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關

髀關

髀關,出自《靈樞·經脈》。屬於足陽明胃經。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淺層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的升支,股神經的肌支。主治下肢痿痹,腰膝冷痛等腰及下肢病症。直刺1—2寸。

簡介


● Bìguān ST31
● 來源:《素問·氣府論》
● 歸經:足陽明胃經
● 功效:強腰膝,通經絡

穴名釋義


● 髀,指股骨,大腿;關,指髖關節,含轉動之意。本穴在髂前上棘下方,位近股骨上端關節處,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股前區,股直肌近端、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3條肌肉之間凹陷中。

簡便取穴

● 髂前上棘外側直下,與恥骨下緣水平切線的交點處,即為此穴。

蒲公英小貼士


●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
● 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
● 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闊筋膜張肌和股直肌,股外側肌。
● 淺層分佈有股外側皮神經;深層分佈有臀上神經,股神經肌支,旋股外側動、靜脈。

主治


● 腰腿及局部病症,例如大腿痿痹,下肢酸軟麻木、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 膝關節病症,例如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8~1.2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常用指腹按揉,有酸脹感為佳,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20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膝寒痹不仁,痿不可屈伸,髀關主之。
● 《針灸大成·卷之六》: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內筋絡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常用配伍


● 配環跳、風市、足三里,治下肢疼痛、麻痹、癱瘓。
● 配環跳、伏兔,治股外側皮神經炎。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