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

肅北地區以駱駝為主要畜種的畜牧基地之一

馬鬃山,甘肅省也稱北山。東西向展佈於甘肅河西走廊北端,是以海拔2583米的馬鬃山主峰為中心的準平原化乾燥剝蝕低山、殘丘與洪積及剝蝕平地的總稱。東至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里。

馬鬃山地區水源缺少,但銅、鉛、鋅、鐵、煤等礦藏較為豐富,野馬街南有馬鬃山煤礦。也是肅北地區以駱駝為主要畜種的畜牧基地之一。除內蒙古、新疆少部外,大部分屬於甘肅省肅北縣馬鬃山鎮(副縣級鎮)所轄。

位置境域


馬鬃山
馬鬃山
馬鬃山東至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里。行政隸屬上,包括以肅北縣馬鬃山鎮為中心的新疆哈密地區東部、安西縣、玉門市北部、金塔縣西北部、內蒙古額濟納旗等。
地質構造上屬北山塊斷帶,由一系列雁行狀山脈組成。在寬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積。火山岩和花崗岩的侵入普遍,有廣泛的接觸變質現象。在花崗岩侵入石灰系灰岩的接觸帶上,形成矽卡岩型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床。在古老基底岩系中每有鐵礦。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地塹式盆地中,多沉積成侏羅系煤層,如野馬街南已開採的馬鬃山煤礦。
馬鬃山地形特點
馬鬃山地形特點

主要山峰


馬鬃山區是天山東延的余脈,是在天山西海地槽構造基礎3上發育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地勢西高東低,以攘坡泉為起點向南、向北。較大的山體有馬鬃山、大紅山、壘墩山、大交瑞、七一東山、七一鐵礦山、火石山、馬庄山、破城山和白頭山。其中馬庄山海拔高度為2668米,七一東山2600米,大交瑞2588米,馬鬃山2583米。
各主要山體坐標
山名經度坐標緯度坐標備註
馬鬃山97.0641.57在馬鬃山鎮南
壘墩山96.5141.07
大紅山96.7341.20
大交瑞6.0241.40
七一東山95.9641.39
七一鐵礦山95.9741.47
破城山96.2041.93在G7京新高速南側
白頭山96.3942.05在G7京新高速北側
火石山96.1541.58
大馬庄山95.6542.05
夾山96.5540.08
半灘南山97.1840.75
華窯山97.3440.74
帳房山97.2440.75
金廟溝南山97.6840.82
錢樓子東山97.8040.85
金塔縣境內屬馬鬃山的山嶺主要有:
夾山,為本縣南部境內山脈,東西走向,西接黑山,由黃草營入境,東接合黎山,由鎮夷峽出境,長約120公里。西段馬路山主峰海拔1408米,東段夾山主峰海拔1478米,中段有兩條山脈來會。火石峽山,自八圪楞入境,並於夾山;大幹糧山,由下古城起,一名沙山,北入夾山。由於水峽口以西出各式各樣雜色彩石,原名佳石山,又因處於南山(祁連山)和北山(馬鬃山)之間,故叫夾山。
大紅山,又稱孤紅山或三道紅山。自馬鬃山起,經三道明水,至南泉以北入境,東經白沙窩、五道明水,止於黑河右,全長250多公里,境內長120公里。據清代《肅州新志》記載:“孤紅山距(肅州)城北380里,距金塔城280里,乃肅州北面望山,一名馬鬃山。東自天倉河起,西至花海子止(當時肅北未建置)長約500餘里,北即蒙古草地,中產煤,其山高聳,為東西往來必由之路,蒙商出入必經之途,凡往哈密及北山者,以此道為捷徑”。民國《金塔縣誌》稱:“大紅山由馬鬃山入境,攢濟土出境’’(攢濟土,在黑河右,指大灣以北,狼心山以南的沿河地帶。出境一詞,系因當時金塔縣和鼎新縣分置之故)。大紅山,因山高大而呈紅色得名,在金塔縣和額濟納旗境內共有四道,從北向南以次排列:自公婆泉起,從石板井(北)向東延伸者,叫一道紅山;自公婆泉起,向東南朝青山頭延伸者叫二道紅山;自馬鬃山起,經三道明水、白沙窩、五道明水,至黑河右者,叫三道紅山;在三道紅山之南,海拔1924米者叫四道紅山。四道紅山,亦稱大紅山,海拔1924米。
玉門市境內屬馬鬃山的山嶺主要有:
半灘南山:位於黃閘灣鄉、下西號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5公里,寬2公里。最高海拔1806.3米。
帳房山:位於下西號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5公里,寬2公里。最高海拔1700~1834米。
華窯山:位於下西號鄉境北。呈西東走向,長約10公里,寬2公里。最高海拔1700米。
金廟溝南山:位於花海鄉境北。呈西東走向,最高海拔1600米。
錢樓子東山:位於花海鄉境北。最高海拔1659米。
以上諸山屬天山山系(馬鬃山)。為玉門市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之界山。
馬鬃山各山之間,存在一些山間盆地。主要有七大盆地,分別為駱駝泉盆地,后紅泉盆地、駝馬灘盆地、一百二十井及白湖盆地、馬秦山南盆地、馬鬃山盆地、苦水井盆地。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

