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雲銅鐘
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
景雲銅鐘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鍾”,世界名鍾之一,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該鐘原名“景龍觀鍾”,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鍾”。后曾懸掛於西安鐘樓。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雲銅鐘”或“景雲鍾”。
唐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遊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雲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鍾起初是被懸掛在剛落成不久的唐景龍觀(唐長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馬陵一帶)“行三重樓以憑觀”的鐘樓上的,因此,稱這口鐘為“景雲鍾”,亦稱“景龍觀鍾”。
景雲鍾
明神宗萬曆十年(1587年)擴建西安城,將鐘樓遷往今天西安鐘樓的位置。據負責遷移鐘樓任務的陝西巡撫龔懋賢所撰《鐘樓碑》記載,當鐘樓移建工程完結之時,把景龍觀的大鐘搬來懸掛起來,卻怎麼也敲它不響,只好又把它送回原處。
民國初年,景雲鍾曾在西安亮寶樓展出,后長期存放於此,供人參觀。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將景雲鍾拆卸外運,埋於鄉下避難。建國初,人民政府才將景雲鍾迎回古城,受技術條件限制,於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只能建一小亭,暫時存放景雲鍾。在1964年於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覽中,景雲鍾憑外形和聲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被推選為世界名鍾。2000年底,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第一套《中國古鐘》紀念郵票中就選用了景雲鐘的形象。
景雲鍾拓片
鐘身正面有駢體銘文一段,共292字,分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此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鐘的讚揚,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故此銘文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 銘文原文
景雲鍾銘文
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鑄成。
• 譯文
原來天地間一切真質的東西,都是一種太乙混然之氣凝結而成,包括無窮無盡的太空。道家的教義,祖藏奧秘,其主旨在於倡導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因應變化於無為。 ”雖大道是無為,而對萬事萬物,卻主張務必寬貸。眾妙門的教化,也在於消滅禍於無形。
景雲鍾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監工鑄造的青銅大鐘。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鐘聲清晰宏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鑄技術。號稱“天下第一名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