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
洪修平
洪修平,江蘇蘇州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並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復旦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學術委員、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副主編、《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主編、《中華大藏經·續編》編委、《儒藏》編委、《宗教學研究》編委,以及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兼特約研究員等。
多次赴歐、美、韓、日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台港澳地區訪問研究並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曾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和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十多項課題的研究,出版學術著作20多部(其中多部在海峽兩岸同時出版,兩部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科研成果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30多項獎勵。
洪修平教授,男,1954年生,1977-1981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讀研究生,師從孫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師從嚴北溟教授,1988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94-1995年赴美國做高級訪問學者一年,2000年赴德國弗賴堡大學講學一學期,2004-2005年又作為美國國務院交流項目富布賴特(Fulbright)學者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一年,
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並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復旦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學術委員、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副主編、《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0冊)主編、《中華大藏經·續編》編委、《儒藏》編委、《宗教學研究》編委,以及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兼特約研究員等。以教學和科研的突出成就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併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主要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的教學與科研,已出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文化歷程》、《中國禪學思想史》、《禪學與玄學》、《惠能評傳》等多部學術著作,並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多篇。科研成果曾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江蘇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湯用彤學術獎等多項省部級以上的獎勵。先後主持國家八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係史"、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禪宗與全真道心性論比較研究"、國家教委專項研究項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以及江蘇省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佛道哲學與傳統醫學"等多項課題的研究。並正參加季羨林、湯一介主編的十二卷《中國佛教史》(承擔隋唐佛教卷)和張豈之主編的八卷本《中國思想學術史》(承擔隋唐卷)的寫作。
學術成果多次被《中國哲學年鑒》、《中國宗教研究年鑒》和《中國儒學年鑒》重點介紹,被海內外學術論著所引用;學術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複印、轉載或摘錄;《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孔子研究》、《光明日報》、《南京社會科學》、《東方禪文化》、《佛學研究》和《鵝湖》、《中國佛學》等海內外報刊曾專門刊發學術書評,對有關論著做出較高評價;《中國社會科學報》、《文摘報》和《中華讀書報》等也都有相關介紹,具有較大的社會反響。多次應邀赴歐、美、韓、日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台港澳地區參加學術會議並主持大會或在大會上發表學術論文,並應邀在韓國延世大學、德國弗賴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麥狄遜大學、貝魯特學院、庫茲城大學、霍爾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大學等講學或做學術講座。
1、中國哲學史(本科生)
2、禪宗與中國哲學(本科生)
3、文化與當代(本科生)
4、中國哲學名著選讀(強化班本科生)
5、老子精讀與研究(留學生)
6、中國佛教哲學史(碩士生)
7、儒佛道三教關係史與論(碩士生)
8、佛教與中國倫理(碩士生)
9、佛教原著選讀(碩士生)
10、東方哲學與宗教概論(碩士生)
11、佛教哲學原著精讀(博士生)
12、儒佛道三教關係專題研究(博士生)
指導研究生和國內外進修生(訪問學者)的情況(至2013年):
指導碩士研究生39人(其中外國留學生3人,港台學生1人)
指導博士研究生4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3人,港台學生1人)
指導博士后7人
指導進修教師(訪問學者)8人(其中外國學者5人)
1、《禪宗與精神分析》,譯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
2、《十大名僧》,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版;(台灣)佛光出版社1991年6月版
3、《中國宗教史》上、下冊,參著,山東齊魯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4、《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台灣)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5、《禪學與玄學》,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台灣)揚智出版社1994年7月版;(韓文版)韓國雲住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6、《中國禪學思想史》,獨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版
7、《中國佛教文化歷程》,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8、《肇論註譯》,獨著,(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年9月版
9、《如來禪》,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台灣)圓明出版社1999年4月版;(韓文版)韓國雲住出版社2002年2月版
10、《惠能評傳》,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1、《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2、《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三人合著(第一作者),河北省佛協2000年12月版