北部馬鬃山區地處蒙新高原,為天山一內蒙槽皺系北山裙皺帶,地形呈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500~2000米,山地佔30%。依地形發育特徵,可劃分為四個水平區域:馬鬃山中低山區,馬鬃山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區,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與山灘地區,北部準平原低山攤地區。由於特殊的地質地貌類型和其他因素,地表沒有常年性河流,水草條件較南山地區差,但地下礦藏資源豐富。
馬鬃山間的黑戈壁
馬鬃山間的黑戈壁
本區大小山體屬乾燥剝蝕的低山殘丘,多為裸岩分化礫石,其相對高度為100-500米。
除此沙礫質戈壁、傾斜平原,礫石戈壁傾斜高平原(古河床),是馬鬃山區的主要地貌特徵。
馬鬃山區〈北山〉,位於河西走廊西北部,為天山一一內蒙褶皺系北山褶皺帶。基岩構造為前震旦系變質岩和海西期花崗岩,砂礫岩。經兩次大的造山運動后,呈顯著的東西塊斷裂,而後長期穩定,進行了劇烈的乾燥剝蝕和堆積,沖積作用,形成了東西向的低山殘丘與山間盆地,和向西南,西北沖積形的沙質和石戈壁傾斜平原和洪積灘地為主要地形地貌類型。地形呈中部高,南北低,一般海拔1500一2000米,山地佔30%。
此外,東南和西南部為基岩戈壁高原與灘地。地質構造以前震旦系變質岩海西期花崗岩為主。主要地貌類型有剝蝕低丘,基岩戈壁高地、砂礫戈壁傾斜平原,還有山,間盆地,剝蝕洪堆積灘地等。北部為準平原低山區,其地貌類型有剝蝕低山殘丘。基岩戈壁高地,山間剝蝕傾斜高平原,沙府、戈壁傾斜平原和流動沙丘。全北山區低山殘丘連綿,戈壁遍布。

氣候

肅北屬典型大陸性氣候,乾燥多風,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無霜期短,日溫差大,但因南、北兩地所處緯度不同,地形地貌差異較大,氣候又各具特點。馬鬃山區屬戈壁荒漠氣候,年均降水85.2毫米,蒸發量3072.9毫米,日照3316.5小時,年均氣溫3.9℃,無雪期128天。

地表水文

馬鬃山地區沒有常年性的河流,靠泉水和人工水井資生。較大的泉水有:雷洞子溫泉,位於馬鬃山雷洞子山,海拔2466米高的亂山叢中。地名叫熱水泉、出水量可達20立方/小時,流出泉眼后,形成1.2公里的溪流,爾後滲入沙礫中。
馬鬃山地區的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第四紀堆積孔隙水和洪透水補給,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一-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馬鬃山區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其分佈情況:星星峽一帶約1600萬立方米,紅石山一帶約245萬立方米,舊井一帶約193萬立方米。
馬鬃山地區無常年性地表徑流,均為季節性雨洪形成很多溝谷。溝谷寬約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狀遍布全區域。主要有麻黃溝、北駱駝泉溝、紅柳溝、苦泉泊、巴勒思台溝、牛圈子溝、蘆草溝、雲母頭溝、野馬街泊、駱駝脖子溝、窯潤溝、音凹峽溝、長流水j勾等溝谷。按照水流循環在洪水期的特點是:以馬鬃山、平頭山為分水嶺,嶺南彙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嶺北彙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嶺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一般地說,當降水量每小時大於5毫米時,均有洪水發生,平均每年雨季可形成2-4次洪水,豐水年可達4-5次,貧水年也有1-次。每次洪水持續時間大約1-3小時,流時較短,進速退銳,洪量不等。據調查一般年景洪水量大於6885.678萬噸,每年可發生洪水1-8次。洪水不僅解決季節草原乾旱缺水問題,而且對地下水的穩定和補給起了一定作用。
北山區無常年性河流,但形成許多季節性雨洪溝谷,當降雨量大於5毫米/平方厘米/小時,均有洪水發生。一般年景總洪水量大於6885萬立方米,不僅可解決季節性草場乾旱缺水問題,而且對地下水補給穩定起很大作用。
盧川1
馬鬃山地區溝谷測洪流量計算表
河溝匯水面積(平方公里)年發洪水次數累計總小時數徑流量(立方米/秒)洪流總量(萬噸/年)溝谷長度(公里)
麻黃溝88.4340.4507.68681
北駱駝泉溝1004.0340.4578.30470
紅柳溝283.5220.482.08821.5
苦泉溝313758
巴勒恩台溝602.5330.4374.04
牛圈子溝1003330.4433.296
紅柳峽490.5220.3105.946
蘆草溝137.533.50.466.04
雲母頭溝135340.49.2
野馬溝110340.115.84
石板墩1050330.41324.5
駱駝脖子溝360340.3351.9
窯洞溝179330.2265
音凹峽306330.13285
場流水1349330.131263
東石板溝807340.13814
石牆子溝340.2342.336

