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巍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馬巍,男,生於1963年12月。研究方向為岩土力學與工程。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礦業大學兼職教授,國際凍土協會中國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理事長、甘肅省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委員、《冰川凍土》雜誌編委、《土工基礎》雜誌編委。

個人概況


馬巍
馬巍
1985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數學力學系 力學專業,1988年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凍土力學專業碩士學位,2001年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工程力學博士學位。現為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所長、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

成就及榮譽


主要從事凍土力學及凍土工程研究工作。在凍土強度與蠕變、深土凍土力學、凍土細微結構以及凍土區道路修築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多年來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目前還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科技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型專利4項、已受理的國家發明專利5項。作為主要完成者,其研究成果《將CT技術應用於凍土實驗研究開拓了新領域》獲1993年亞洲地區CT技術應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凍土強度與變形研究》獲19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地區工程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獲200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原凍土道路隧道凍害預報和綜合防治關鍵技術》和《青藏公路凍土環境與路基穩定性研究》分別獲2004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項。培養碩士生4人、博士生12人。另外,1995年榮獲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第四屆雪冰優秀青年科技獎,1999年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2001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科院蘭州分院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隴原科教之星稱號,2004年獲“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200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項,其中獲19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曾獲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2004年)、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2005年)、第五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獎等。發表科技論文19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0餘篇,EI收錄論文40餘篇。《多年凍土地區主動冷卻地基方法研究》論文獲2006年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參編專著7部,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型專利10餘項。培養碩士生6人、博士生12人、博士后3人。

主持課題


主持完成國家“973”項目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重點、重點項目子課題、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各1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1項(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知識工程重要方向項目1項、中科院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1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鐵道部重大項目2項、橫向項目8項。

主要貢獻


主要從事凍土力學與工程研究工作。在凍土強度與蠕變、深土凍土力學、凍土細微結構以及凍土區路基穩定性和保護凍土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貢獻有:1)提出了凍土破壞的拋物型屈服準則、凍土蠕變的的漸進屈服準則,以及凍土的綜合變形方程,發展了深部凍土力學的研究;2)將“電鏡-復型”技術應用到凍土蠕變研究,發現蠕變過程主要受控於冰晶基面沿剪切方向定向的粘塑流動,提出了凍土蠕變過程中冰相應力變化的分解模型;3)提出了凍結豎井中底鼓問題的計算模型及人工凍結深基坑支護中計算凍結牆厚度的“薄板”模型;提出了凍結壁最大變形下移的方程,校正了工程界長期沿用的“最大變形位於井壁上部三分之一處”的片面結論;4)首次將CT技術應用於凍土細觀結構變化研究,發現在凍土變形過程中存在著兩個相互對立的現象—結構的強化和弱化作用,為進一步研究凍土蠕變的破壞機理奠定了基礎。此成果1993年獲亞洲地區CT技術應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5)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首席科學家,提出了實現冷卻路基、積極保護多年凍土設計思路的工程措施實施方案,搭建了青藏鐵路工程凍土路基築路技術的試驗與示範工程平台,為青藏鐵路多年凍土築路技術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提出了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工程應採用動態設計方法,實現了青藏鐵路從靜態向動態設計的重要轉變,成為青藏鐵路工程的新設計理念;提出各種工程措施的設計參數、適用範圍及對保護多年凍土的作用;提出了青藏鐵路數字路基應實現集凍土預測、工程設計和決策支持為一體的信息化鐵路的設想和具體實施方案,為青藏鐵路運營和維護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