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鱟

四億二千萬年前出現的節肢動物

板足鱟是一類已絕滅的節肢動物,生活在大約四億二千萬年前,與槳足鱟外貌相似,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部由六個體節組成,腹面有六對附肢,最後一對呈板狀,用來游泳。

存活年代


板足鱟
板足鱟
板足鱟()
板足鱟約億二千。
板足鱟()類絕滅節肢,保存化石。板足鱟類奧陶紀初(.億),二疊紀末(約.億)絕滅。稱巨蠍,板足鱟類,產北志留紀(約.億.億)層── (亦稱 .)節肢,近尺(米)。
一類已絕滅的水生節肢動物,因其最後一對附肢寬扁似槳而得名。屬於有螯肢亞門的腿口綱(Merostomata)。已發現67屬300餘種。頭胸甲(又稱前體節)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圓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對或一個單眼,頭胸甲之兩側有一對複眼。頭胸甲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為螯,有些種類螯肢較小,由3節組成;另一些則螯肢長大,由4節織成,並生有鋸齒。最後一對附肢常呈寬扁狀司游泳、平衡或翻起水底的底質以掩埋自己。其餘幾對為步足,司移動。口位於頭胸甲腹面,四周為6對附肢的基節,每個基節上均有用於銼割和咀嚼的牙齒。口的後面有一口后板,其功能不清,但其形態常成為重要分類依據。腹部由12節腹節及尾節構成,其前部6節構成前腹部,一般較寬,腹面具5對腹板,內覆橢圓形的鰓。前腹部腹面生有生殖器官,從生殖器官可以明顯看出板足鱟類的雙形現象。一些具細而長的生殖厴,稱為A型;另一些具短而寬的生殖厴,稱為B型,但對哪一類為雌性,哪一類為雄性則有不同意見。后腹部較前腹部窄而細,有時呈管狀。尾節形態多樣,有長刺狀、短棘狀、鉗形、扁形等。體表多具鱗片、皺褶等(見圖),而且各部分體色亦常有不同。身體大小懸殊,從15厘米到2.5米左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節肢動物。板足鱟類最早出現於早奧陶世,由於晚奧陶世的種類已經極為複雜和專門化,估計板足鱟類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寒武紀以前。晚奧陶世到早泥盆世,板足鱟類不論從種、屬的數目以至個體數量均達到極盛,此後急劇衰落而減少,直到二疊紀末絕滅。板足鱟類生活於近岸淺海和河口三角洲附近,營移動底棲生活為主,可能是當時最兇猛的肉食性無脊椎動物,當時的早期脊椎動物如無頜類等都不是它的對手。石炭二疊紀的種類多發現於濱海煤炭沼澤環境。化石發現於歐、亞、北美等地,中國亦有發現,曾報道過的有唐山石炭紀的鱗皮鱟(Dermopterus)和長江三峽的楊氏板足鱟(Eurypterus youngi)等。板足鱟類共分為4個亞目8個超科和18個科。板足鱟化石最先發現於美國紐約州(1818),被認為是鯰魚化石,頭胸甲上的附肢被認為是鯰魚須。板足鱟類作為標準化石的意義不大,但作為古生物研究得較詳細。在科普著作中常被提到,但稱之為“海蠍子”則是極不準確的,它與蠍子完全屬於不同的兩個綱。在野外常易與無頜類的頭甲混淆。

生活習性


板足鱟類的軀體是由許多節組成,前部有附肢,作為槳狀游泳器官。有些是動作靈敏的食肉動物,也許能快速游泳追捕獵物;而其他的板足鱟類很可能是底棲而以腐肉為食的。棲居在半鹹水環境,通常出現在特化而往往種類不多的動物組合中。

研究成果


2021年10月,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聯合其他科研團隊在重慶秀山縣發現了4.3億年前志留紀時期的板足鱟一新屬種:秀山恐鱟。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

物種簡介


板足鱟是生存於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蠍子,故俗稱為海蠍子。板足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後走向衰落,於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明星動物”。同時,板足鱟生態多樣性高,在海洋、淡水、陸地等多種生態環境中均佔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古生代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媒介。
混翅鱟是板足鱟目下的一個科級分類單元,這一類群的第三對附肢高度特化,具長刺,形態誇張。混翅鱟獨特而極易辨識的附肢與現生鞭蛛的須肢相似,被認為可用於固定獵物,是混翅鱟較強捕食能力的體現。

形態特徵


板足鱟頭胸甲較小,腹部分節,前7節組成前腹部,具附肢,后5節組成后腹部,無附肢,具尾劍,因最後一對步足呈板狀故名板足鱟,用以游泳。腹部有6對書鰓。
板足鱟的首對前腿被稱為螯肢,這器官和蜘蛛的犬牙類似,其他四對附屬肢體是為步足,肢體是圓柱及多剌的 ,沿著身體往後一直順延,肢體的尺寸不斷增大,它們的第六對肢體是一對非常大且平滑扁平的槳狀物 ,這對肢體位於胸部且具伸縮功能以作遊動。它們沒有觸角 , 口器邊緣有個細小呈U 形的內口板e,內口板受一層較大的口后板覆蓋,是腹部的一部分。

分佈範圍


志留紀板足鱟的化石記錄多集中於勞俄古陸及其周邊地區,而在廣大的岡瓦納大陸及周邊很少發現它們的蹤跡。岡瓦納大陸是泛指曾分佈在南半球的一個超級大陸,在4億多年前,該大陸包括了中國的華南板塊。但隨著多種板足鱟化石在華南板塊的發現,岡瓦納大陸及其周邊可能也存在著繁盛的板足鱟類群。

板足鱟化石


近日在美國愛荷華州發現了世上最大最古老的海蠍物種保存的化石。這個追溯到4.6億年前的板足鱟物種身長1.5米,擁有獨特的“划槳形狀”的腿部幫助它游泳和挖掘。它的怪異形狀類似於希臘軍艦槳手戰艦。板足鱟是已經滅絕的類似怪物的掠食者,它們在遠古海洋里遊動,是現代蛛形綱動物的遠親。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該化石樣本被保存得異常完好。該物種的外骨骼結構被壓縮在岩石里,但可以將它剝離並放在顯微鏡下研究。這呈現了不可思議的大量細節,例如腿部較小的細毛。

混翅鱟化石


中國首次發現混翅鱟化石
秀山恐鱟生態復原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王晗在研究員王博的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開展合作,發現來自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混翅鱟一新屬新種:秀山恐鱟。2021年9月28日,科研團隊獲悉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於《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
秀山恐鱟是在重慶秀山縣發現的4.3億年前志留紀時期的板足鱟一新屬種。恐鱟是屬名,秀山是種名,因其外形比較恐怖,所以命名為恐鱟。混翅鱟共兩屬四種,均依據來自志留紀勞俄古陸(現歐洲、北美地區)的少數化石標本建立,近80年來沒有發現新的屬種。
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的研究成果
王晗告訴《中國科學報》:“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鱟化石記錄,擴展了我們對此類動物形態多樣性和地理分佈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