13、《中國儒學文化大觀》,參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4、《論僧肇哲學——魏晉玄佛合流的終結和中國化佛教哲學體系的初創》,載《法藏文庫》第19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15、《國學舉要·佛學卷》,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副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獨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8、《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增訂版),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國禪學思想史》(修訂本),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1、《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2、《禪偈百則》,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華書局2008年7月版
23、《佛學百問》,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4、《中國佛學之精神》,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5、《惠能》(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
26、《〈壇經〉注評》,二人合著(第一作者),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7、《中國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8、《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第三版),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
29、《圖書館服務創新理論與與實踐》(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30、《哲學大辭書》(多卷本),參著,(台灣)哲學大辭書編輯委員會正陸續出版
即將出版的著作有《東方哲學與宗教》、《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
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與文化》、《中國文化月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六十多篇,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1、《從“理”的不同含義看朱熹哲學體系中的辯證法因素及其局限性》,載《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2、《王充元氣自然論的貢獻與局限》,載《宗教與無神論研究論集》,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1984年版
3、《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產生》,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專刊
4、《嚴北溟和佛學研究》,載《文匯報》1986年8月19日
5、《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載《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1987年第2期
6、《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87年第3期
7、《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載《復旦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8、《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載《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9、《悄然來臨“禪宗熱”》,載《南京日報》1989年3月15日
10、《禪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載《文獻》(北京)1989年第4期
11、《讀〈世界十大宗教〉》,載《人民日報》1989年7月28日
12、《禪宗能拯救西方精神危機嗎》,載《書林》(上海)1989年第12期
13、《惠能行歷與〈壇經〉略辨》,載《禪》(河北)1990年第1期
14、《略論禪宗的中國化特色》,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0年第1期
15、《馬祖禪法大義要述》,載《禪》(河北)1990年第2期
16、《禪宗--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重要環節》,載《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
17、《論佛教的中國化與禪宗研究》,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8月號
18、《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載《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19、《論惠能門下的禪學特色》,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20、《略論佛教與儒、道的互補》,載《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期
21、《儒佛道三教與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載(台灣)《哲學與文化》1992年2月
22、《略論法融牛頭禪的特色》,載《禪》(河北)1992年第1期
23、《從名僧名士的雙重人格看中華文化的兼融性》,載《中華文化》(西安)1992年創刊號
24、《從“三教”關係看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25、《法門寺與中國佛教文化》,載《首屆國際法門寺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26、《惠能南宗禪學思想辨義與新探》,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27、《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載《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28、《般若與禪觀》,載《禪學研究》(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29、《略論玄學與禪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3月
30、《關於中國佛學史研究現狀的幾點思考》,載《宗教》(南京)1993年第1期
31、《一個流傳廣影響大的佛教宗派——禪宗》,載《中國文化》(西安)1993年第3期
32、《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歷史價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中國教育報》1993年7月14日
33、《略論圓瑛“解行相應、弘法救世”的佛學思想特色》,載《圓瑛大師圓寂四十周年紀念文集》,古吳軒出版社1993年9月
34、《樓觀道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載《老子與中華文明》,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35、《試論玄禪人生觀的異同》(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台灣)《孔孟月刊》1994年1月
36、《聯繫做人,學以致用——“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筆談》,載《中華文化》(西安)1993年第6期
37、《玄禪的社會人生觀之比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漳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1期
38、《從寶志、傅大士看中土禪風之初成》,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4年2月
