敵愾

敵愾

敵愾,漢語辭彙,拼音為dí kài,釋義指抵抗所憤恨敵人的意思。作賓語,定語;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釋義


抵抗所憤恨的敵人。

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例句


明·李東陽 《<白洲詩集>序》:“學校之繩矩,牧字之惠澤,敵愾之鋒力,間於是焉發之;校之岩居窟處枯槁窮瘠之士,殆不可同日而語。”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一回:“安得穰苴今日起,大張敵愾慰蒼生。”
清·梁章巨《歸田瑣記.卷五.訥親》:金川雖雲小丑,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傳》: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讎之氣。
瞿秋白《亂彈·狗樣的英雄》:“一望見穿上制服的人,就發生同仇敵愾之心,馬上想動手收拾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