地下水

北山區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和溝谷洪水下滲補給。平均水位
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
立方米。分佈於現代洪積溝谷、戈壁平原及盆地、低山丘陵及山前和山間地形低洼
處。
北山區全靠地下水資生,對地下水質狀況比較重視。經普查,其水質可分淡水、
微鹹水、半鹹水、鹹水和苦水5個類型。淡水分佈範圍廣,約佔地下水的65%。礦化
度每升小於2克,氮離子含量每升不超過0.55克,硫酸根離子每升小於1克,全硬度
小於35德國度,無色、無昧,水溫6~10℃,人畜均可飲用。其餘類型水水質較差,
人不宜飲用,牲畜勉強可用。長期以來,馬鬃山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數千居
民、五、六萬頭牲畜飲水得到保障。

土壤植被

馬鬃山地區主要分佈有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棕漠土、鹽土等。灰棕漠土分佈於馬鬃山以北,山前殘丘間洪積平原、現代洪溝,及洪漫戈壁灘地上。山地灰棕土分佈於大、小馬鬃山,明水、太泉、牛圈子一線的剝蝕低山,矮丘陵地段,屬溫帶極端乾旱漠地區粗骨母質形成之土壤。棕漠土是溫暖帶極端乾旱的成土作用下形成的粗骨母質土壤。分佈於大、小馬鬃山以南,音凹峽以東,廣大戈壁侵蝕殘丘及山前洪積扇上。鹽土分佈於河流沖積河床,及山間谷地,泉水露頭或地下水位很淺的窪地。
肅北北山區植被稀疏,種類稀少,主要分為。低山殘E地帶零星散生著不成群落的紅砂、狹葉錦雞兒、珍珠、霸王、針茅類等。
洪積灘地帶為紅砂和狹葉錦雞兒植被群落。伴生有珍珠、合頭草、多根蔥、臼刺、霸王、黃花補血草、中麻黃、梭梭、沙生針茅等,植被蓋度30%。
干河床為細葉亞菊和狹葉錦雞兒植被群落。伴生有紅柳、紅沙、珍珠、沙生針茅等,植被蓋度50%。
泉水露頭下部地方為友亥革和蘆葦植被群落。伴生有狹葉錦雞兒、紅砂、鹽爪爪、霸王、水草、戈壁針茅菜,植被蓋度40%~50%。
礫質戈壁地帶為紅莎和白刺植被群落。伴生狹葉錦雞兒、勃氏麻黃、梭梭、無葉假木賊、珍珠、合頭草、戈壁針茅、霸王、富屬等,植被覆蓋度5%~10%。
有泉水的溝內、岸旁分佈有少量胡楊、灌木、狀河柳、沙棘及野杏。天然喬、灌木林天然灌木林大部分集中分佈在馬秦山區駱駝泉盆地、明水河壩、伊哈托里、紅石山北戈壁等處。天然生長的林木樹種有圓柏、爬地柏、梭梭、麻黃、桂柳、沙棘、白刺、狹葉錦雞兒等,林種為防風固沙林。鹽木類梭梭林均分佈於馬鬃山區。

草場

馬鬃山地區的天然草場植被、因受基質。氣候等條件的影響、決定了境內以荒漠為主的草場植被類型。馬鬃山地區天然草牧場總面積27218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90%。其中可利用面職13609平方公里,占草場總面積的50%。
北山區天然草場總面積2.84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面積占草場總面積的50%。草場多為荒漠類型,植被資源較少,根據調查,植物種類有23科54屬86種,但牧草具有適口性強,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是山、綿羊和駱駝的良好牧場,理論載畜量為26萬羊單位。

風能

馬鬃山屬風能資源、富集區,10米高度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50~310瓦/平方米,有效風能小時5000~6300/J、時。風能資源理論總儲量約200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000萬千瓦。

野生動物

蒙古野驢,屬獸綱奇蹄目馬科,典型荒漠動物,具有極強的耐寒耐熱耐饑渴力,善於奔跑,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分佈於肅北馬鬃山北部邊境及明水荒漠、半荒漠地帶,數量很少,瀕危種,據調查資料肅北約900匹左右。
北山羊,又稱紅羊,屬獸綱偶蹄目牛科(山羊亞科),分佈於馬鬃山明水、雲母圖、黑馬察等20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高山礫岩地帶。以各種雜草為食,極善攀登和跳躍,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間縱情賓士,喜歡成群活動,警覺性極高。據調查資料肅北分佈約2900隻左右。
野駱駝,獸綱偶蹄目駝科,大型偶蹄類動物,體軀高大,體長220~350厘米,體重450~690千克,與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主要分佈於馬鬃山北部戈壁區及中、蒙邊界荒漠、半荒漠地帶,棲息地環境十分嚴酷,主要採食紅柳、駱駝刺、2支亥革、白刺等粗干野草和灌木枝葉為食。性情溫順,反應機警而膽怯,視覺、聽覺、嗅覺相當靈敏,有驚人的耐力,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耐饑渴及寒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數量極少,瀕危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
戈壁盤羊,山羊亞科,分佈於馬鬃山雲母圖、明水等地,瀕危種。
岩羊,偶蹄目山羊亞科,肅北南部各大山區均有分佈。
荒漠貓,貓科,分佈於馬鬃山地區,較為稀少。
猞猁,貓科,肅北南北兩地多有分佈。
鵝喉拎多令羊亞科,分佈於肅北南山區山前戈壁地帶和馬秦山地區,瀕危種。
高山兀鶯鳥綱靠形目鷹科,肅北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
禿鶯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
大焉鷹科,大型猛禽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常見種。
普通焉鷹科,中型猛禽,主要以鼠類為食,肅北南北兩地均有分佈。
鶯鷹科,南北兩地廣布種。
蒼鷹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常見種。
草原雕鷹科,南北兩地均有分佈,冬候鳥,常見種。
獵輩輩形目制斗,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
紅靠靠科,南北兩地均有分佈,為留鳥。