39、《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歷史價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東方倫理道德與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
40、《略論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響》(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
41、《老莊玄學與僧肇佛學》,載《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2、《略論五祖弘忍門下的分頭弘化》,載《禪學研究》第二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3、《太虛近代佛教的革新運動及人間佛教的提倡》,載《佛學研究》第三期(1994年刊)
44、《達摩祖師西來意》,載《少林禪苑》1995年第1期
45、《美國宗教研究一瞥》,載《社科信息》(江蘇)1995第5期
46、《佛教與現代社會人生》,載《社會科學報》1995年7月6日
47、《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48、《頓悟心性,自在超然》(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49、《傳統與現代 中國與世界: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有感》,載《社科信息》(江蘇)1996年第3期
50、《論中國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學基礎-兼論儒佛道人生哲學的互補》,載《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1-2期
51、《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載《東山法門與禪宗》,武漢出版社1996年6月版
52、《中國禪與如來禪》,載《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53、《中國佛學研究與現代社會人生》,載《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
54、《如來禪與中國佛教文化》,載《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2期
55、《為培養跨世紀人才,教改的步伐能否再大些》,載《我們怎樣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6、《略論楞伽師、楞伽禪與中國禪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57、《老子、老子之道與道教的發展——兼論“老子化胡說”的文化意義》,載《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4期
58、《儒佛道三家互補的現代意義》,載《探索與爭鳴》1997年第12期
59、《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載《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0、《精選佛經註釋》第17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載《中國哲學年鑒1997》,《哲學研究》雜誌社1998年2月版
62、《惠能南宗頓悟成佛論研究》,載《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63、《文化互動之果:中國佛教》,載《探索與爭鳴》1999年第2期
64、《論摩羅什及其弟子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載《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台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5、《中國佛教人文精神的歷史與未來》,載《1993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未來前途之展開》,台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6、《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載《佛學研究》1998年刊
67、《關於〈壇經〉的若干問題研究》,載《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
68、《宗教信仰自由不容迷信泛濫》,載《新華日報》1999年7月24日第A4版
69、《即心即佛與自在解脫──惠能佛性論思想研究》,載台灣《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4月)
70、《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載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7月出版
71、《從宗教信仰自由談起》,載《江蘇統戰》1999年9月(總第171期)
72、《中國佛教文學概述》,載《上海佛教》1999年第5期
73、《近代佛學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載《正法研究》學術年刊創刊號,1999年11月版
74、《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載台灣《佛藏》雜誌第15期,1999年10月出版
75、《宗教情懷與真理認知——洪修平先生訪談錄》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第12期
76、《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現狀及前景》(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台灣《中國佛學》2000年春季號4月版,載《中國思想史論集》第一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77、《六祖惠能“識心見性,頓悟成佛”思想研究》,載《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下)台灣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版
78、《佛教思想理論的中國化與三教關係》,載《思想家》(第一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79、《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人生》,載《探索與爭鳴》2000年第9期
80、《論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載《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
81、《論六祖惠能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載《普門學報》(台灣)2001年1月號;載《曹溪禪研究》(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82、《六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載《覺群》(上海)2000年9月刊(總第三期)
83、《小乘禪數之學略述》,載《禪》雜誌2000年第4期
84、《人生禪·分燈禪·楊岐派》序,載《洛陽佛教》2001年第2期
85、《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載《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86、《略論隋唐佛教文化的繁榮》,載《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87、《略論禪宗東土五祖禪法之沿革》,載《佛學研究》2000年刊
88、《元代禪史與太谷普愚》,載(韓國)《太谷思想》第1集,佛教春秋社2001年版
89、OntheHumaneSpiritofConfucianismandItsModernSignificance,載《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1年冬季號)
90、《略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載《人文雜誌》(西安)2001年第6期
