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原始工業化
明清時期的原始工業化
作者在寫作中堅持材料與觀點並重,史實與評論結合,既對史實做了較為充分的描述,也闡明了作者本人的觀點。尤其對於學術界一些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作者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考證,儘可能地給出了更具有說服力的解釋。當然,個人的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儘管作者只是將研究的範圍嚴格限定在工業化早期位於鄉村的原始工業化方面,但所涉及的史料選擇工作可謂是“浩瀚”的,為此作者也下了一番功夫。
《明清時期的原始工業化》總體的框架結構是一目了然的。作者首先將社會生產力水平、土地制度、商品市場和人口增長等外生變數綜合在一起,作為原始工業化過程的社會經濟大背景;然後將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內在的各個方面劃分為生產發展水平、生產組織形式和政府政策三個層次,以此構成全書的主體結構;最後將傳統與現代鏈接起來,論證原始工業化的歷史積澱對後世現代鄉村工業化的影響,并力圖描繪中國工業化特殊道路的歷史趨勢和未來圖景。全書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以中國工業化的歷史源頭為切入點,通過對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進程的歷史考察,探索傳統積澱與現代發展之間的關係。
由於各方面條件所限,作者所能接觸到的史料均為第二手的,書中諸多的問題苦於找不到充分的史料,因而難盡人意。
1 導言
1.1 選題動機及意義
1.2 研究思路與框架結構
1.3 研究方法
1.4 本書的創新
2 原始工業化理論綜述
2.1 相關的基本概念
2.2 原始工業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3 與原始工業化相關的增長理論
3 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的社會經濟背景
3.1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3.2 土地制度與農業經營
3.3 農產品商品化與交換體系
3.4 人口增長與勞動生產率
4 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的發展水平
4.1 商品量與生產規模
4.2 勞動分工與社會分工
4.3 地區專業化與市場拓展
4.4 生產工具與工藝水平
5 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的生產組織形式
5.1 家庭經營制度
5.2 手工業作坊經營
5.3 包買商制度
6 明清時期原始工業化的政府政策
6.1 有利於原始工業化的經濟政策
6.2 阻礙原始工業化進程的經濟政策
7 結論:傳統與現代
7.1 中西方原始工業化的比較
7.2 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
7.3 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前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