礦產資源

①馬鬃山白雲岩礦白雲岩控制長度1200米,厚300米。礦石化學組分:Mg019.
38%,Si021.93%,Mn3040.0024%。探明地質儲量7815.2萬噸,其中I級品7397萬噸。
②馬鬃山南白雲岩礦為灰白色白雲岩,呈層狀,共分四層,長2500米,厚
112.42~162.43米。礦石化學組分:Mg018.13%,Ca029.57%,Si022.04~5.7fJ'/o,
Ae2030.39~1.14%。估計地質儲量7000萬噸。
七一山硫鐵礦小型礦床,礦石為磁黃鐵礦、黃鐵礦,品位S平均20.47%,
Cu0.22乍一0.26%,D級儲量78.3萬噸。
馬鬃山煤礦區煤層4層,煤層最大厚度8.21米,可采層總厚度9.03米。
暗亮煤,灰分14.50%~19.71%,揮發分42.4侃~51.89%,全硫0.50%~0.91%,膠質層
10.4%~13.6。發熱量6074卡/克,均為氣煤。工業儲量809.8萬噸,遠景儲量2866.7
萬噸。
鎢礦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1處,小型l處,礦點5處。累計探明D級以上
鴿金屬儲量68907噸。北山區有紅尖兵、紅石山等6處礦床和礦點,從20世紀70年代
起開採,歷經數十年生產,資源枯竭,已停采。
銅礦,公婆泉礦一礦區屬斑岩型,礦石由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方鉛礦、閃
辭礦組成。化學組分:Cu0.9%;凡、Zn1%~2%;AgS.22克/噸;Ca0.0012%。D級金屬
儲量Cu10892.57噸;Ag97500.47公斤;Ca157688.51公斤。鐵礦石80.8萬噸。
2.公婆泉礦二礦區屬火山一熱液型,由斑銅礦、黃銅礦、黃鐵礦組成。化學
組分:Cu0.82%;Au0.3克/盹;Ag5.08克/噸;D級金屬量Cu1703.87噸。
馬鬃山小型錘礦床屬熱液型,礦石主要為硬錘、軟錨礦,化學組分Mn15.3%~
40.44%,TFe1%,Si0230%,PO.03%~0.1%。探明D級儲量8.8萬噸。
2.黑峽口小型鍾礦床屬沉積變質型,礦石由硬鈕礦、軟鍾礦、水錨礦組成。
品位貧礦Mn20%,Si0230%~50%;富礦Mn35%,Si0220%~30%·Mn/Fe10%左右。D級以
上儲量11.4萬噸;保有儲量A+B+C9.9萬噸,D級6.0萬噸。
3.大紅山錨礦點屬沉積型,礦石由硬、軟、水缸礦組成,化學組分Mn20%~
30%,最高42.04%;TFe2%~7%,Si0213.33%,遠景儲量0.9萬噸,尚難利用儲量2.8萬
噸。
主要成礦地區有柳園—天倉銅、鉛、鋅成礦亞區。公婆泉—三道明水銅礦成礦亞區。三道明水—黑鷹山鐵礦區。天鵝湖—古日乃湖鹽、鹼、硝礦帶。礦床、礦點主要分佈在黑鷹山、東七一山、老硐溝、梭梭井、甜水井、洗腸井、紅柳大泉、西沙坡泉及古日乃、溫圖高勒等地。至2008年,共發現礦種50餘種,礦床(點)270餘處。其中,鎂礦石品位19~24%,儲量為48億噸。鐵礦石品位為45~50%,最高達65.29%。探明總儲量1億噸。鉻礦石品位為35.9~55.98%。煤炭遠景儲量1.3億噸以上。均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採選等特點。

