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區

山西省呂梁市轄區

呂梁市離石區地處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西側,地理坐標北緯37°21′——37°42′,東經110°55′——111°35′,自北部順時針方向分別與方山縣、交城縣、文水縣、汾陽市、中陽縣、柳林縣、臨縣等七縣市相鄰,處於整個呂梁市的地理中心,是呂梁市政府駐地,呂梁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時離石區扼秦晉交通要衝,是華北通向西部的重要中樞。

離石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區下轄7個街道、2個鎮和2個鄉,行政區域總面積1324平方千米,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離石區常住人口456355人。

歷史沿革


離石區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
戰國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西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縣東北有離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郡縣俱廢。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復置縣;晉屬西河國。
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反晉,建北漢政權,置都於離石;後燕置離石護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縣。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縣改石州。
隋大業初改離石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石州。
北宋至金,縣名俱稱離石,屬石州。
元中統二年(1261年)縣入石州,三年(1262年)復置縣。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入石州,隆慶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後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石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為永寧州。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永寧州併入汾州府;清朝一代二百多年沒有變化。
民國元年(1912年)改永寧縣,民國3年(1914年)復改離石,民國7年(1918年)三月分設離石、方山二縣,民國30年(1941年)析置離東縣,民國35年(1946年)併入離石。
新中國建立后,離石縣屬興縣專區;1952年撤銷興縣專區后,劃歸榆次專區(后改晉中專區);1954年離石、方山合併,縣名改離山縣;1958年離山、中陽合併,縣名復改離石;1971年5月呂梁地區成立后,原離石縣遷駐柳林,新置離石郊區;1971年10月,離石縣改為柳林縣,離石郊區恢復為離石縣,離石縣城成為呂梁地區駐地;1996年5月離石撤縣設市,離石縣改為離石市;2004年6月呂梁地區撤地設市,離石市撤市設區,屬呂梁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離石區在呂梁市的位置
離石區在呂梁市的位置
呂梁市離石區地處山西省西部,位於北緯37°21′~37°42′,東經110°55′~111°35′。全區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離石城區位於區境腹地偏西南的東川河、北川河交匯處,海拔920~940米。向東經東川翻越薛公嶺達汾陽,距汾陽市81公里;東北經小東川翻呂梁山即為文水、交城兩縣,距文水縣城112公里,交城縣城131公里;向北經北川直通方山,距方山縣城47公里;西北經北川向西達臨縣,距臨縣城65公里;西南經西川直通柳林縣,距柳林縣城30公里;東南經南川直通中陽縣,距中陽縣城26公里。距山西省會太原189公里,距首都北京720公里,距太原武宿國際機場200公里,距最近的海港——天津港800公里。 

地質地貌

離石區地質構造以呂梁——太行斷塊為主體,只西北部(馬頭山以西地區)屬鄂爾多斯斷塊東緣。其間褶皺和斷裂較為發育。區內缺失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及株羅系、白堊系地層,但太古界(界同口群、呂梁山群)、元古界(野雞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下統和中統、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等,在地層均有出露,且發育較為齊全。
離石區地處呂梁山腹地,地勢東部高而寬,西部低而窄,境內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東川河由東而西流經全區,兩河在城西南合流后至交口街道合南川河而後出境注入黃河。最高點為區東北骨脊山,海拔2535米,最底點為三川河河谷,海拔889米,境內東部是高寒山地,面積266.6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20%,是境內主要林區,宜於發展林牧業;城東北為連綿不斷的梁峁土石山區,面積398.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0%;城西馬頭山、王老婆山俯伏南北,為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66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0%。土石山區和黃土丘陵區相加佔全區總面積的80%,其特徵是氣候溫和乾旱少雨,但發展生產潛能很大,是境內雜糧生產區;中部是以北川和東川為主的河谷地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是境內重要的糧食和蔬菜基地。
區境東南部至東北部邊沿,呂梁山縱貫南北,為之屏障,主要為“關帝山穹狀隆起”,北起骨脊山,南至薛公嶺,接中陽縣的獨風坡山,長約80公里,皆為呂梁山之支脈或余脈。尖山支脈為小神頭、信義南部諸山,東西走向,東起宋喉峁,向西延伸至王營庄,長約30公里,隔北海溝與南部的北海山相對。其東部為森林植被,西部為疏林密灌等。北海山支脈,東西偏北走向,位於陳家塔、王治庄溝(吳城斷層)以西,向西南延伸至油房坪北嶺,隔北海溝與尖山支脈相對,長約15公里,有森林密灌及灌木草叢植被。起雲山支脈,為大東川以南諸山,東西走向。東起薛公嶺,向西南延伸至王營庄洞溝西南汝天山,南與中陽為界,長約35公里。多為疏密灌或灌草叢植被。區境中北部城北街道境北,有玉林山、雙山山脈,為南北走向,向北伸至方山縣。境內西北部有馬頭山脈,為南北偏西走向,向北延伸至方山縣,向南延伸至棗林境內的神仙山。西部與柳林縣交界處有王老婆山、烏同嚴山,皆為南北偏東走向。 

