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慧忠的結果 展開

慧忠

唐代諸暨籍高僧

南陽慧忠(6徠75年-775年),是三朝國師。俗家名冉虎茵,法名釋慧忠,世稱南陽慧忠國師,謚號大證禪師,唐代越州諸暨(治在今浙江諸暨)人。博通經律,法受雙峰,是禪宗六祖惠能門下的五大宗匠之一,與菏澤神會共同在北方弘揚六祖禪風。他備受唐朝三代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的禮遇,受封國師,常被尊稱為慧忠國師。大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國師圓寂,塔葬於黨子谷(今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香嚴寺)。

唐代諸暨籍高僧


徠慧忠自幼學習佛法,通達經律,十六歲時因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拜見,並獲得心印,為惠能門下高足之一。在受法曹溪之後,在吳楚的四明山、天目山、武當山和羅浮山等山參學,中宗嗣聖七年(690年)時在淅川白崖山的黨子谷,修鍊四十餘年,道譽甚高。曾經有盜賊進入山中,以刀脅持,慧忠禪師禪坐不動,盜賊欽服而退。
唐玄宗在位時,非常欽佩慧忠的道譽,開元八年(720年)時,將其迎往京城長安,后擔任南陽龍興寺的住持。安史之亂期間,慧忠離開長安,隱遁山林。
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派使者又將他迎回長安,敕住千福寺,后又移居光宅寺。他向皇帝闡述“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受到肅宗的肯定,待以國師之禮。他詔請朝廷於武當山立太一延昌寺,又於白崖山黨子谷置長壽寺,各置大藏經一部。
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請慧忠入宮傳法,后賜居寶光寺。大師隨宜說法,極受尊崇,僧俗弟子逾萬人。
大曆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圓寂,謚號“大證禪師”。

禪法思想


慧忠悟道行化,得法於曹溪六祖,傳承禪宗一系法脈心印,有鮮明的南宗禪直指人心、直截心印的特點;他隱居時間長達四十餘年,其工夫純熟,堪為宗門巨匠;博通經律,是宗通說通皆具的大德,這一點是慧忠國師與六祖門下其他弟子的重要不同之處。

禪門公案


非公境界

國師因與紫璘供奉論義。師升座,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已竟。”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
禪師紫璘供奉一天設法座,請國師來辯論經義。慧忠上座后,紫璘說:“請師父立個議題,讓我來破解。”慧忠道:“議題已立好了。”,紫璘道:“是什麼?”。慧忠道:“果然未見立出議題,這不是供奉的境界。”說完,慧忠起身下座。慧忠未立議題,卻說議題立好了。他立的議題其實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識到了,討論問題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慧忠意識到紫璘境界與己不同,還執著於運用語言的“立義”方式。慧忠又以“下座”點明自己出題立義。【此處有誤,所立之義,是第一義。以靜默表達第一義的不可說。】

紫璘供奉注經

南陽慧忠國師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經》,其師曰:“凡注經,須會佛意始得。”曰:“若不會佛意,爭解注經?”師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隻箸,問供奉:“是什麼義?”供奉無語。師曰:“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一日,南陽國師問紫璘供奉:“聽說大德在註解《思益經》,批註經典者,必須要能契會佛心,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才能勝任。”紫璘說:“若不解佛意,我怎麼會下筆呢?”慧忠禪師聽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裡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給紫璘,問:“這是什麼義?”紫璘茫然不知,無語可對。慧忠曰:“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說已烴契會佛心呢?”慧忠禪師的水米碗筷,已經說明,佛法者不離生活也,紫璘供奉遠離生活批註佛經,則離佛心遠矣。

國師三喚

國師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諾。師曰:“將謂吾孤負汝,誰知汝孤負吾。”
國師喚侍者這則禪宗公案。文字雖短,意境悠長,歷代以來常被提撕唱和。般若無相,禪門無門,如何得見得入?慧忠國師一日三喚自己的侍者,可侍者聽過召喚后只是應,不問幹什麼。問答之間如對山呼喊的回應。明者自明,盲者自盲。所以,國師又說:“我以為是我辜負你,誰知卻是你辜負了我。”後來的趙州禪師評論說:“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此公案的妙處在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有人對著暗空寫字,字體怎會彰顯出來?但字體卻煥然於寫字人的心中。禪師與侍者之間有三喚,喚者何喚?答者何答?這一切都不顯痕迹,但就在喚者與應者的應答之間妙義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