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

戰國韓非創作的散文

《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讚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簡單的語言傳達,無繁複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

作品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 有間,扁鵲曰:“君有疾 在腠理,不治將恐 深。”桓侯曰:“寡人 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 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 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 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 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 之所及 也;在肌膚,針石 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 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 人索 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 死。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扁鵲(què):戰國時期醫學家(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蔡桓公:齊國國君,田齊桓公(前400年—前357年),因遷移國都至河南上蔡被稱為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
立:站立。
有間(jiān):一會兒。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恐:恐怕,擔心。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為“我”。
醫之好(hào)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好,喜歡。(另解:醫生習慣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醫,醫生。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好,習慣。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以,以之,用以。為,作為。功,功績,成績。)
肌膚:肌肉。
將:要。
應:答應,理睬。
居:用於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小步後退著走。還,返回。走,小步快走。
故:特意。(另解:於是。)
湯(tàng)熨(yùn、wèi):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后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及:達到。
針石: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製成的石針,這裡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后寫作“劑”。
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
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麼辦,怎麼樣。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請,詢問。)
使:指使,派人。
索:尋找。
遂(suì):於是,就。
1.
扁鵲(què):戰國時期醫學家(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2.
蔡桓公:齊國國君,田齊桓公(前400年—前357年),因遷移國都至河南上蔡被稱為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
3.
立:站立。
4.
有間(jiān):一會兒。
5.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6.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7.
恐:恐怕,擔心。
8.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為“我”。
9.
醫之好(hào)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好,喜歡。(另解:醫生習慣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醫,醫生。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好,習慣。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以,以之,用以。為,作為。功,功績,成績。)
10.
肌膚:肌肉。
11.
將:要。
12.
應:答應,理睬。
13.
居:用於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14.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15.
益:更,更加。
16.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小步後退著走。還,返回。走,小步快走。
17.
故:特意。(另解:於是。)
18.
湯(tàng)熨(yùn、wèi):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后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19.
及:達到。
20.
針石: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製成的石針,這裡指用針刺治病。
21.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后寫作“劑”。
22.
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
23.
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麼辦,怎麼樣。
24.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請,詢問。)
25.
使:指使,派人。
26.
索:尋找。
27.
遂(suì):於是,就。

白話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創作背景


戰國時代是群雄並立,戰亂頻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時代造英雄”,這樣的時代要求當時的作家的著作邏輯嚴謹,精心選材,說理透徹,令人信服。《韓非子》即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在《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是道家經典《老子》的重要註解與闡釋著作。韓非曾以“欲制物於其細”的觀點,借用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重新闡釋了《老子》中“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這一哲學命題,文章集結於《韓非子·喻老》,在剔除老子哲學消極玄虛的弊病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內容,進一步發展了其樸素辯證法。《扁鵲見蔡桓公》即出於《喻老》篇,是為講述扁鵲為蔡桓公多次“診病”而蔡桓公卻多次“忌醫”的故事,在輕鬆的敘述中滲透生活哲理。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扁鵲見蔡桓公》雖篇幅不長,但敘事結構層層遞進,在完整講述故事的同時,能做到立意深刻,將哲思蘊涵其中,顯得意味雋永。
從首句到“醫治好治不病以為功”,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原因和主要人物,點出了桓侯“諱疾忌醫”的主題。文章以“扁鵲見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兩個主要人物:扁鵲姓秦名越人,醫術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稱的桓侯,是當時蔡國的國君。扁鵲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過此時病症還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療就能防止其惡化。“立有間”三字不僅簡明扼要地寫出了扁鵲對病人的診治過程,還表現了扁鵲高超的醫術——僅憑片刻之間的觀察,就能指出癥結所在。桓侯對扁鵲的警告不以為意,甚至認為他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桓侯否認自己有病,並認為醫生都喜歡治療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來當做自己的功勞。
從“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悅”,承接上文,故事情節得到進一步發展扁鵲十日後再次覲見桓侯,他說桓侯的病情已經深入肌膚,如不加以治療,將深入身體內部。但是桓侯對扁鵲的話仍然置之不理。“復見”、“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過程,扁鵲沒有放棄勸諫桓侯,體現了醫者父母心的負責態度。“君之病在肌膚”一句印證了前文“不治將恐深”的推斷。儘管扁鵲善言勸誡,但桓侯還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滿。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從肌膚髮展到了胃腸,扁鵲的論斷進一步得到驗證,如果不加以治療,病情將會持續加重。但扁鵲勸說桓侯依然無果,桓侯對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體患有疾病感到不悅。桓侯患疾漸深,漸入不治之境,這一情節為下文的轉折做好了鋪墊。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節急轉的開始。扁鵲遠遠望見蔡桓侯,轉身就走,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緊張感。扁鵲一改之前耐心進諫的態度,說明桓侯的病已經無藥可救。桓侯見扁鵲“還走”,十分不解,讓人前去詢問,扁鵲道出桓侯患病的各個發展階段,及其相關治療方法:病在表皮時,熱敷即可治療;病在肌膚,針灸可以治療;病在腸胃,湯藥可以治療。而現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屬”,就連扁鵲也無可奈何。
故事最終結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鵲逃秦。情節到此戛然而止,卻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漸的道理,抨擊了統治者遷怒和諉過百姓的醜惡行徑。
此文以桓侯病情發展為主線,結構流暢緊湊、跌宕有致,逐步將說理推進。作者採用三迭式手法,通過描寫扁鵲的多次諫勸深化了主題。另外,扁鵲的反覆勸說與桓公不以為意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不費矯飾之功便刻畫出人物的不同特點:扁鵲盡心負責、醫術高明,而桓公驕橫自大、不知變通作者旨在提醒人們要善於聽取他人意見,要懂得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不要諱疾忌醫,這深刻的道理以簡單的語言傳達出來,無繁複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

名家點評

遼寧省作協主席王充閭:短短篇幅里,塑造了兩個個性鮮明的古代人物形象;寓愛憎、褒貶於事實敘述之中,並不直接說出;過程的敘述,層層遞進,曲折有致,引人入勝。(《充閭文集·古文今賞》)

作者簡介


韓非
韓非
韓非(前280年—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人,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