91、《儒佛道人生哲學的互補》,載《對話二:儒佛道與基督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92、《從“念佛禪”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載《覺群·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93、《關於中國哲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1期;載《詮釋與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4、《儒佛道三教關係與中國佛教的發展》,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95、《在借鑒中深化對中國哲學的認識》(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年5月21日B4版
96、《形上之思與現實關懷》(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年6月4日B3版
97、《立足傳統和面向現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年6月11日B4版
98、《李贄與泰州學派》(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泰州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99、《印順法師與禪宗史研究》,載《中國禪學》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年6月版
100、《全社會都應該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載《探索與爭鳴》2002年第9期
101、《惠能生平事迹考述》,載《曹溪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2、《人間佛教與〈普門學報〉》(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普門學報·讀後感》2002年版
103、《論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學》,載《宗教大同》創刊號,2002年12月版
104、《中國宗教學會在新世紀應該發揮作用》,載《中國宗教學》第一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05、《長三角的文化整合應提上議程》,載《探索與爭鳴》2003年第5期
106、《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載《普門學報》第15輯,2002年5月
107、《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人生》,載《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0版
108、《論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載《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5期
109、《隋唐儒佛道三教及其學術影響》,載《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10、《當代中國佛學研究之結晶》,載《光明日報》2003年5月22日
111、《拓展傳統研究、參與文明對話》,載《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12、《人間佛教與都市寺院》,載《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3、《略論南嶽懷讓-馬祖禪法的主要特色》,載《禪宗與中國佛教文化》,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
114、《略論禪宗的分化與四川禪系的禪法特點》,載《峨眉與巴蜀佛教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5、《論“全球化”視野下漢傳佛教的詮釋與發展》,載《國際佛教學術論文集:傳統與現代—漢傳佛教現代詮釋》,新加坡佛教總會編2005年版
116、《禪、禪學與禪宗》,載《雙林佛學論壇》,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出版
117、《儒佛道三教與當代社會的轉型》,載《信仰之間的重要相遇——亞洲與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18、《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台灣《普門學報》第28期,2005年7月版
119、《文化自覺與儒佛道多元文化互補》,載《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
120、OntheDualFeatureofConfucianismandItsRelevanceforModernTimes,載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Summer2005,Issue1,No.1,NewYork,U.S.A.
121、《佛教的人心關懷及其現代意義》,載《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2、《〈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特色及其歷史影響》,載《200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台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年版
123、《上海世博會與江蘇的文化底蘊》,載《文化產業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24、《禪門清規的形成發展》(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少林學論文選》,少林書局2006年版
125、《論法融的禪法之特點》,載《行願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6、《論菩提達摩的禪法特點及其對惠能南宗的影響》,載《禪學研究》第6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7、《從佛教的中國化看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載《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128、《石頭希遷與曹洞宗的禪法思想特點略論》,載《佛學研究》2006年刊
129、《中印文化互動與隋唐的佛教創宗及學術文化》,載《宗教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30、《傳統與現代:對“國學熱”的雙向思考》,載《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4期
131、《禪之和諧觀的歷史內蘊與現代意義》,載《“禪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
會論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32、《論道家思想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係為視角》,載《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
133、《近代佛教文化的復興與楊文會及金陵刻經處》,載《佛學研究》2007年刊
134、《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135、《覺悟人生,群心向善——洪修平教授訪談錄》,載《覺群》2007年第6期
136、《關於中國宗教思想研究的幾點問題——兼談〈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的編撰體會》
載《人文學人——張豈之教授紀事》,西安出版社2008年1月
137、《元代臨濟宗法脈延續及海外影響略論》,載《禪學研究》第7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8、《從惠能禪宗的創立及發展看中外文化交流》,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5期
139、《對當前“國學熱”的再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140、《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載《佛學研究》2008年刊
141、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andChinesePhilosophy,載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IssueII,No.1,NewYork,U.S.A.
