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鎮老街

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一條老街

虹鎮老街(OldHongzhenStreet.)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地名在東從新港路起,向西延伸到虹鎮北街(已取消)和飛虹路交界處。全長約500米。兩側由南涵蓋到天寶路,北與飛虹路比肩。

虹鎮老街由古時的虹浪形成虹安鎮,據載:清朝嘉慶年虹安鎮開始衰落。古人有踏浪趕潮的習慣,以後逐漸形成集市。清初,虹安鎮一帶是鄉民趕集,交易集中的地方。

歷史沿革


虹鎮老街地境,唐、宋時期屬於松江府,以後多次變遷。元朝以前屬於虯江水域,根據《水經注》記載:虯江水域有70里寬,以後逐步淤塞形成了沙洲。明朝初期水域首先形成了泄洪口,洪口即虹口。虹口在虹口港一帶即現在的漢陽路橋。現今的虹口區由解放后川北,提藍,新市,寶山區部分合併形成。
虹口港的形成發展以及上海開埠后,現在的公平路匯山碼頭形成新航海距離,拉開了內江小河的視野。所以,虹安鎮開始衰落。20世紀初上海《申報》有閘北虹鎮的記載,20年代北面稱虹鎮,虹鎮北街,一直延續到現在。虹鎮,虹鎮北街(已取消),現在屬於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範圍。根據有關文字檔案和戶籍記載,30年代虹鎮老街周邊有農田,村莊,店鋪並實行保甲制管理,還有小型巢絲場,乳牛場,三寶堂等。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吳淞、寶山一帶登陸,炮火向西一路射擊,天寶路,虹鎮老街一帶民房毀壞嚴重,日軍佔領期間,現在的虹鎮老街和新港路丁字路口,形成了日本海軍的勢力範圍,周邊有范家宅、董家宅等民房村落,日軍的勢力範圍從現在的大連路、天寶路、新港路、虹鎮老街四周拉起了鐵絲網,強迫鄉民修築工事,挖溝壕,現在的和平公園假山內堆放了許多水銀。日軍投降后國民政府軍接管,1949年由人民解放軍軍事接管。由於日軍修建工事所形成的溝壕彎彎曲曲,周邊人口稀疏,從1945年-1950年之間,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背井離鄉,從江蘇等地遷入虹鎮老街地區依溝壕、小河和荒地而搭建了以稻草為屋頂的棚戶棲息而住,吃用的是井水,使用的是土灶。由於從虹鎮老街到匯山碼頭路途較近,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身強力壯的男勞動力為了謀生而到碼頭上從事裝卸工,以及周邊人力三輪車夫,小買賣和停靠在黃浦江岸邊的輪船上做敲鏟油漆工作。
隨著虹鎮老街人口的集聚,當時在廢棄的軍事工事處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1953年秋,飛虹路一姓董居民家使用土灶不當而燃火,大火燒毀周邊棚戶一千餘間。當時的提籃橋政府發動社會各界進行捐款、捐物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在虹鎮老街、沙虹路、安丘路(瑞虹路)、虹關路一帶建起了一層的平房越冬起名為愛國新村,災民於1953年底入住。廢址上建成虹口工人體育場,虹口第一工人俱樂部,即如今的虹口區政府所在地。其間約50年左右,50年代後期開辦給水站按居委會集中憑購買籌排以水桶定量供應,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房屋的破損,從60年代後期居民自我搭搭放放,一層平房改建成多層不規則的居民區,70年代自來水接水進屋,火表分戶,糞便集中清理。
虹鎮老街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開始整治垃圾,填河築路,1958年至1959年新港路和虹鎮老街路面建成,在原軍管處1959年10月1日建成和平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多年的經濟停滯,虹鎮老街兩側大量違章建築比比皆是,一度成為棚戶區的代名詞。60年代,建起兩層樓的自建新村。
90年代上海銅廠等單位集資在虹鎮老街率先建起了平和大樓,高18層帶有電梯的樓房,一度新港路街道辦事處辦公址在平和大樓地下室(已不復存在)。虹鎮老街南側與新港路接壤處建起了六層高的天鎮居民區,改建了延鳳中學(已拆除),使虹鎮老街形成一定規模的居住區,以後市政建設又停滯了多年,9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房地產業的發展,由香港瑞安集團規劃建設瑞虹新城,地域從天寶路,臨平路,飛虹路,新港路。目前已建成一期,二期和三期,上海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中部,宇泰高層居住小區相繼建成。在未來的規劃範圍內虹鎮老街簡屋破房將逐漸被拆除。
虹鎮老街因歷史悠久,周邊居住人口眾多,相鄰和平公園又與交通主幹道有一定距離,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露天農貿集市場,經過整頓撤消后的延風中學改建為集貿市場,虹鎮老街周邊環境得到了改觀。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虹鎮老街、一個面向未來的虹鎮老街將矗立在虹口這塊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土地上。

動遷

10多年來,虹鎮老街動遷一貫採用按戶內人數和居住面積相結合的方式,並不太奏效。
2009年5月,3號地塊試點新動遷操作方案,重點探索“事前徵詢制”和“數磚頭加套型保底”。
2009年12月25日,3號地塊第一輪徵詢啟動,95.98%居民同意實施舊區改造。
2010年1月4日-4月15日第二輪徵詢,超過77.3%居民同意房屋拆遷補償方案。
目前還有1號地塊7號地塊,167地塊,157地塊沒有拆遷。
2013年10月8號最新消息老街1號,7號地塊完成第二輪徵詢,那麼意味著沒拆遷的只剩下157,167地塊了(已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