歷史事件


由於當時游牧在馬鬃山的部分喀爾喀蒙民反對新建立不久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民國21年(1932年)9月4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派騎兵300名到馬鬃山一帶搜殺,約400餘名無辜民眾被殺害,馬鬃山蒙古族牧民被迫星散。民國24年(1935年)11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派員調查時,馬鬃山有蒙民91戶,500多人。
民國27年(1938年)在肅州之北的馬鬃山地區成立的肅北設置局。
馬誓山剿匪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3軍軍長黃新廷命令騎兵大隊、駱駝兵團6個連及駐玉門部隊27團,進馬鬃山清剿國民黨騎5軍、國民黨91軍馬鬃山邊防572團散兵及內蒙古軍王英、李守信殘部。消滅敵人87人,俘虜410人,繳獲馬270岳、駱駝40峰、槍30支,剿匪戰士傷亡70人。
追剿烏斯滿1950年3月,駐哈密中國人民解放軍16師和新疆民族軍40團清剿原國民黨新疆阿
爾泰專員烏斯滿為首的匪徒。同年7月,鳥斯摘率領殘匪和被脅迫群眾約7000人竄入馬鬃山一帶,后
又竄入敦煌南山、海子一帶。西北軍區決定以甘肅為主,新、青配合圍剿鳥斯滿匪徒。甘肅省由3軍
軍長黃新廷任剿匪總指揮,新疆由王震司令員指揮,青海省由青海騎兵團負責向甘肅方向運動。酒泉
專署抽調大批民兵、幹部和50個駱駝運輸大隊運輸糧食、彈藥,支援剿匪部隊。剿匪指揮部對鳥斯滿
採取進剿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策略。1951年2月,活捉匪首鳥斯滿,俘虜匪徒、集結收容群眾2400人,
繳獲武器1200件。同年3月,匪首鳥斯滴在烏魯木齊被處決。同年5月,酒泉地區將剿匪中俘獲和投
誠的哈薩克族群眾安置在敦煌和青海之間,從事農牧業生產。
1902年,由外蒙古進入馬鬃山地區游牧的牧民30餘幕,由新疆土爾扈特蒙古旗進入馬鬃山明水地區游牧的牧民20餘幕。1911年,外蒙古戈壁阿爾泰的400餘幕蒙古人遷入馬鬃山,至1935年被外蒙古又招回200餘幕,其餘的200幕遷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旗以及祁連山一帶。1919年,蒙古國喀爾喀部黑喇嘛(丹畢加參)為反對蒙古國活佛哲布尊丹巴乎圖克圖的統治,率眾70餘幕進入馬鬃山公婆泉地區盤踞,至1923年蒙古國派兵500人血洗馬鬃山地區而敗亡。1924年蒙古國政局巨變,反對新政權之蒙古人率16餘幕民眾進入馬鬃山。1925年外蒙古伊里克、三星保等攜10餘幕蒙民第三次進入馬鬃山,此時在馬鬃山游牧牧民達100餘幕。1926年新疆大批哈薩克人進入甘肅,肅北包括馬鬃山地區開始動亂。1928年馬鬃山地區時有殺人越貨之事發生。1932年初,外蒙古新黨掌握國家政權后,反對派之蒙民先後逃入馬鬃山地區,蒙民多達600餘幕,盛極一時。后蒙古國派精兵300名到馬鬃山製造了大屠殺事件,蒙民被殺400餘人,慘不忍睹。1935年11月,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進入馬鬃山調查,著成《馬鬃山調查報告書》,調查顯示,馬鬃山地區有蒙民91戶,500餘人。1936年9月,日本特務機關派間諜潛入馬鬃山,被馬鬃山團總驅逐出境。1940年,華來喇嘛進入馬鬃山地區“施捨”,后誘惑蒙民30餘幕東遣。1941年10月,40名土匪竄入馬鬃山騷擾牧民,被牧民成功圍剿。1942年,河西警備總司令部成立,在肅北設治局(駐馬鬃山公婆泉)駐軍達900多人。1946年,國民政府修築了安西縣橋灣至肅北馬鬃山、肅北馬蓮井至明水地區的簡易公路。1949年9月,馬鬃山地區牧民迎來了和平解放。

社會經濟


經濟發展

肅北縣雖無常年性地表徑流,但地下水埋藏較淺,易於打井掏泉,生產和生活方便。肅北現已探明有30多個礦種,300多處礦點。黑色金屬以銘、錦、鐵為代表,大道爾吉銘礦儲量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有色金屬以黃金、銅而聞名,著名的72道金溝,長達180多公里,從明代起就是甘肅、青海、新疆的採金熱點。至2004年,全縣黃金年產量達l噸以上。還有菱鏡、重晶石、冰洲石、水晶、蠻石、煤炭等礦產品,其中煤炭儲量達4億多噸。肅北是甘肅省畜牧基地之-,各類牲畜年飼養量30多萬頭(只),年產絨毛近50萬公斤,肉類125萬公斤。畜產品中以白山羊絨、駝絨最為馳名,一直是重要的外貿出口產品。境內棲息的野生動物有170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稀動物有40多種。1990年,建立的哈什哈爾國際持獵場,至今已接待外國持獵者數10批。
馬鬃山鎮是甘肅省唯一的邊防鄉鎮。北與蒙古國的戈壁阿爾泰省接壤,邊防線長65.017公里,馬鬃山邊境口岸是我省內陸邊境貿易口岸,也是我省、市、縣招商引資搞活流通的獨特風景線;東、西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友鄰,南與本省的玉門、瓜州、金塔相壤。全鎮總面積3.2萬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2.8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土地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
2015年,全鎮轄6個牧業行政村,共有軍、警、民常駐人口1400人,暫住人口1萬餘人。年流動人口約3萬多人。牧業戶數198戶,牧業人口473人,(其中:放牧戶129戶,擁有草原使用證的牧戶106戶,有勞動能力的250人,55歲以上老人95人),現有棚圈154座,土井226眼。牲畜存欄75940頭(只),其中適齡母畜37419頭(只),大畜3788匹(峰),小畜1357頭(只)。

