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安徽蕪湖景點

浮山曾名隱玉山。地處浮山(屬於蕪湖市三山區)、峨山(屬於繁昌縣)二鄉毗連地帶,為一侵入構造孤山,三面圩區環繞,唯南向一條余脈和千軍嶺相連,主峰高程431.6米,地表近等軸狀,面積18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繁昌縣誌,輿地誌,山川》載:隱玉山,一名浮邱山,產茶最佳,有洞曰浮邱,洞詳古迹,在縣東十五里靈岩鄉,十景“浮邱丹井”即此。《圖經》云:“山高三百仞,周環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壇、丹井、龍池,相傳龍潛於此。又有鎖虎石、觀音岩,仙人浮邱公隱處也。山頂有資聖院,舊名浮邱院。明正統五年,僧佛貞建。”(張志)邑人王焞云:“浮邱山,世傳為浮邱燒丹處,草木蒙蘢,岩壑窈冥,環匝四十餘里。山產茶,歲可數千鍾,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謂之炒青。品味精美,不在松蘿龍井之下。但其利盡佈於四方,每穀雨時,四方之人,提筐攜簍,鱗集場市,籠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碗之用,所謂笠家露頂,屐家赤腳,此貧而遇者也。”
浮山山脈雄偉壯觀,高低峰十八對立,山勢奇形怪狀,逶迤起伏。山上古迹風景頗多:浮丘丹井位於主峰,井中常年有泉水。傳說浮山寺在建廟宇時,木材缺乏,寺中方丈正急得發愁,突然井中冒出木料,一根接著一根,方丈大喜。待到寺廟建成,有人叫喊木頭夠了,井中木材嘎然停止外冒,至今井底還有一根隱約可見的“木頭”。
另外,浮邱石洞、觀音岩、鎖虎石、神仙拱橋、石蛙拜龜處、地藏王腳踏印等,均為神奇的遺跡。
浮山竹木成蔭、景色秀麗:數百畝茶林鬱鬱蔥蔥;數千種名貴中草藥材取之不盡;繁昌縣電視差轉檯鐵塔立於主峰高聳入雲;盤山公路直達峰頂,此乃春遊夏納秋賞冬觀的最佳去處,也是修身養性之聖地。
浮山曾有古寺,歷史十分悠久。據九華山志和繁昌志記載,浮山古寺為慈峰老僧募資修建,始建於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之久。始名為“大王廟”,北宋真宗年間廟宇增容更名為“地王廟”;明初朱元璋曾親臨浮山私訪,督修三進廟宇,改名為“浮山寺”(后稱為浮丘院,資聖院)。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來浮山寺,親手種植了紅白牡丹兩株,(據說牡丹花開到九十九朵以後再開的話,多餘的牡丹花就被鳳凰銜走了,大概意味著皇帝乃九五之尊,九為最大),並賜名這裡為“隱玉寺”。是時,浮山古寺晨鐘暮鼓、佛號經聲不絕,香火旺盛一時。
浮山聖境曾引來高人歸隱。《繁昌縣誌,人物誌,仙釋》載:“相如,一名象如,合肥人。愛隱玉山巔之勝,止於懸崖斷壁中,緣竹編茅,不蔽風雨,虎狼暴至,率相曵尾去。山有寺頗饒,僧眾欲迎養之,相不許遊人往參,饋果蔬粟麥則受,雖金錢滿彀弗顧也。靜夜空林,經聲從雲際出。所居無半榻,朝夕枯坐其間。癯面方瞳,支節稜稜可數,涅槃先數日,與山鄰別雲,后十餘年,當復至。閱三歲啟龕視之,肌肉纖毫不損,里人塗體以金,爭擬之辟支佛雲。”
浮山覽勝,詩書流雲。最早吟誦浮山的詩歌,為東周浮邱伯所作《原道歌》。描寫浮山最翔實的詩篇是(明)汪宗伊的《隱玉山歌》。
民國初期,仍有普航老僧對廟宇進行過維修,但歲月滄桑,浮山古寺曾幾遭劫難,終毀於戰亂之中。而今國泰民安,經上級批准,有關部門正著手恢復重建浮山古寺。
如今,浮山竹木成蔭,景色秀麗。數百畝有機茶林鬱鬱蔥蔥,林密茶茂,林以竹、杉、松為主,茶園穿插其間,分佈於高山地帶,終年雲霧繚繞,溪水不斷。曾經作為貢品的浮山茶不僅獲得國家有機茶認證,還被評為“中茶杯”金獎,漸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盤山公路直達峰頂,山上建有電視調頻轉播台和在原址上重建的浮山寺廟。
浮山還有個特別之處,她的東麓有一條山澗,裡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匯成瀑布,特別是雨季,更為壯觀,下雨天水聲與眾不同,發出“咚咚鏘鏘”的聲音,像金鑼金鼓在一齊敲打,響聲清亮,山鳴谷應,有著馳魂攝魄的魅力,故名“響水澗”。據傳在這條山澗的花崗岩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鑼,鼓和鑼相隔七八米,在近處聽到的鑼鼓聲不大,但遠在南陵的黃墓、奎湖等地,都能聽到非常清脆的聲音。省861重點項目、“十一五”重點工程——安徽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正在這裡建設。該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安裝4台250兆瓦可逆式水泵水輪機——發電電動機組,為日調節純抽水蓄能電站,設計年發電量可達17.62億千瓦時,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屆時,浮山將成為人們旅遊休閑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