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費

低碳消費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它嚴重影響了人類環境和自然生態,導致水資源失衡、農業減產、生態系統嚴重損害,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衝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響以外,主要是歸因於人類活動,特別是與人類活動中 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關。因此,低碳消費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

“低碳經濟”是最佳模式之一


面對氣候變暖的重大挑戰,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達成發展低碳經濟的共識:以經濟發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轉型為契機,通過市場機制下的經濟手段激勵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以減緩人類活動對氣候的破壞並逐漸達成一種互相適應的良性發展狀態。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並且也關注著低碳消費方式的問題。1996年,中國政府制定“九五”計劃時,提出了節能率平均每年為5%,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並實現了這個目標。2001年制定“十五”規劃時,又提出節能和減少主要污染排放10%以上,但是最終沒有實現。溫家寶總理說,我們在“十五”期間沒有實現這個目標,在“十一五”期間要實現,儘管任務艱巨,難度極大,但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為此,“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承諾:到2010年確定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的目標。胡錦濤主席於2007年9月8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
“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費方式是其重要環節。所謂消費方式,就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生產關係條件下,消費者與消費資料相結合以實現需要滿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費的自然形式與消費的社會形式的有機統一。低碳消費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消費方式回答了消費者怎樣擁有和擁有怎樣的消費手段與對象,以及怎樣利用它們來滿足自身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的問題。它是后工業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係下消費者消費理念與消費資料供給、利用的結合方式,也是當代消費者以對社會和後代負責任的態度在消費過程中積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這是一種基於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方式。環境就是系統,低碳消費方式著力於解決人類生存環境危機,其實質是以“低碳”為導向的一種共生型消費方式,使人類社會這一系統工程的各單元能夠和諧共生、共同發展,實現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均衡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生態消費;使人類消費行為與消費結構更加科學化;使社會總產品生產過程中,兩大部類的生產更加趨向於合理化。

低碳消費是一種更好的消費方式


低碳消費方式特別關注如何在保證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維護個人基本需要獲得滿足的基本權利。由於滿足基本需要的人權特性和有限性,在面臨資源與環境約束的情況下,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於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費。人們應該認識到:生活質量還包括環境的質量,若環境惡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最終會下降。在環境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費方式是一種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方式。
低碳消費方式體現人們的一種心境,一種價值和一種行為,其實質是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的選擇、決策和實際購買與消費的活動。消費者在消費品的選擇過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態,根據一定時期、一定地區低碳消費的價值觀,在決策過程中把低碳消費的指標作為重要的考量依據和影響因子,在實際購買活動中青睞低碳產品。低碳消費方式代表著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式發展。低碳消費方式的實現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消費文化和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推行低碳消費方式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由於“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體內容也各異。在目前我國社會條件下,廣義的低碳消費方式涵義包括五個層次:一是“恆溫消費”,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二是“經濟消費”,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經濟;三是“安全消費”,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續消費”,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領域消費”,轉向消費新能源,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拓展新的消費領域,更重要的是推動經濟轉型,形成生產力發展新趨勢,將擴大生產者的就業渠道、提高生產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產對象的新價值標準。
從經濟學上講,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非生產消費。生產消費是指生產過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消耗。非生產性消費的主要部分是個人消費,是指人們為滿足個人生活需要而消費的各種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另一部分是非生產部門如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在日常工作中對物質資料的消耗。因此,推動“高碳消費方式”向“低碳消費方式”的轉變應該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實現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推行低碳消費方式


政府、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在形成低碳消費方式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具體情況如下:

政府引領低碳消費方式

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識,營造低碳消費文化氛圍。通過通俗易懂、豐富多彩的宣傳,影響公眾行為,促使他們接受新技術,從而既能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又能確保溫室氣體的減排。
二是完善政府激勵低碳消費的法規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規鼓勵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實行低碳消費,如制定獎勵措施,對於開發低碳產品,綜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資低碳生產流程的企業,給予支持和鼓勵,並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費主體的高碳消費方式。
三是政府機構應從自身入手,帶頭節能減排。政府部門和單位通過早期採用、購買最新先進技術與產品等措施,為其他部門樹立榜樣。如率先使用節能減排型設備和辦公用品,儘可能將辦公大樓建設或改造成節能型建築,制定和實施政府機構能耗使用定額標準和用能支出標準,實施政府內部日常管理的節能細則,制定政府節能採購產品目錄,推行政府節能採購。

企業主導低碳消費方式

企業既是全社會推行低碳消費方式的“瓶頸”,也是“橋樑”。“瓶頸”是指企業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戶,由於社會低碳消費意識的增長,低碳消費方式作為價值考量標準,促使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行環境友好的排放方式。實現企業生產性消費的低碳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企業具有減排的社會責任意識並投入資金和人力資源,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企業單位能源消費量的碳排放量,最終實現企業生產消費過程中能源結構趨向多元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橋樑”是指企業也是低碳消費產品的提供主體,是聯繫低碳生產性消費和低碳非生產性消費的橋樑。低碳消費方式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生活方式,給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帶來新的機遇。只有企業提供了低碳節能的消費品,使公眾在超市或其他商場購買產品時根據低碳化程度有所選擇,才能有更廣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費方式的物質基礎。

社會組織積極推進低碳消費方式。

社會組織是現代多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主體,對促進低碳消費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佈廣且深入社會各階層,以其自身的布局優勢比政府能更廣泛、深入地開展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活動;同時,比如說環保組織本身就是一類很重要的社會組織,這說明社會組織會更易於接受低碳消費的理念,並且積極實踐、熱忱推廣。

公民廣泛參與低碳消費方式

公民參與低碳消費方式需要關注“5A”:一是Awareness(認知性),即對低碳消費方式的了解和認知;二是Availability(可行性),即低碳消費方式的現實實用性和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性;三是Accessibility(可操作性),即低碳消費方式的可操作性;四是Affordability(可承受性),即人們實行低碳消費方式的經濟成本可以承受;五是Acceptance(可接受性),就是在道德價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會接受程度。毋庸置疑,公民的消費方式會在點滴之處積少成多,成為新時代社會價值取向的“風向標”。
綜上所述,消費既是生產的終點,又是生產的起點,低碳消費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形成新的產業及推進產業結構的改變,有利於改善就業結構、擴大就業,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