畜牧

馬鬃山地區駱駝養殖
馬鬃山地區駱駝養殖
駱駝分佈全縣各鄉鎮,但以荒漠、半荒漠草場
為主的馬鬃山地區最多,佔全縣駱駝總數的50%。駱駝身軀粗壯,肌肉發達,產毛量
高。成年駝每峰產毛3至4.5公斤,含絨量高達70%,且纖維細長,富有彈性,是紡織
業重要的原料和出口物資。駱駝曾經是
肅北牧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役畜。20世
紀90年代后,隨著牧區汽車、摩托車的
廣泛使用,駱駝役用作用日益減弱,同
時飼養效益下降,飼養量逐年減少,年
末存欄由1982年的10529峰下降到2010
年的4730峰(
馬鬃山的畜牧結構,山羊60.25%,綿羊35.11%,駱駝3.81%,馬0.83%。

煤炭

肅北煤炭資源豐富,已發現產煤地10多處,初步探明儲量3億多噸,主要分佈在
馬鬃山地區的吐魯一駝馬灘、金廟溝、牛罔子等處。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外地有
關單位曾在馬鬃山野馬街開採煤炭,建有土煉焦爐,產煤炭千餘噸,生產焦炭數百
噸。
2000年後,完成金廟溝國營煤礦改制工作,
建成吐魯露天煤礦一二期工程,先後實施通暢口煤礦、牛圈子4號煤礦、金廟溝凱富
煤礦的技改工程和金廟溝、牛圈子煤礦區的資源整合,2008年,全縣18家煤礦整合
為9家,各礦生產能力均提升到9萬噸以上,回採率由20%提高到65%以上。
1958年,全民大鍊鋼鐵,上級有關部門在馬鬃山開採鐵礦,建立公婆泉煉
鐵廠冶鍊生鐵,1960年調整時期下馬。在全民大鍊鋼鐵中,自治縣於1958年辦起小
鐵礦,當年採挖鐵礦250噸,次年自行下馬。20世紀80年代起,鄉村集體工業興起,
建起別蓋鐵礦、馬鬃區鐵礦、明水鐵礦、黨城284鐵礦,1985年生產鐵礦石31659噸。
1986年以後,生產時起時落,極不穩定,1990年鐵礦石產量下降到9700噸。20世紀
90年代,自治縣開發礦業,鄉村辦小煤窯、小鐵礦。1997年生產鐵礦石18.7萬噸。
21世紀后,自治縣整合鐵礦資源,先後建成五峰山、七角井、四道溝、四道牆子、
紅柳峽、柳溝峽、青河、紅山等鐵礦及鐵選廠項目,形成年產鐵精粉200萬fiiE的生產
能力。2010年,開採鐵礦石212萬噸,生產鐵精粉120萬噸。
1984年,國營飲馬農場在馬鬃山區大紅山開辦鏡礦,有職工37人。1985年全縣開採
鈕礦石3300噸。1990年開採13150噸,1997年開採39600噸,為歷年最高。以後隨著
開採難度的增大,產量波動很大,2000年降到6500噸,2005年回升到33200噸,2008
年開採8500噸,2010年停采。
鴿1977年建立馬鬃山紅尖兵銘礦,隸屬縣工業交通局,有職工14人。1984年
工交局撤銷后隸屬縣鄉鎮企業局,職工增加到139人。1977年採選精鴿礦石20噸,產
值17.2萬元;1985年生產礦石約1000噸,精選鴿彤、144.8噸,產值114.8萬元。1991
年精鴿砂產量205噸。從1992年開始,隨著紅尖兵鴿礦資源的枯竭和新辦塔爾溝鴿礦
開採難度的增大,鴿砂產量逐年下降,1995年生產54噸,1998年減少到24.7噸。
1998年停止生產。
銅1986年5月,由肅北縣、自銀公司、國營黃花農場聯辦的“肅北公婆泉銅
礦”建成投產,當年生產銅金屬900噸,產值87.31萬元。1990年開採銅礦石12181
噸,生產銅金屬435噸。1997年開採銅礦石30000噸。由於開採難度的加大和生產成
本的增加,生產難以維持,2003年停辦。2007年重新啟動公婆泉銅礦技術改造項目,
2010年生產銅精粉11713噸。

風電

2002年以後,在馬鬃山建成300千伏安的風能光能互補電站。

人口分布

馬鬃山區面積雖大,但能利用的面積很小,由於夏秋季氣溫高,降水少,牧草稀疏,產草量低,載
畜量不穩,人口居住條件差。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泉水出露地帶的草甸草原從事牧業生產。馬鬃山區
土地面積5912.96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0.6萬畝,居住著全市0.16%的人口。
從第三(1984)、四(1990)、五(2000)、六(2010)次人口普查地域分佈看,馬鬃山鎮人口密度分別為1196人,0.038人/平方公里、1272人,0.040人/平方公里、2798人,0.088人/平方公里和0.023人/平方公里,為全縣最低。

