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症性障礙

神經症性障礙

神經症性障礙是包含了神經衰弱、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在內的一類精神疾病的統稱。神經症性障礙由於受到多因素的影響,不同類型在我國不同地區分佈並不均勻,且女性多於男性。神經症性障礙有著複雜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素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神經症性障礙患者常自覺其精神活動能力受損,產生焦慮和煩惱,或為各種軀體不適感所苦惱。神經症性障礙主要採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結合。神經症性障礙往往給病人及其家屬帶來痛苦,嚴重的可能影響其社會功能,產生一定的經濟負擔。神經症性障礙如果能夠早發現、及早明確診斷,對症應用上述治療方法及藥物,大多數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病因


● 神經症性障礙作為一大類疾病,有著複雜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很難用單一的理論模式予以表述。不同類型的神經症,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素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
● 遺傳因素: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
● 素質因素:膽小、羞怯、被動、依賴、內向、易焦慮和緊張的人多見。生理因素:有研究者認為這類人群神經系統的覺醒水平增高,升上限速、甲狀腺素分泌增加。
● 心理社會因素:患者在首次發病前往往存在某種精神刺激。

癥狀


● 神經症性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包括心腦血管、呼吸、消化、泌尿、骨與關節、精神神經等多系統全身性不適。睡眠障礙最為常見,為數眾多的患者第一主訴為睡不好覺,如入睡困難、早醒、或起夜后再入睡不能、或伴有多慮;並且大多伴有頭痛、頭髮木、心煩、易怒、緊張、害怕、胸悶、憋氣、心慌心悸、怕驚、過分擔心、敏感多慮、食慾減退、晨起噁心、嘔吐、腹脹、拔氣(打嗝)、尿頻、尿急、後背痛、關節痛、燒灼感、麻木感、冷熱感、刺痛、酸痛、出汗、乏力、懶動、全身難受、不愛說話、不願見人、興趣減退、心情壓抑、不高興等。
● 如果3~6個月中,常常因為這些癥狀反覆就醫,而各項醫學檢查卻並未顯示異常,那麼需要考慮神經症性障礙的可能。

檢查


● 對於神經症性障礙,不能忽視可能產生神經症癥狀的原發疾病,如軀體疾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痴獃等。
● 軀體疾病檢查:首先要完成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軀體疾病。
● 精神檢查:精神類疾病的確診,目前仍然主要依靠醫生訪談式詢問,也就是精神檢查。鑒別診斷沒有捷徑,需要依賴詳細的病史收集,認真細緻的體格和精神檢查。依據訪談結果,對照精神科診斷標準即可診斷。
● 神經心理測定:可以結合相關的量表評定,如焦慮、抑鬱量表等。

診斷


● 精神類疾病的診斷,目前仍然主要依靠醫生訪談式詢問,也就是精神檢查。在排除了軀體疾病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患者及家屬提供的病情描述,以及部分量表評估的結果,綜合診斷。

鑒別診斷


● 需要和軀體疾病相鑒別,包括心腦血管、消化系統、骨與關節等疾病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等。

治療


藥物治療

● 在神經症性障礙的藥物療法中,最早使用的藥物是苯二氮䓬類藥物。但因神經症性障礙中存在較多的異質性,故在目前的藥物治療中已不僅僅限於苯二氮䓬,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症選用抗精神病或抗抑鬱藥物,特別是抗抑鬱藥物已成為當今治療神經症性障礙的首選。
● 苯二氮䓬類藥物:針對以失眠症為主的患者,同時可以緩解焦慮,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侖等。其中,對於社交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的患者,氯硝西泮也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 近年來主張將抗抑鬱葯作為神經症性障礙的主要藥物,如丙米嗪治療驚恐障礙,氯米帕明治療強迫症均已成為臨床用藥首選。帕羅西汀40mg/d用於重型人群恐怖、廣泛性焦慮20~40mg/d用於軀體化表現形式障礙均顯示出了較好效果,對分離性障礙的自傷行為認為小劑量即可獲得快速緩解。目前舍曲林也常用於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治療。在SSRIS效果不充分的神經症性障礙中合併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確能提高效果。

心理治療

● 由於神經症性障礙與心理社會因素、性格因素相關,因此心理治療也很重要。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脫敏治療、放鬆治療、衝擊療法、認知治療、精神分析等。

危害


● 神經症性障礙往往給病人及其家屬帶來痛苦,嚴重的可能影響其社會功能,產生一定的經濟負擔。

預后


● 如果能夠早發現、及早明確診斷,對症應用上述治療方法及藥物,大多數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


● 做好精神衛生健康科普知識的宣教,患者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各項軀體不適可能是由於神經症引起的,同時重要的是要做好綜合醫院臨床醫生的識別能力,在排除軀體疾病的情況下減少疾病的誤診,及時轉診到精神心理科就診。
● 增強家庭支持,家人更多的包容、理解與溝通;。
● 人們自身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平衡壓力,可定期進行放鬆訓練,做好情緒的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