142、《論中國佛教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係為視角》,載《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143、《對中國佛教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載《中國宗教》2009年第2期
144、《從國學內涵的演變談〈儒藏〉的編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45、《論惠能禪與中國傳統文化》,載《2008年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46、《中國佛教文化發展歷程》,載《中歐大講壇·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47、《跳不脫的圖書館根基,始終是讀者——洪修平館長訪談》,載《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年第4期
148、《儒學、中國文化與世界多元文明》,載《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149、《試論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識與智慧——兼論中國禪宗的“自性般若”的思想》,載《哲學研究》2010年第9期
150、《從興隆塔地宮出土文物看兗州佛教之特點》(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兗州佛教歷史文化研討會會議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51、《論中國佛學的精神及其現實意義》(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
152、《對當前人間佛教發展的若干問題之反思》,載《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1期
153、《馬祖禪法がもつ實踐上の特色とその影響》,載《東アジア仏教研究》第9號,日本東京,2011年5月。
154、《解脫、修禪與修心——禪宗解脫論研究》,載《中國禪學》第五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55、《〈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理論特色》,載《河北學刊》2011年第6期
156、《略論〈六祖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載《臨濟禪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157、《關注學術前沿,展示最新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13日第4版
158、《平凡造就卓越——懷念石峻先生》,華夏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59、《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創新服務》,載《中國圖書商報》2012年5月29日第37版
160、《論禪與心的的相互關係與黃梅禪》,載《第二屆黃梅禪宗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黃梅禪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版
161、《空海與中國唐密向日本東密的轉化——兼論道教在日本的傳播》(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期
162、《禪宗研究的新探索》,載《中國禪學》第六卷,大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163、《從佛道關係的角度看慧思與智顗的思想發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慧思大師研究》,嶽麓書社2012年12月版
164、《儒佛道三教比較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1期
165、《中國年與“中國夢”緊密相連》,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2月8日A05版
166、《佛教中國化與三教關係論衡》(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南京大學青年項目:佛教與中國哲學1988-1989
2、國家八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係史1990-1994
3、國家教委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惠能評傳》1996-1998
4、國家教委專項基金項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1996-1999
5、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禪宗與全真道心性論之比較研究1997-2000
6、江蘇省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佛道哲學與傳統醫學1997-2000
7、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基金:佛學與儒道關係研究2000-2005
8、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項目:漢魏兩晉禪學研究2001-2005
9、南京大學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教材建設項目: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2002-2005
10、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重點委託項目子項目:《大藏經》續編(禪學、律學、唯識學)2002-2014
1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漢唐)2004-2013
12、美國國務院“富布賴特”(Fulbright)研究項目:中美宗教比較研究2004-2005
13、南京大學“985”二期建設項目子項目:“東方宗教與哲學”2005-2009
14、國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係與中國宗教的發展及精神”,2007-2012
15、江蘇省教改課題重點項目“江蘇高校數字圖書館管理與運行機制研究”,2007-2010年
16、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10-2015
17、南京大學“985”三期文科建設重點項目“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10-2015
1、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2)
2、入選“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1993)
3、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1994)
4、《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5)5、《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省第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4)
6、《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獲全國首屆湯用彤學術獎(1994)
7、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6)
