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

喉喑

喉喑,中醫病名,是指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特徵的喉部疾病。早在先秦甲骨卜辭中,已有“音有疾”“疾言”的記載。《內經》中始用“瘖”作病名,並有“暴瘖”“卒瘖”等病名記載。明《醫學綱目》始有本病名,並與中風失語之“舌喑”加以區別。西醫學喉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喉肌無力、聲帶麻痹等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 喉瘖有虛實之分,實證者多由風寒、風熱、痰熱犯肺,肺氣不宣,邪滯喉竅,聲門開合不利而致,即所謂“金實不鳴”“竅閉而瘖”。虛證者多因肺腎陰虛、肺脾氣虛,喉竅失養,聲戶開合不利而致,即所謂“金破不鳴”。亦可因七情過極,氣機逆亂,聲道不利,或頸部手術絡脈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


● 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癥狀,輕者,僅聲音發毛、變粗或聲音不揚;程度較重者,可有明顯的聲嘶,甚至完全失音。可伴有咽喉不適。檢查:喉黏膜及聲帶鮮紅腫脹;或聲帶淡紅、肥厚、邊緣有小結或息肉,聲門閉合不全;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或聲帶活動受限、固定;或聲帶鬆弛無力。

檢查


● 1.望診:包括患者神、色、形、態的全身望診,頭面部、五官、頸項軀體、皮膚的局部望診,舌質與舌苔變化的望舌,必要時進行排出物和小兒指紋的望診。
● 2.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
● 3.問診: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問睡眠、問二便等。 
● 4.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辨證施治


● (一)內治法
● 1.風寒襲肺證
● 證候:聲音嘶啞,發音低沉,咳嗽痰白,鼻塞不利,流清涕,喉中不適,喉黏膜充血,聲帶淡紅,惡寒發熱,頭身不適,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開音。
● 方葯:六味湯加法半夏、橘紅、蟬蛻、石菖蒲。
● 2.風熱犯肺證
● 證候:聲音嘶啞、粗糙,咳嗽,痰較稠黃,喉部灼痛不適,喉黏膜充血,聲帶輕度紅腫,有黏痰附著,發熱惡風,頭身不適,口乾,舌邊微紅,苔薄黃,脈浮數。
● 治法:疏風清熱,利喉開音。
● 方葯:疏風清熱湯加減。
● 3.肺熱壅盛證
● 證候:聲嘶顯著,咳嗽,痰黃稠難出,喉痛,喉黏膜瀰漫性充血腫脹,色鮮紅,聲帶紅腫明顯,或有出血點,發熱,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
● 治法:清熱瀉肺,利喉開音。
● 方葯:瀉白散加減。
● 4.肺腎陰虛證
● 證候:聲音嘶啞日久,咽喉乾澀微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可兼有顴紅唇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膝痠軟、手足心熱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潤喉開音。
● 方葯:百合固金湯加減。
● 5.肺脾氣虛證
● 證候:聲嘶日久,語音低沉,高音費力,勞則加重,喉黏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可兼有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等症,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 治法:補益肺脾,益氣開音。
● 方葯:補中益氣湯加減。
● 6.血瘀痰凝證
● 證候: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著感,常需清嗓,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杓間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胸悶不舒,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澀。
● 治法:行氣活血,化痰開音。
● 方葯:會厭逐瘀湯加減。
● (二)外治法
● 1.含服:選用具有清利咽喉功能的中藥製劑含服,有助於消腫止痛開音。
● 2.蒸氣或超聲霧化吸入:根據不同證型選用不同的中藥水煎,取過濾藥液20ml作蒸氣吸入或超聲霧化吸入,每次15分鐘,每日2次。如風寒襲肺者,可用紫蘇葉、香薷、蟬蛻等;風熱犯肺或肺熱壅盛者,可用柴胡、葛根、黃芩、生甘草、桔梗、薄荷等;肺腎陰虛者,可用烏梅、綠茶、甘草、薄荷等。
● 3.離子導入法:用紅花、橘絡、烏梅、綠茶、甘草、薄荷,水煎取汁,作喉局部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有利喉消腫開音的作用。
● 4.手術治療:聲帶小結或息肉長期不愈者,可手術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