政權沿革

馬鬃山鎮
馬鬃山鎮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設立酒泉郡,肅北一帶屬酒泉郡管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立敦煌郡。馬鬃山音凹峽一帶屬伊吾縣。
戰國時期馬鬃山地區為月氏族的牧地,秦時為匈奴所居。西漢前期歸匈奴渾邪王統轄,西漢後期
及東漢時西部屬西域都護府,東部屬敦煌郡淵泉縣。晉時在馬鬃山音凹峽設伊吾縣,管轄今馬鬃山一
帶,隋時屬敦煌郡。唐初屬瓜州,在音凹峽設百帳守捉,滾坡泉(公婆泉)設豹文山守捉。唐廣德三
年(公元764年)為吐蕃族佔據。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張儀潮起義驅逐吐蕃,唐置歸
義軍節度使,馬鬃山一帶屬歸義軍治下之抄州管轄,直至北宋仁宗時。西夏時屬西平軍司。元屬沙州
路。明初屬赤金蒙古E。1528年被哈密輝花爾的酋長佔據,清屬安西州。民國初年歸安西縣。民國IO
年(1921年),馬鬃山地區處於無邊無防狀態,蒙古國部分持不同政見的部落頭人,相繼率600餘戶牧
民遷入南北兩山駐牧。民國21年(1932年)9月,因蒙古國遷來的蒙民屢至邊境向蒙方挑釁,搶劫邊
民財物,揚言要推翻蒙古國政權。民國22年(1933年)9月,蒙古國派兵至馬鬃山,殺死無辜牧民400
餘人。民國23年(1934年),安西縣政府在馬鬃山組建保衛團,維持地方秩序。民國26年(1937年),
國民政府設立馬鬃山設治局,派兩個營分別在攘坡泉、明水駐防,同時改保E團為自衛大隊。民國27
年(1938年),鳥鬃山設治局改為肅北設治局,組建肅北設治局警察隊和騎警隊,歸甘肅第七行政督察
區管轄。民國33年(1944年),組建肅北設治局明水自衛大隊,與原自衛大隊合編為設焰局自E大隊。
民國34年(1945年)10月,國民黨191師573團2營4連人駐馬鬃山鹼泉子,其後573團全團進駐馬
鬃山。民國37年(1948年)改編為自衛總隊,有官兵270餘人。1949年5月,人駐馬鬃山的國民黨部
隊全部撤走。
1949年10月,成立肅北蒙民自治委員會,馬鬃山地區為第一鄉。1950年7月成立肅北自治區,馬
鬃山歸自治區管轄。1960年,設立馬鬃山鄉,下轄三個人民公社,歸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管轄。1964年
設馬鬃山區。1969年撒區,改為馬鬃山公社。1971年2月,馬鬃山公社劃歸安西縣,1973年5月重歸
肅北縣。1982年5月,改公社為區。1990年,改馬鬃山區為馬鬃山鎮(副縣級),鎮政府設於攘坡泉,
轄馬鬃山、音凹峽、營毛陀、明水、滾坡泉五個村。2000年,增設金廟溝村。
1962年,馬鬃山,馬鬃山鄉下設平頭山、明水、攘坡泉(亦稱公婆泉)3個人民公社。1969年,撤銷區鄉,成
立黨城、石包城、鹽池灣、馬鬃山、先鋒5個人民公社。
1969年,撤銷區鄉,成
立黨城、石包城、鹽池灣、馬鬃山、先鋒5個人民公社。1971年10月,馬鬃山人民公社劃歸安西縣管
轄,1973年划回肅北管轄。

邊防

馬鬃山口岸
馬鬃山口岸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是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唯一有國界邊防線的地區。中、蒙邊界甘肅段
(馬鬃山段)西起487號界標,東至500號界標,國界邊境線長65.018公里。鳥鬃山邊境地區東臨內蒙
古額濟納旗,西接新疆哈密,北界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南連玉門、安西,東西長190公里,南北寬
220公里,總面積3.8萬平方公里。民國23年(1934年),安西縣在鳥鬃山建立保衛團。民國27年(1938年)肅北設治局警察隊和
騎警隊分別成立。民國33年(1944年)2月,設治局明水鄉自衛大隊成立。同年6月,改編為設治局
自衛大隊。民國37年(1948年)又改編為設治局自衛總隊。除地方武裝外,國民黨部隊191師573團,
571團先後在馬鬃山派兵駐防。1962年6月,組建甘肅省攘墟泉(公婆泉)邊境工作總站(團級)。
1963年12月15日,改歸解放軍建制,隸屬蘭州軍區。1964年1月,改為紅石山邊防工作總站。1965
年,改由酒泉軍分區領導。1969年,改為部隊體制,編為蘭州軍區步兵第3團第3營。1974年7月1
日,改為蘭州軍區獨立第3團第3營。1975年4月17日,改為蘭州軍區獨立第5營。1976年1月22
日,改為甘肅省軍區邊防營。該部隊長期駐守在甘肅中蒙邊境之馬鬃山邊防前哨。