氣候特徵

離石地處中緯度偏南的晉西黃土高原。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110——170天。年平均氣溫8.9℃,最低為-25.5℃(1971年1月22日),最高為38.9℃(1966年6月21日)。年日照時數為2633.8小時,平均日照率為60%,有效積溫達3298℃,年蒸發量為1850.8毫米。最大風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為450~550毫米。1954~1990年統計數據顯示,離石區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佔8.3%,300~400毫米佔30.6%,500~600毫米佔13.9%,600毫米以上佔27.8%,年內季節雨量分配為春季少雨乾旱,夏季多雨濕潤,1—6月份佔全年雨量的23.4%,7—9月份佔全年雨量的62.3%。 

水文土壤

水文
離石區
離石區
境內地表水屬黃河水系。除西部馬頭山以西地區屬湫水河支流,東部西華鎮一帶屬汾河三道川支流外,其餘都屬三川河一級支流。由於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地形東北高而西南低,大東川、小東川、北川三道大川成扇形分佈,溝谷成樹枝狀發育。在大自然的切割下,淺小者為溝為渠,深大者成谷成川,水系發育,水網密布,形成群山連綿、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川穀有序的自然景觀。1公里以上的溝道有387條,其中3公里以下的有307條,3—5公里的有43條,10公里的有28條,10公里以上的有9條。三川河流域面積佔全區總流域面積的71%,達946.6平方公里。全區小於2升/秒的小泉水有61處,主要分佈是:坪頭鄉11處、棗林鄉8處,西屬巴街道4處,城北街道6處,蓮花街道1處、紅眼川鄉2處、交口街道2處、信義鎮21處、吳城鎮6處。大於2升/秒的泉水有7處,分別是吳城石窟泉、油房坪泉、蓮花池泉、馬茂庄泉、香水岩泉、北海山泉、龍山泉。
土壤
根據1980年進行的土壤普查,全區土壤總面積187.37萬畝,可分為5個土類、13個亞類、44個土屬、93個土種。亞高山草甸土分佈在本區東北部海拔2200米以上的南雲頂山,四十里跑馬土焉的山頂平台和緩坡處,總面積1700畝。該土類在本區只有一個亞類,根據母質類型劃分為一個土屬和一個典型土種,即石灰岩質亞高山草甸土。棕壤廣泛分佈於骨脊山、北海山、雲頂山等山地上,海拔大致在1800~1850米以上,陽坡處出現部位略高,溝谷和陰坡外部位較低,總面積96500畝。該土類在本區劃分為3個亞類,12個土屬,12個土種。黃綿土分佈遍及黃土丘陵及部分低山與川穀地區,海拔大致在800~1800米左右,為本區重要的農業土壤。該土類劃分為3個亞類,24個土屬,60個土種,總面積1747650畝。褐土在該區小面積分佈於呂梁脊以東的西華鎮、廟底、庄兒上一帶,海拔約1690~1850米之間,呈復域分佈著淋溶褐土和草灌褐土兩個亞類,只有兩個典型土屬,劃分為3個土種,總面積6630畝。草甸土分佈於東、北川河兩岸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是本區優良的農業土壤。本土類劃分為黃綿化草甸土、淺色甸草土、鹽化淺色草甸土等3個亞類、5個土屬、17個土種,總面積21190畝。 

