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

太行軍區和太岳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0軍的前身是華北軍區8縱隊。該縱隊是由太行軍區太岳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

王新亭為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祖諒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由來簡介


1945年10月7日,太行軍區所屬部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原豫冀魯軍區獨立第2旅)。1947年8月1日,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22旅和太岳軍區第23旅以及太岳直屬機關和第19、第20、第21軍分區3個基幹團合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下轄第22、第23、第24旅,王新亭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祖諒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周仲英為副政治委員,桂紹彬為政治部主任。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誕生后,立即投入了全國解放戰爭大反攻的作戰。1947年10月,首戰山西運城,以劣勢裝備,同裝備較精良,且有堅固設防城市的閻錫山部隊作戰。先以37天的時間掃清運城外圍,繼於12月28日解放運城。1948年5月,晉冀豫野戰軍第8縱隊改為華北野戰軍第8縱隊,隸屬華北軍區第1兵團,參加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等戰。該縱隊第23旅,在臨汾戰役中,英勇奮戰,首先登城,被華北軍區第1兵團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隸屬華北軍區第18兵團。王新亭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張祖諒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員,桂紹彬任政治部主任。第22旅改稱第178師,胡正平任師長,劉聚奎任政治委員;第23旅改稱第179師,黃定基任師長,蕭新春任政治委員;第24旅改稱第180師,鄧仕俊任師長,王觀潮任政治委員。

編製沿革


1947年8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太岳軍區部隊編為第22旅(不久調歸陳謝集團建制)和第23、第24旅,在山西省襄陵縣(今襄汾)組建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歸晉冀魯豫軍區直轄。王新亭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后王鶴峰任政治委員),張祖諒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員,桂紹彬任政治部主任,全縱隊共1.2萬餘人。12月,參加運城戰役。1948年3月,冀魯豫軍區獨立第2旅調歸第8縱隊,改稱第22旅。3~5月,第8縱隊參加臨汾戰役。第23旅在臨汾攻堅作戰中戰績突出,戰後被華北軍區第1兵團授予“臨汾旅”稱號。5月,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后,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改稱華北軍區第8縱隊,隸屬華北軍區第1兵團(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編成)建制。6~7月,參加晉中戰役。10月,參加太原戰役,進行太原外圍作戰,攻佔小店等據點和小窯頭要塞。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北軍區第1兵團所屬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隸屬第18兵團(華北軍區第1兵團改稱)。王新亭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張祖諒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員,桂紹彬任政治部主任。第22、第23、第24旅依次改稱第178、第179、第180師,共2.6萬餘人。4月,參加會攻太原。太原戰役結束后,第60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參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戰。張祖諒任軍長,袁子欽任政治委員,白天任副軍長,桂紹彬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鄧仕俊任參謀長。6月中旬,進抵陝西省西安地區。7~9月,參加扶_戰役和秦嶺戰役。11月,隨兵團歸第二野戰軍指揮(後轉歸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建制),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12月,從陝南進軍四川,先後解放廣元、劍閣、綿陽、金堂等16座縣城,並配合第二野戰軍主力解放成都市。1950年1月,第60軍領導機關兼成都警備司令部,以第179師進軍川西北,解放灌縣(今都江堰市)、松潘、茂縣等地。2月,軍領導機關改兼川西軍區領導機關,所屬第178、第179師分別兼綿陽、茂縣軍分區,第180師兼嵋山、溫江軍分區。6月,將起義的國民黨軍第95軍1.3萬餘人分別編入第179、第180師。川西地區解放后,該軍在參加地方政權建設、徵收公糧、改造與整編國民黨軍起義部隊的同時,進行了11個月的剿匪作戰,共殲滅土匪6萬餘人。年底,除留第178師於川西地區外,軍部率第179、第180師和第181師(12月由第61軍調入)移駐河北省滄縣、青縣地區整訓。1951年2月,第6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0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參戰沿革


1949年4月25日,該軍隨兵團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向西北、西南進軍,先後參加了扶眉戰役、秦嶺戰役及解放成都等重大戰役。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該軍隨兵力進駐成都,軍部兼成都警備司令部,擔任城防任務。1950年3月,第60軍兼川西軍區,所屬各師兼各軍分區。隨後進行圍剿川西土匪武裝的作戰。採取秘密潛入、內外夾擊、奔襲、奇襲、猛打窮追及烏黑合擊等戰術手段,在11個月內作戰57次,隸清了川西匪患,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使該地區社會秩序大為穩定。
1951年3月,第60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行列,入朝作戰。軍長韋傑,政治委員袁子欽。4月,該軍在朝鮮伊川一帶集結。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的第一階段完成了割裂美軍第25師、土耳其旅、美軍第3師之間的聯繫,西插釜谷里、東豆川里,斷敵退路,協同兵團主力殲滅敵的任務;第二階段向東線南朝鮮軍進攻時,取得一部戰果,但第180師在退洞里、納實里、賀德山等地區受敵包圍,遭受挫折。6月8日,奉命將一線防務交由第27軍接替,12日進至谷山地區進行整訓。1952年秋季,該軍配屬第20兵團,接替第68軍東起文登里、西至北漢江一線的防務。此時軍長韋傑奉命調軍事學院工作,政治委員袁子欽調軍委總幹部部工作,由張祖諒任軍長,王誠漢任副軍長,鄧仕俊任副軍長兼參謀長,趙蘭田任副政治委員。1953年夏季奉命以打擊南朝鮮軍第5師為重點,並以打擊方形山及883.7高地及其南諸高地為主要目標。6月10日,以潛伏手段接敵攻佔883.7高地,守敵大部被殲,創造了殲敵1個團大部的範例,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14日,第60軍向949.2高地攻擊並佔領該高地;26日,向938.2高地攻擊並佔領該高地,隨後參加金城以南、北漢江以西的反擊作戰。
徠第60軍在全國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臨汾旅"等英雄模範單位和車元路、張貴雲、黃道明、楊太忠、董光榮、鄭朝元、張書明等數以萬計的人民功臣、英雄模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