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

產褥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要的一段時間。一般規定為六周。在此期間容易發生感染,應特別注意觀察產婦,並預防發生感染。

簡介


● 英文名稱:Puerperium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婦人產褥之事,一有蹉跌,為害不細。(《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備產濟用方序》)

名詞解釋


● 產褥是指產婦分娩后至恢復到孕前狀態所需的時期,通常為6~8周。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孕前狀態的一段時期,現代醫學同樣稱為“產褥期”,一般需6~8周。

產後病機

● 生產為女性特有的生理過程,產後身體處於一個特殊的階段,往往具有如下的病機特點,容易誘發產後諸症。
● 亡血傷津
● ● 由於分娩出汗、用力、產創出血,致陰血暴亡,虛陽浮散,易出現產後血暈、產後痙證、產後發熱、產後大便難、產後小便淋痛等症。
● 元氣損傷
● ● 由於產時用力耗氣,或產程過長、耗氣更多,或失血量多、氣隨血耗,導致氣虛不固,沖任不調,如產後發熱、產後惡露不絕、產後自汗等症。
● 瘀血內阻
● ● 分娩創傷,脈絡受損,血溢脈外,離經成瘀。
● ● 產後百脈空虛,起居不慎,寒熱入侵,寒凝血瘀或熱灼成瘀。
● ● 元氣虧虛,運血無力,血滯成瘀。
● ● 胞衣殘留,瘀血內阻,易致產後諸症。
● 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所傷
● ● 產後元氣受損,氣血俱傷,腠理疏鬆,衛表不固,所謂“產後百節空虛”,稍有不慎或調攝失當,便可發生產後諸症。

臨床表現

●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溫大多正常。若過度疲勞時,體溫最初24小時內略升高,一般不超過38℃均屬正常。產後的脈搏略緩,為每分鐘60~70次,與卧床及子宮胎盤循環停止有關。
● 惡露:產後隨子宮蛻膜的脫落,含有壞死蛻膜、血液等組織經陰道排出,稱惡露。正常惡露連續28~42天,總量為250~500毫升,個體差異比較大。前3天為血性惡露,逐漸轉為漿液惡露,約14天後變為白色惡露,一般連續21天乾淨。

產褥期“坐月子”

● 我國女性生產後有“坐月子”的習俗,是指產後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休養。這一傳統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稱為“月內”。
●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坐月子”為產後必需的儀式性行為。從醫學的角度看,“坐月子”是中國人特有的產後調護理論與方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