植被覆蓋

離石區境內地表植被,受地形、氣候、水文、海拔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貌單元差異很大,植被群落分佈較為複雜。東北部植被良好,中西部植被不良,全區植被覆蓋率不足30%。
森林植被主要分佈於境東北部的基岩山區,以骨脊山、雲頂山、尖山、北海山等山脈為主,大部在信義、吳城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29.6%,是全縣植被最好的地方,面積266.6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20%,為全區的主要林區及林業基地。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為針葉林覆蓋,1400~1800米,為針、闊混交林,以及密灌草叢植被。
灌木草叢植被主要分佈區境中西部土石山區的除馬頭山、神仙山、玉林山、雙山、烏嚴山及東南部的起雲山等石質山區,其餘在饅頭形、渾圓狀起伏梁峁上。灌叢大部分為荊條、醋柳、胡枝子、達烏里等;草叢為旱生類雜草,有蒿類、蘆葦、白羊草、狗尾草等。
零星草灌植被主要分佈在區內佔總面積一半的黃土陵及川穀地帶,為全區重點農田耕作區。主要有蒿類、沙蓬、狗尾草、蘆葦、白羊草、莧草、蒼耳等。懸崖、溝畔、地陵常見灌叢有荊條、枸杞、酸棗、木瓜、胡枝子等。植被覆蓋度較小,一般在5~10%之間,最高可達20%。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離石區國土總面積共1324平方公里,摺合198.6萬畝。其中林地261416畝,佔總面積的13.16%;牧草牧地27131畝,佔總面積的1.37%;交通、河流、村莊等特用地68794畝佔總面積的3.46%;陡崖、石壁、岩石等暫有用地173024畝,佔總面積的8.71%;荒山荒坡859100畝(內有省直國營林場和各鄉鎮宜林地51.62萬畝),佔總面積的43.26%;農耕地596532畝,佔總面積的30.04%;其中水澆地28620畝,佔耕地的4.8%;溝壩地17370畝,佔耕地的2.9%;梯田地79120畝,佔耕地的13.2%;15°以下的坡耕地244280畝,佔耕地的40.9%;15°~25°的坡耕地188670畝,佔耕地的31.7%;26°以上的坡耕地38300畝,佔耕地的6.5%。1990年,全區人均佔有耕地3.38畝。全區人均佔有的土地8.92畝(不包括省直林場佔地)為呂梁市人均土地11.61畝的75%,為全省人均土地8.92畝的97%;為全國人均土地14.4畝的60%。
按全國土地資源綜合評價標準劃分,屬二級標準的有5.94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3%。主要分佈於三川河兩側階地上,屬三級標準的有49.33萬畝,佔總面積的24.8%。主要分佈在三川河兩岸的川穀地及丘陵區的溝壩地、水平梯田和梁峁平緩的坡耕地。屬四級標準的有26.11萬畝,佔總面積的13.2%。主要分佈溝谷、緩坡及棄耕和部分荒地。屬五級標準的有11.78萬畝,佔總面積的5.9%。主要分佈在土石山區土層深厚的黃土地上,土質較好。屬六級標準的有55.56萬畝,佔總面積的28%。主要分佈在土石山以及石質山區發育於岩石風化物的土壤。屬七級標準的有0.17萬畝,佔總面積的0.1%。分佈於區境東北部的雲頂山南及四十里跑馬土焉一帶有機質含水量較多,但氣候高寒,只能短期生長牧草,為天然牧場。屬八級標準的有38.71萬畝,佔總面積的20%。分佈在石質丘陵區,坡度陡峭,土層淺薄,土體中含有碎石,僅生長稀少雜草。 