8、《中國禪學思想史綱》獲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第二屆優秀圖書獎一等獎(1995)
9、《中國禪學思想史綱》獲江蘇新聞出版局優秀圖書獎二等獎(1995)
10、《中國禪學思想史綱》獲江蘇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
11、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6)
12、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7)
13、《中國佛教文化歷程》獲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7)
14、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7)
15、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8)
16、南京大學華藏獎(1998)
17、南京大學金箔獎(1999)
18、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9)
19、《惠能評傳》獲南京大學優秀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0)
20、《惠能評傳》獲江蘇省普通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00)
21、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0)
22、《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獲江蘇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1)
23、南京大學2002年度光匯優秀社科獎(2002)
24、南京大學2002年優秀教學獎(2002)
25、《國學舉要》獲江蘇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3)
26、美國國務院富布賴特研究獎學金(2004)
27、《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5)
28、《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入選“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共50部)”(2008)
29、主編的《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獲“江蘇省高等學校評優精品教材”(2009)
30、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9)
31、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09)(此獎是與“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並列的出版界三大獎項之一,兩年評選一次)
32、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9年)
33、參加的《百萬冊數字圖書館的多媒體技術和智能服務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
34、《中國佛學之精神》獲江蘇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1)
35、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11)
36、《中國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獲第八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2)
37、入選首批“南京大學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獎勵計劃”(南京大學特聘教授)
38、獲聘教育部2011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2018)
《中國禪學思想史》是國內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中國禪學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國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並敘述了禪學思想在中土演變發展的全部歷史。從思想之源印度禪,到中土禪風之初發成、禪學向禪宗的過渡、禪宗的分化,終至明清時禪學的衰微,探討了佛學由盛而衰的發展必然性。對與中國傳統儒道關切密切的漢魏兩晉南北朝和唐宋時禪宋的發展和分化,尤其給予了詳細的介紹與精到的評價。提綱挈領,大筆如椽,公允不偏,於史的傳述中,嵌入思想的發展,演變和傳承,對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禪學義理及其融合精神進行了開拓性的闡釋,成功地展現了禪學思想的中國化歷程。
第一章 中國禪學思想之源
第一節 印度禪及其初傳
第二節 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數之學
第三節 支婁迦讖所傳的大乘禪學
第二章 禪學在中土的展開
第一節 依教修心與禪智雙運
第二節 禪觀與空觀
第三節 真空妙有與禪觀
第四節 中土禪風之初成
第三章 從禪學到禪宗
第一節 達摩祖師西來意
第二節 達摩禪之漸傳
第三節 禪學向禪宗的過渡
第四節 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
第四章 禪宗的分化
第一節 四祖下旁出的牛頭禪
第二節 五祖門下的分頭弘化
第三節 南北宗對立的形成
第五章 神秀北宗禪
第一節 神秀生平與北宗資料
第二節 神秀北宗的禪法
第三節 北宗的傳法世系
第六章 惠能南宗禪
第一節 惠能與《壇經》
第二節 融攝空有的禪學理論
第三節 頓悟心性的解脫修行觀
第四節 惠能禪與傳統思想文化
第七章 曹溪門徒與超佛祖師禪
第一節 曹溪門徒
第二節 荷澤神會系
第三節 南嶽懷讓系
第四節 青原行思系
第八章 越祖分燈與五家宗風
第一節 溈仰宗
第二節 臨濟宗
第三節 曹洞宗
第四節 雲門宗
第五節 法眼宗
第九章 禪宗的演進與禪學的新特點
第一節 宋代禪學之特點
第二節 禪宗諸家之演進
第三節 士大夫參禪與“文字禪”
第十章 中國禪學思想的衰微
第一節 元明清帝王與禪
第二節 臨濟宗的持續發展
第三節 曹洞宗的勉強維持
第四節 禪門的頹敗與禪學的沒落
這部禪宗研究專著繁征博引,對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作了條分縷析的深刻闡述,論證充分、可靠。它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視野開闊、視角新穎。作者堅持歷史的與邏輯的辯證統一,從外來佛教與傳統哲學文化的相互關係中探討了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並從佛教中國化這個大背景下來考察禪宗的形成與分化發展。
序
序
緒論
第一章 人心與止觀:禪宗思想溯源
第一節 早期禪學概觀
第二節 般若與禪觀
第三節 人心、佛性與解脫
第二章 心境與心性:達摩禪之展開
第一節 藉教悟宗與安心符道
第二節 身佛不二與息妄顯真、任性逍遙
第三節 隨心自在、無礙縱橫
第四節 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
第三章 無心與觀心:南能北秀之分化
第一節 心境本寂、絕觀忘守
第二節 南北禪宗對立之形成
第三節 觀心看凈、方便通經
第四章 佛性與實相:曹溪的頓悟禪(上)
第一節 惠能與《壇經》
第二節 以空融有、空有相攝
第五章 識心與見性:曹溪的頓悟禪(下)
第一節 即心即佛、自在解脫
第二節 識心見性、頓悟成佛
第六章 超佛與越祖:南宗禪的繁盛
第一節 超佛任運與無心自然
第二節 越祖分燈與五家宗風
第三節 楊岐黃龍與宋代禪學
第七章 禪宗與中國哲學
第一節 三教合一與農禪並作
第二節 傳統哲學發展的環節
附錄
一 主要閱讀書目
二 主要參考書目
三 人名索引
四 詞語索引
後記
修訂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