交通

民國時期,經過馬鬃山的道路有:由金塔城向北過臭水墩,轉向西北經野馬井、老君廟人馬鬃山$由天倉沙門子向西南經生地灣、青土槽子、盆坑、抄棗園子、土地廟、通玉門花海子。
馬鬃山鎮所在地滾坡泉(公婆泉),歷史上曾是河西走廊西北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早在漢魏晉時期,它是通往西域的一個驛站,後來又成為西藏通往外蒙的孔道,清中期以來,成
為綏新駝路的沖衡,民國中期,綏新商道暢通,貿易昌盛,客商往來不絕。據考證,民國19~26年(1930~
1937年),民國政府在攘坡泉、石板井兩地設卡,年收過境商稅4.5萬元。民國22年(1933年)8月,
綏新長途汽車公司第一次開運西行,橫貫馬鬃山全境人疆,是肅北歷史上第一次通行汽車。從此,出
於邊防需要,陸續動工興建綏新公路、橋攘公路、馬明公路。直到民國35年(1946年)5月、6月才
先後完工。兩線總長254公里,為甘新、緩新二路之橫向聯繫線,主要為軍用。
1954年以前,肅北主要以駝、馬、驢為交通工具。1954年縣域內修成簡易公路32公里,有運輸
汽車1輛。到1958年,修建山區簡易公路115公里,駝馬便道7條,使部分牧業合作社、礦山和縣城
相連,便利牧區與外界的聯繫。20世紀60年代以後,多次改擴建在"肅公路、橋紅公路,鋪成高標準油
路g新建肅北一沙棗園公路,黨城灣一石包城公路,黨城灣一鹽池灣公路,鄉鎮通外縣公路和以鄉鎮
為中心連接鄉、行政村的簡易公路網。到2002年,縣境內有省管公路3條,長384公里,縣鄉及各鄉
鎮連接外縣市的公路IO條,總長近千公里。年末民用車輛72輛,完成貨運量3萬噸,貨運周轉量529
萬噸公里,客運量3萬人次,旅客周轉量351人公里。
瓜州橋灣至馬鬃山二級公路
瓜州橋灣至馬鬃山二級公路
北京至新疆的高速公路呈東西走向,穿越馬鬃山鎮及明水軍事要塞;瓜州橋灣至馬鬃山二級公路呈南北走向開通運營,

文物遺跡

馬鬃山
馬鬃山
馬鬃山明水軍事要塞遺址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民國後期以來扼守中蒙邊境的重要軍事工程,也是民國時期保障蘭州至新疆軍需物資補給輸送的生命線。遺址分為3個部分,坐落在呈三角形分佈的獨立山頂上,具有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優勢。1號軍事要塞遺址的兩處遺存平面呈圓形,直徑3米—2.1米,面積28平方米。碉堡用石塊壘築而成,殘高0.6米。2號軍事要塞遺址內有土塊構建的房屋18間,碉堡22座,掩體8個,除屋頂、門窗被拆除外,城牆、掩體、碉堡、哨所等基本完好。尤其是一個伊斯蘭風格的小禮堂讓我印象深刻。3號軍事要塞遺址,有3處用大石塊壘築的碉堡,看起來頗為堅固和陡峭。碉堡基庄呈圓形,表面部分因風蝕,表皮嚴重剝落,直徑均在4.5米左右,殘高0.6米—0.8米,四周有射擊孔,面積38平方米。明水軍事要塞均建於民國23年(公元1934年),並派兵把守,民國34年(公元1945年)重又整修,民國38年(公元1949年)5月撤防后遂廢棄。
黑喇嘛城堡
黑喇嘛城堡
馬鬃山
馬鬃山
馬鬃山玉礦遺址位於甘肅省肅北縣馬鬃山鎮西北約20公里的河鹽湖徑保爾草場。2011年10月-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調查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150平方米。該玉礦遺址依礦脈走向呈西北至東南分佈,東西約1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調查發現古礦坑近百處,從形制看可分為礦井、礦溝、礦坑三大類。礦坑K01位於2008年調查確定的第二地點,平面為圓角方形,剖面呈桶狀,坑口大於坑底。坑口周圍為石料堆積,坑壁及底部為原生岩層。坑口邊長700厘米,坑底邊長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積高120~130厘米,寬130~480厘米。坑內堆積可劃分為7層,均為礦坑廢棄后形成的自然堆積。在礦坑周圍地表採集有石錘、銅鏃、石鏃等。
甘肅省肅北縣公婆泉恐龍地質公園,於2006年1月14日通過審批。“公婆泉地質公園”總面積為2288.34平方公里,園區內為一大中型中生代陸相分盆地。包括熱水泉、魚化石山、硅化木、風嶺石、岩畫石、軍營碉堡舊址。

生態保護

甘肅肅北馬鬃山北山羊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北山羊為主的棲息地和以荒漠為主的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區面積48萬公頃。2004年的系統調查顯示,馬鬃山北山羊的種群數量在500到700隻之間。2014年由於馬鬃山一帶乾旱,造成北山羊棲息地飲水困難,保護區啟動北山羊飲水計劃,在北山羊棲息的山地邊緣建設人工澇池,解決北山羊飲水困難問題。
馬鬃山
馬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