礦產資源

離石區境內地質特徵有利於各種礦產的形成,初步發現和探明的主要礦產有:煤、鋁土礦、鐵礦、鋁鋅礦、銅礦、鍺、稀土及石灰岩、白雲岩、螢石、石棉、鉀長石、石膏、石墨、高鋁粘土等十幾種。已探明含煤面積300平方公里,占離柳礦區的38.2%,地質儲量為31億噸,占礦區總儲量的40.26%,其中焦煤6.48億噸。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可採煤層有3#、4#、5#、6#、8#、9#、10#,其中4#為焦煤,原煤灰份在10%以下,含硫0.6%以下,是國內國際市場的緊缺品種,被中外專家譽為“國寶”。白雲岩儲量22.5億噸;大理石儲存面積30平方公里,厚度達250米~300米;石英儲量200多萬噸;石灰石、石棉、沸石、白長石、螢石、雲母、水晶石儲量可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生物資源

森林草地
離石區
離石區
離石區天然林佔地共77.76萬畝(內含林草混生地),佔全區總面積的39.24%。其中成林37.72萬畝,疏林4.2萬畝,灌木林29.41萬畝,未成林6.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6%。其中省屬4個林場(吳城林場、南海灘林場、千年林場、嚴村林場)佔有林地約43.5萬畝,有成林25.37萬畝,疏林1.69萬畝,灌木林14.12萬畝,未成林2.32萬畝。區屬國營林場佔有林地30萬畝,有成林10.52萬畝,疏林6.25萬畝,灌木林7.78萬畝,未成林5.89萬畝。除省屬林場外,本區林木蓄積量達25.8萬立方米。全區共有天然草場60塊,總面積71.7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36.3%。東北部山區佔83.3%,中部及沿川佔10.4%,西部山區佔6.3%。草地質量平均為3.7等,4.8級屬中下等草場。基本沒有優等草場,良等草場僅一塊即四十里跑馬土焉牧場,其面積23344畝,屬亞高山平苔草地,海拔2200米。主要生長著苔草類及老鴿地榆等。全區平均載畜量為11.8畝/年羊。根據山西省天然地類型及劃分標準,可分為五類:山地草原類、灌木草叢類、山地灌叢類、山地草甸類、疏林類五種類型。
野生動植物
離石區境內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喬木、灌木、花卉、藥用植物、真菌植物等五大類,其中可供大量採集的中草藥就達300餘種,有藥用和食用的真菌主要有木耳、蘑菇、地耳(地谷壘)、豬苓、馬勃等。雲頂山偶爾可見到珍貴的猴頭。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禽類、爬灰、小生動物、昆蟲等五大類。 

