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前身是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於1929年4月;1960年改稱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及相關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學術機構,主要研究方向是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兩門基礎學科。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建有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156人,在讀研究生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碩士研究生44人)。

歷史沿革


1929年4月,研究所前身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於北京,主要從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及化石研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1929年12月,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至1937年,裴文中、賈蘭坡等先後在周口店已發掘出包括五個完整頭骨在內、約四十個個體的北京猿人材料和大量的動物化石,共計1221箱。
1937年,抗戰爆發,抗戰期間除有人員北京留守外,楊鍾健遷至雲南成立地質調查所脊椎動物化石研究室繼續工作,開展了為期近8年的以雲南祿豐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為重點的考察與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后,新生代研究室遷回南京。
1949年10月,周口店由賈蘭坡主持,恢復了發掘工作。
1951年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為下設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組,楊鍾健為主任。
1953年4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並設周口店工作組,成為中國第一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研究的獨立機構。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推選楊鍾健為主任。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動物組,高等脊椎動物組,人類化石及文化組,改周口店工作組為工作站。
1956年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給山西分院,1972年撤銷)。
1957年9月,古脊椎動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三個研究組提升為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名沿襲至今,下設低等脊椎動物室、高等脊椎動物室、古人類室和新增設的新生代地層室及周口店、太原兩工作站。研究所技術輔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裝架室,繪圖室,照相室,圖書室,編輯室及標本館等。
1992年,研究所機構調整,設有古魚形動物研究室、古爬行動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動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動物研究室、古人類研究室和舊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撤銷了C14測年實驗室,孢粉實驗室;增添了科技開發公司和面向社會的中國古動物館。
1995年12月,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後,研究所又恢復了古低等脊椎動物研究室、古哺乳動物研究室、古人類研究室和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的編製。
2002年,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進行院市共建,改變周口店猿人遺址的管理體制。市政府則對遺址的保護、建設、管理及科普工作負責,研究所僅負責周口店遺址的科研工作,擁有發掘權、標本權和研究權。
2004年5月,科技開發中心併入中國古動物館。
2021年2月1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科研條件


設施資源

●設施設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 古人類研究所收藏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和舊石器標本逾21萬件,其中正型標本2100餘件,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換、贈送的標本、模型1000餘件;另有現代脊椎動物骨骼標本2100餘件,其中不少是20世紀20年代收集的南美洲和澳洲稀有獸類的骨骼;此外,所內還藏有現代人頭骨對比標本600多件;研究所配有SEM電鏡、X光、自動切割儀、微體化石照相及電子掃描顯微鏡等各類顯微鏡。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 人類研究所圖書館是中國擁有古脊椎動物學與古人類學文獻資源比較齊全的小型開架式專業圖書館之一,藏書共近10萬冊,其中包括楊鍾鍵、裴文中、周明鎮三位院士及國外古生物學家D. Black、F. Weidenreich、R. S. Miles、W. G. Kuhne等人的私人贈書及抽印本。
此外,該所還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多項世界著名出版機構全文期刊資料庫的集團採購,如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 John wiley、Bioone、Science和Nature。

人員編製

截至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員135人;共有研究生導師5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碩士生導師19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邱占祥、吳新智、張彌曼、周忠和
國家“百人計劃”入選者(8人):畢順東、劉俊、倪喜軍、汪筱林、徐星、尤海魯、周忠和、朱敏
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汪筱林、徐星、張福成、周忠和、朱敏

科研部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及相關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學術機構,設有四個研究室、一個研究中心和一個開放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所級研究室(4個):古低等脊椎動物研究室、古哺乳動物研究室、古人類及舊石器研究室、環境演化研究室
所級研究中心(1個):周口店古人類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199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發表論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獲院、部級以上的獎項38項。
2010至2014年,該所共發表論文935篇,SCI和SSCI論文517篇,其中33篇發表於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單位19篇)。
2021年6月,多名研究人員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候選者建議名單(通用領域)。
2000~2007年度研究所發表文章情況統計
年度研究論文專著科普文章
SCI/SSCINature/Science論文總數
199616442
199719346
199821342
199921869
200022699453
2001406109681
200237892537
200338482228
20044591401143
200547499344
2006436127342
200740192343
備註:SCI/SSCI論文統計數字引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與引文統計》;1996-1999年論文總數的數字系引自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由於人員流動在國外發表的論文無法統計。
2010~2014年度研究所發表文章情況統計
年份文章總數SCI/SSCI第一作者Nature、Science總數
201018877589
201113071525
201215680582
2013208102668
2014252187809
獲院、部級以上獎項一覽表
獎項類別獎項等級合計
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國家級國家自然科學獎31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12
其他國家級獎33
院級中科院自然科學獎64616
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1326
中科院傑出成就獎11
其他院級獎44
其他其他省部級獎22
合 計38

學術刊物

古脊椎動物學報
古脊椎動物學報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 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的刊物有《中國古生物志》(丙、丁種)、《古脊椎動物學報》、《人類學學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集刊》等專業雜誌。
●《古脊椎動物學報》
《古脊椎動物學報》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登載內容涵蓋與古脊椎動物學有關的所有領域。該刊目前登載的研究論文均附有詳細的英文摘要,是中國及其他國家古脊椎動物學研究者必備的參考資料之一,在國際學術界影響較大,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2012年榮選“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人類學學報》
人類學學報
人類學學報
人類學學報》是中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主要 發表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論文、發掘報告、簡報、綜述、書刊評介和消息與動態等。該刊主要報道:人類和靈長類的起源、進化、古病理、生物人類學和應用人類學的研究;史前人類技術、行為和文化研究;古人類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報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層、古生物和環境研究;與人類學研究有關的新技術、新方法(如年代測定、DNA分析)等的應用及其成果。該刊被GeoRef (美國地質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國動物學記錄)、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美>)等檢索系統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有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此外,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考古”專業學生的招生、學籍和管理也掛靠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地質學

教學建設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有在讀研究生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碩士研究生44人);研究生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級、院級各項獎勵,包括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侯亞梅、徐星)、2人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徽為圓形圖案:由馬 門溪龍的復原圖、“北京猿人“的復原頭像和IVPP(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英文大寫縮寫字母三部分組成。
其中馬門溪龍代表古脊椎動物學的研究,“北京猿人”代表古人類學的研究,所徽以簡練、概括的圖形體現了研究所鮮明的學科特色和科學文化內涵。

研究生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設有研究生部,是該所博士后和研究生管理的專門機構。研究生部開設有學術茶座,為研究人員和來訪人員提供了自由交流、舉辦非正式講座的場所;建立學術例會制度,介紹研究熱點、學科進展和最新發展方向。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周忠和
黨委書記苗建明
副所長苗建明、鄧濤

歷任所長

姓名任職時間
楊鍾健1929-1979年
周明鎮1979-1984年
張彌曼1984-1990年
邱占祥1991-1995年
邱鑄鼎1995-1999年
朱 敏1999-2007年
重要發現2020年4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