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木賊的結果 展開

木賊

中藥

木賊是木賊科植物木賊乾燥的地上部分。木賊藥性平和,味甘、苦。歸肺、肝經。木賊的化學成分包括揮髮油、黃酮類、酚酸類、生物鹼類化合物、酯類、鞣質、硅質、皂苷、氨基酸、葡萄糖、果糖、鈣、硫、鋅、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木賊中,山柰素的含量不能少於0.20%。

簡介


● 正名:木賊
● 英文名:Muzei
● 拉丁名:Equiseti Hiemalis Herba
● 別稱:木賊草、響草、筆筒草、筆桿草、接骨葉、銼草、擦草、無心草、節節草、節骨草、筆桿草、筆筒草、筆管草、筆頭草

功效與作用


● 木賊具有疏風散熱、明目退翳、止血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木賊有降血壓、降血脂、擴張血管、鎮痛、鎮靜、抗凝血等作用。
● 木賊可以用於治療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雲翳、視物模糊、腸風下血、外傷出血等。
● 目前,木賊還被用於治療尖銳濕疣、口腔黏膜潰瘍、扁平疣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木賊過敏者,禁止使用。
● 氣血虛者,請謹慎使用木賊。
● 如果您正在使用碘化鉀或者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木賊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木賊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木賊


● 木賊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入丸、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9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木賊研末后,撒敷患處。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碘化鉀同時使用。
● 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酒類等,可能會影響木賊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木賊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研究顯示木賊的毒性非常低,但是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不適。
● 超量服用可能會引起高鉀血症,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停用,並及時送往醫院急救。
● ● 乏力
● ● 手足感覺異常
● ● 四肢皮膚蒼白、冷濕
● ● 肌肉疼痛
● ● 心跳變慢
● ● 噁心嘔吐
● ● 食欲不振
● ● 腹痛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木賊,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木賊


● 木賊多產自遼寧、黑龍江、吉林、湖北、陝西等地。
● 木賊具有如下特徵:
● ● 木賊為灰綠色或黃綠色的長管狀,不分枝,表面有18~30條縱棱,棱上有許多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節部比較明顯,節上生長有筒狀鱗葉,葉鞘的基部和鞘齒為黑棕色,中部為淡黃棕色。質量比較輕,質地脆,容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許多圓形的小空腔。木賊氣味清淡,品嘗時味甘淡、微澀,咀嚼時有沙粒感。
● ● 品質好的木賊為綠色,不脫節。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

含木賊的中成藥有哪些


● 龍澤熊膽膠囊:具有清熱散風、止痛退翳的功效,可以治療風熱或肝經濕熱導致的羞明多淚、目赤腫痛。
● 退障眼膏:具有明目退翳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初發白內障、角膜斑翳。
● 撥雲退翳丸:具有散風清熱、退翳明目的作用,能治療風熱上擾引起的視物不清、目翳外障、隱痛流淚。
● 黃連羊肝丸:有瀉火明目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多淚、視物昏暗、胬肉攀晴。

木賊和蟬蛻功效一樣嗎


● 木賊是木賊科植物木賊乾燥的地上部分,蟬蛻是蟬科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兩者的功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木賊和蟬蛻都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的功效,都可用於治療翳障多淚、目赤腫痛等。
● ● 木賊善於治療風熱或肝膽經火郁導致的目赤多淚、目生翳障等,而且木賊還有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外傷出血等;蟬蛻疏風散熱的作用比較好,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而且蟬蛻還有透疹止癢、息風止痙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疹瘙癢、麻疹、破傷風、驚風夜啼等。

用藥誤區


● 誤區:木賊可以和碘化鉀同時使用
● ● 木賊含有生物鹼,在胃酸的作用下,碘化鉀水解后的碘離子能沉澱大部分生物鹼,從而降低藥效。所以,木賊不宜和碘化鉀同時使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苗明三,朱飛鵬,朱平生。實用中藥毒理學。北京: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
● [7] 劉鳳奎。急診癥狀診斷與處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