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水庫
浦城縣東風水庫
東風水庫位於浦城縣城關西北1Okm處,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發電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中型水庫.是浦城縣城區重要水源地,擔負著下游10萬居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用水,其水質好壞直接關係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水庫總庫容2111萬m3.有效庫容2068萬m3。集雨面積37.06km2,多年平均徑流量4250萬m3。壩址以上主河道長10.2km。坡降28.9‰。水庫灌溉渠道總長25.6km,灌溉面積715hm2。水庫電站分3級,總裝機容量950kW。庫區受華廈系構造和新華系構造的控制,第四系主要為坡殘積和沖洪積堆積。坡殘積層主要分佈於山坡上,沖洪積層分佈於河床及沖河口。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地形為兩坡夾一溝,所有水流匯入水庫。
東風水庫最初因地處浦城縣東門村稱為東門水庫,又因庫區附近有妙雲庵,曾稱妙雲水庫。1965年7月10日改為今名。
位於南浦鎮西10公里,桐源溪上游。1959年11月初動工,1963年10月建成。總投資41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8萬元,佔63.96%。水庫集雨面積37.06平方公里,總庫容2111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06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效益2.04萬畝,實際灌溉1.09萬畝。
大壩由主、副壩組成,主壩為土、石混合壩。壩高35米,壩頂長92米,寬5米,輸水洞徑14米,最大泄量13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寬28米,最大泄量485立方米/秒。總乾渠4.8公里,支渠20.8公里,分為左、右兩乾渠。右乾渠灌區為蓮塘鄉的桐源、西岩、蓮塘、九秋村,左乾渠灌區為蓮塘鄉的山橋、呂處塢村及南浦鎮的民主、和平、躍進、解放村。
利用渠道落差建電站3座,總裝機容量575千瓦,利用水庫1320畝水面養魚,並為縣自來水廠每年供水140萬噸左右。總投入93.26萬工日,完成土石方12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17.5萬立方米。淹沒路後街、下庄、山頭、溪尾、東門,小洋墩等自然村,農田600畝,房屋699間17000平方米,遷移203戶700人,就近新建妙雲、毛處東、新村、塘后、大后5個自然村安置。
灌區在建庫前,洪旱災害嚴重。桐源溪與新溪在樓下村口匯合流入南浦溪。洪水季節,洪峰到來時,有4000畝田地受淹。1957年,74天無雨,灌區有1.2萬畝田缺水,損失糧食650噸,抗旱動用32萬工日。水庫建成后,對灌區的抗旱、防汛起積極作用。
東風水庫興建於“大躍進”期間,建成不久,壩身出現橫向滲漏,穿通壩體。背水坡90~93米高程有微水滲出,1959年冬,做19道“人”字形導滲溝處理。1975年,在壩身挖出白螞蟻主巢9個、副巢8個。至1983年,發生6次裂縫引起沉陷,累計58.3厘米。1984年,打灌漿孔24個,灌注黃泥、水泥混合漿19.2立方米,安裝壩身側壓管3排12支,降低汛限水位2米,蓄水量從1580萬立方米減為1340萬立方米。1985年,壩表面有橫向裂縫長1.2米,寬0.5米。壩身發生堆石體變形,壩體繼續滲漏,主壩兩端與山坡接頭處山坡的岩石風化嚴重,風化厚度分別為29米和30米,1986年由省防汛指揮部列為病險庫工程。
1988年6月20日,全縣普降大雨,水庫來水流量49.21立方米/秒,泄量33立方米/秒。水位超過省限定水位0.66米,超過省限定庫容1043萬立方米。災后,省水利廳撥出保壩加固搶險經費105.19萬元,進行搶修加固。至今運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