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地里大麥熟

1984年楊立國執導電影

高粱地里大麥熟》是楊立國執導的劇情片,由張艾嘉、王道、雷鳴主演。

講述了一對苦命而多災多難的夫婦展開,雖有夫妻之名,卻最終要淪落到高粱地里野合,並為此付出代價。

該影片在中國台灣於1984年上映播出。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民國初年,河北某地一青年別離新婚妻子,到東北孫家台謀生。兩年後接來妻子,在山上一間草屋安家,夫妻和睦。不久,妻子生下兒子。但好景不長,在一次群毆中,丈夫被打成重傷,卧床不起,家庭頓時斷絕了生活來源。在借債無門的情況下,丈夫只得將妻子抵押給妓院,期望身體康復,還清債務,再贖回妻子,夫妻團圓。身體初愈后,他拚命幹活存錢,但收入甚微。為早日贖回妻子,企圖借賭博贏錢。但結果卻輸掉了錢,也輸掉了志氣。一個粗魯的巡官,看上了他妻子,想娶為填房。為了生活,夫妻都同意了巡官的要求。巡官給丈夫安排了工作,將他們的兒子送入學校讀書。這對飽嘗生活折磨的恩愛夫妻,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偷偷地在高粱地里重溫舊好。
很多年過去了,男人在戲班裡找到跑龍套的活兒,女人偶爾會背著現在的丈夫偷偷來看他。穿著月白的衫子,梳一個低低的髻,安慰他說,兒子在學堂里書念得很好,等他將來出息了,自然會接你去養老。說這話的時候,女人躺在望不到邊的高粱地里,眉眼安靜地望著自己的男人,那一刻,就好像之前的一切,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飾演角色
張艾嘉青年妻子
王道青年

職員表

導演楊立國
編劇小野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這同樣是一個發生在高粱地里的故事,有人稱其為台灣版的《紅高粱》,但事實在後來《紅高粱》的電影改編創作中,確實是受到了該片的一些影響。故事圍繞著一對苦命而多災多難的夫婦展開敘事,雖有夫妻之名,卻最終要淪落到高粱地里野合,並為此付出代價。影片借舊有年代的大背景,塗繪了一幅帶有明顯創痕的時代之詩,小野的劇本彰顯出純熟與老道的駕御能力,將整個故事的基調由淡淡的敘事感染上一重無奈的抑鬱,令人為之深思。

作者簡介

小野(1951年—),本名李遠,1951年10月30日出生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學士,成功高中畢業,曾任國立陽明大學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代初,受聘自美返國擔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企劃部副理兼企劃組長,並且結識導演吳念真,一起合作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
1990年代初,小野擔任由《遠見》雜誌投資之《尋找台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劃及總撰稿。曾任台灣電視公司董事,在任內推動“台灣電視文藝復興運動”。曾經擔任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的顧問、董事。曾經帶動中視八點檔連續劇的製作方向朝向年輕化,製作《少年十五二十時》等八點檔連續劇。目前為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
小野著作豐富,也屢次獲獎得到肯定,以散文為最多,而涵蓋小說、童話、電影劇本,作品至今合計逾一百部。作品往往以家庭與學校體製為主題。多年來他作品中對於台灣學校教育的諸多檢討、提案,十幾年來在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之下也漸漸有所修正與實現。小野作品也描寫家庭生活,輕鬆的筆調卻不失真實韻味,頗受讀者喜愛,也使小野作品能長年暢銷。

作品評價


該片取材於子於的《孫家台》小說集,故事極佳,深刻地寫出貧賤夫妻百事哀的人生無奈,是大陸片中少有的內涵深沉之作。可惜新導演楊立國雖態度誠懇可嘉,但功力仍有不足,尤其未能拍出北國的景觀和氣氛,加上製片費用的限制,技術上的表現仍略嫌粗糙。然而,整體上仍是一部題材別緻的動人之作,張艾嘉與王道的演出都相當不俗。
劇照
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