行政區劃


離石區下轄7個街道、2個鎮、3個鄉,共計66個社區、187個行政村,區政府駐鳳山街道交通路。 
呂梁市離石區行政區劃一覽
名稱下轄社區、行政村
濱河街道東關社區永東社區交通路社區城中社區城東社區前瓦社區后瓦社區
貨源街社區龍山社區七里灘社區錦繡社區永寧社區學府社區龍祥社區
東關村七里灘村前瓦窯坡村后瓦窯坡村楊家掌村劉家莊村張家莊村
王家莊村------
鳳山街道祥和社區袁家莊社區鳳山底社區鳳凰社區新華社區生態園社區和平社區
吉祥社區水西社區美麗社區虎山社區梧桐社區團結社區西崖底社區
崔家崖社區崔家崖村后王家坡村前王家坡村西崖底村下水西村上水西村
銓則焉村袁家莊村喬家溝村----
蓮花池街道六一街社區城內社區南關社區八一街社區麗景街社區馬茂庄社區昌茂社區
昌寧社區興南社區劉家灣社區段家坪社區徐家溝社區圪垯上社區王文庄社區
大土河社區潘家溝社區卧牛焉社區城內村南關村圪垯上村卧牛焉村
劉家灣村段家坪村徐家溝村王文庄村大土河村潘家溝村馬茂庄村
城北街道王家溝社區尉汾路社區李家溝社區河東社區下安社區站前社區沙麻溝社區
蘇家崖社區前趙家莊社區後趙家莊社區大中局村牛家山村菁嵩焉村白草焉村
娘娘廟村長大局村-----
田家會街道田家會社區高崖灣社區田家會村盤龍塔村高崖灣村沙會則村蘇家村
吉家村馬家村后馬家村界峁村下樓橋村車家灣村義居村
上樓橋村五里鋪村穆問村----
交口街道交口社區高家溝社區岐則溝社區石盤社區棗架社區喬家塔社區王家塔社區
賀家塔社區交口村高家溝村岐則溝村石盤村棗架村喬家塔村
王家塔村賀家塔村杜家山村蘆則峁村葫蘆把村梁家焉村渠家山村
賀家山村------
西屬巴街道西屬巴村上安村茂塔坪村盛地村留子局村東屬巴村霜霧都村
中則坪村石門咀村高梨峁村橫樑村盛地溝村大中局村許家山村
茂塔溝村畔溝村高嶺上村瓦窯間村上則焉村宋家灣村縮縮嶺村
袁家嶺村炭窯里村-----
吳城鎮街上村上羅卜村下羅卜村九里灣村下三交村上三交村陳家塔村
上豐村李家灣村李家溝村上王營村下王營村上四皓村任家塔村
油房坪村兔坪村-----
信義鎮信義村永紅村嚴村王村德崗村回龍塔村后石村
陽石村背石村磚窯溝村康家嶺村新山灣村東紅村豐義村
磨灣村賈悟村高家莊村岔上村任家溝村馬家溝村小神頭村
歸化村馬寨村崖窯灣村吳家莊村千年裡村西華鎮村-
紅眼川鄉紅眼川村賈北里村唐則焉村殷家山村寺頭村西山裡村水峪里村
車家梁村新舍科村新年上村霍家坡村---
棗林鄉棗林村馬家塔村十里村賀家畔村陶家莊村石橋村梁家岔村
山底溝村柳樹局村劉家舍科村閆家峁村結繩焉村彩家莊村三山集村
白家峁村任家山村椿樹峁村場焉村孫家峁村霍家塔村袁家坡底村
彩樹局村------
坪頭鄉坪頭村虎山村樊包頭村磁窯溝村趙家山村呼家山村東社村
李家山村鵬風山村焉口村南庄村寺溝村雒家莊村閆家坡村
鳳凰峁村棗窪村柏局上村西則村薛家坡村卧龍焉村大西局村
崇里村垣上村段家焉村----

人口民族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為388.56萬人,與2017年常住人口387.89萬人相比,增加了0.67萬人,增長0.17%。增幅比2017年下降0.45個百分點。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6.5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0.5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2.0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9.41%。與2017年相比,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4個百分點。 男性為200.81萬人,佔總人口的51.68%;女性187.75萬人,佔總人口的48.32%。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96。 
2003年底,離石區共有237905人,其中農業人口136752人,非農業人口101153人。根據統計局抽樣調查(2003年)統計,全年出生人口3421人,出生率14.38‰,死亡1154人,死亡率4.85‰,全年凈增人口226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53‰。全區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哈尼族、錫伯族、羌族、土族、黎族、白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離石區常住人口為320142人。 
截至2012年,離石區全區常住人口為324927人,其中男性167881人,女性157046人,性別比為106.9:100(女);城鎮人口263092人,鄉村人口61835人,城鎮化率80.97%;出生3564人,出生率11.01‰;死亡1623人,死亡率5.01‰;自然增長率6.00‰。 
截至2016年9月底,全員人口信息系統年末人口為295024人(2016年統計局公布常住人口為328752人)。其中出生人口2750人,出生率為9.36‰,死亡率為1.61‰,自增率為7.75‰,性別比為110.41。 
2018年底,離石區常住人口338491人,城鎮人口比重為82.43%。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離石區常住人口456355人。

