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文江

鄢文江

鄢文江,筆名梅寒、若智仁,1997年加入廣東作協。1999年7月至今任《江門文藝》雜誌社編輯。

基本信息


姓名
鄢文江 Yan Wenjiang(1963~ )
筆名
梅寒、若智仁
頭銜
廣東省作協會員
第八屆魯迅文藝獎得主
江門文藝雜誌社副社長
江門文藝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門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
籍貫
四川瀘縣
學歷
中大自考本科

工作經歷


1981.10——1986.1 西藏軍區司令部服兵役,任公務員、副班長、班長;
1986.2——1988.10,在家務農,任村團支部書記;
1988.11——1995.8珠三角洲工廠,打工;
1995.9——1996.12中山市中區文化站外來工俱樂部,擔任俱樂部主任、團支部書記;
1997.1——1997.10,《江門文藝》雜誌社,擔任編輯;
鄢文江
鄢文江
1997.11——1998.12,《佛山文藝》雜誌社,擔任編輯;
1999.4至2011年8月,先後擔任編輯、編輯主任、副社長;
2011年9月至今,潛心創作長篇打工小說《無字碑》……

寫作概況


198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有作品被《雜文選刊》、《財富月刊》、《青年文摘》、《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新智慧》等刊物選載,併入選多種年度選本;曾在江門日報連載系列打工紀實散文《我的打工故事》,曾在某刊連載打工題材長篇小說《貞潔無價》。

個人專著


打工題材中篇小說集《路在何方》(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打工題材長篇小說《南國淚》(珠海出版社2002年)
打工題材短篇小說集《靈魂撕裂的聲音》(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國第一部打工文學評論專著《觸摸泣血的靈魂――周崇賢打工小說賞析》(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年12月)
散文集《烈火中舞蹈的鳳凰》
打工題材長篇小說《無字碑》(2012年,待出)

主要獎項


2009年,評論專著《觸摸泣血的靈魂》榮獲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
鄢文江
鄢文江
2009年,榮獲蓬江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優秀文藝工作者一等獎。

結緣《佛山文藝》


1997年國慶節前夕,鄢文江應《佛山文藝》雜誌社邀請,走進了佛山發展大廈這座大樓,坐進了《佛山文藝》雜誌社氣派的辦公室。
與《佛山文藝》結緣,是他發表在1993年5月“打工文學專號”上的中篇小說《彷徨在三叉路口》牽的線。沒想到時隔四五年,他就進了這家心儀的雜誌社做編輯,著實讓他激動了一陣子。他負責編輯過這家雜誌的名牌欄目《打工OK》和三本雜誌(《佛山文藝》半月刊、《外來工》半月刊、《佛山青年》月刊)的詩歌欄目。

情定《江門文藝》


初次結緣
鄢文江1993年開始向《江門文藝》投稿,並發表《明天不是夢》等有分量的作品。
參加座談會
一九九六年國慶節,他和同單位《打工報》的記者林靈一起,被謝繼賢老師
鄢文江
鄢文江
邀請,參加了《江門文藝》作者座談會。座談會是在當時的江門大廈會議室里開的,晚上唱了卡拉OK,第二天還遊了半天古猿洲,小島上有一些猴子,他是生平第一次近距離見它們。同時參加座談會的三四十人,有狂子、雪月、吳路、陸章健等。
柳暗花明
他正為前途堪憂時,突然接到《江門文藝》主編謝老師的電話,問他想不想到《江門文藝》來做編輯。一九九七年一月份到江門來見工的,也就是一九九七年的春節前。春節后的正月初八早上,他把行李和電腦搬上一輛中山牌照的小四輪,一車拉到了江門。
小插曲
一九九七年十月,他暫別了《江門文藝》,直到一九九九年四月才回來。
情定江門
在江門文藝的十三年,鄢文江全心投入工作,培養了大量文學新人,
鄢文江
鄢文江
也編髮了大量優秀作品。
再次離開
2011年8月31日,因編製問題等諸多因素,鄢文江再次選擇了離開,開始潛心創作長篇打工小說《無字碑》,生活進入了新了旅程。

難忘童年


1963年,瀘州市瀘縣百和鎮喻家村,在一個鄢姓家庭里,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了。這個小男孩,便是後來的鄢文江。
喻家村,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村子,但這個村子,也實在是太窮了。
鄢文江
鄢文江
以至於40多年時間過去,關於童年的記憶,鄢文江總會和貧窮聯繫到一起。當時,鄢文江共有六兄妹。鄢文江記得,有一次,為了給爺爺改善生活,父親用10斤麥子,換回來了半斤豬耳朵。由於肉太少,孩子們太多。父親規定,豬耳朵只能爺爺一個人吃。然而,看著香噴噴的豬耳朵,鄢文江一個勁的把口水往肚子里咽。趁著大人不注意,鄢文江偷偷撈了一小塊豬耳朵,塞進嘴裡。父親看到鄢文江偷嘴,隨手拿起一把竹丫叉,整整追了鄢文江半里地。
1977年,因為“根正苗紅”,鄢文江被保送進了高中。但由於家裡實在拿不出錢,鄢文江連一天高中的大門都沒有跨進,輟了學。另外,更惱火的還有,由於鄢文江讀書期間,正好遇到文化大革命。課堂內天天抓革命、促生產,並沒有學到多少知識,離開課堂時,鄢文江連基本的拼音都拼不全。這以至於很多年後,鄢文江還對朋友們自嘲:“我當年的文學功底,也就是個‘半文盲’水平。”
離開學校后,14歲的鄢文江成為了一名小小的莊稼漢子,天天和生產隊裡面的大人們一起栽秧打穀,薅草鋤地。繁重的農活,常常壓得鄢文江喘不過氣來。幸運的是,4年之後,轉機突然降臨了。1981年,鄢文江參軍入了伍,並隨後跟隨部隊,駐紮西藏。5年多時間的軍旅生涯,讓鄢文江獲益良多。在部隊里,鄢文江不僅通過函授,系統學習了文化知識。與此同時,部隊裡面嚴格的組織紀律,也養成了鄢文江正直善良、堅忍不拔的性格。事實上,正是這種性格,最終決定了鄢文江後來整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