經濟


綜述

2007年離石區GDP實現37.2億元,是1978年3788萬元的98.2倍;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90元提高到14308元;財政總收入完成9.8億元,是1978年237萬元的413.5倍。改革開放三十年,離石區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46.36:33.74:19.90調整為2007年的1.98:58.47:39.55,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更趨合理。 
“十一五”期間,離石區三次產業比例由2006年的2.3:59.5:38.2調整為2010年的2.3:50.3:47.4。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65.45億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77元;財政總收入19.2億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長2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09億元,年均增長19.4%;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8億元,是“十一五”累計投資總額的1.9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278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12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6%。 
2015年離石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9億元,是2010年的1.1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8.42億元,是2010年的1.2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2.9億元,是2010年的1.7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18.4億元,是2010年的3.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975元,是2010年的1.6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35元,是2010年的2.12倍,提前兩年實現了翻番目標。全區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大多達到或高於呂梁全市平均水平。 
2018年離石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0.45億元,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36億元,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9.98億元,增長7.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2.48億元,增長29.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8億元,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6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80元,分別增長5.7%和9.7%。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以優質、高產、高效和特色、綠色農業謂之的新型農業成為離石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08年底,所有坡耕地實現核桃林全覆蓋,總面積突破20萬畝,基本達到人均2畝的標準。2007年全區肉類總產量704噸,比1978年增長135.5倍;蔬菜、蛋產量均大幅度增加。2007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5524萬元,比1978年的5940萬元增長1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231元,是1978年53元的23.23倍。 

第二產業

截至2005年末,離石區擁有21萬噸以上煤礦10座,40萬噸以上大機焦企業5個,30萬噸以上的水泥企業2戶,初步形成了煤炭、焦化、建材、電纜、中成藥、農副產品加工、冶金七大產業體系。 
離石區197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僅為2523萬元,2007年達到15.2億元,增長59.25倍。焦化產業經歷了土焦、萍鄉爐、仿山佳到大機焦的發展歷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山西省重要的焦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到2007年年底,全區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焦——電——材(熱)”兩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培育了大土河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旗艦,形成了大土河、信義兩個焦化工業園區。改革開放三十年,非煤產業異軍突起,億龍、樓橋兩個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項目有序推進;多晶硅太陽能試產成功,引領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離石區以賓館、飯店為主體的餐飲服務業規模崛起迅速,以汽車交通為重點的運輸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商場、市場建設、倉儲、物流為重點的商貿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離石逐步成為引領呂梁山、輻射晉西北、連接中西部的商貿核心區。2007年,離石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9.85億元,比1978年2651.14萬元增長74倍。 

文化


離石彈唱被列入第一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集中展演;特色鑼鼓、離石秧歌在豐富群眾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的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
作家王永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清官于成龍》被改編為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引起強烈反響,以此為題材的京劇、晉劇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直臣孫家淦》、《高高的南梁》、《浴血呂梁》、《師範女生》等一批文化精品相繼問世。
改革開放三十年,離石區文化館建成投用,12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文化站,20%以上的村建立了綜合文化室。連續舉辦周末廣場文藝晚會,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全區興辦文化經營單位近110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
安國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千年生態旅遊區、“晉商通道”三個特色旅遊產品得到深度開發,與磧口古鎮、北武當山、晉商文化大院等周邊旅遊項目實現有效對接。 

交通


呂梁站
呂梁站
2011年1月11日通車的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沿線第三大站——呂梁站坐落於離石區,經停的列車可達北京、瀋陽、哈爾濱、上海、成都、重慶、石家莊、太原、鄭州、銀川、西安、蘭州、包頭、烏魯木齊等多個全國重要城市。
209國道與307國道縱橫貫穿離石區,是離石與外部聯繫的重要通道,青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有吳城、信義、離石東、離石西、棗林5個高速出入口。位於龍鳳南大街的呂梁市汽車站是是梁市一級汽車客運總站、呂梁市城市交通客運樞紐,開通有前往省內外的多趟客運班次。 截至2007年年底,離石區通路里程達到1549.32公里,是1978年86公里的18倍,其中省國道138.48公里,縣鄉公路231.84公里,村村通、戶戶通油(水泥)路117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1.17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達到100%。 
離石城區距離呂梁大武機場23公里 ,距離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約190公里,乘坐飛機出行非常方便。

社會


教育

截至2007年,離石區共有各類學校114所,教職員工2800餘名,在校中小學生數50000餘人;中小學校園佔地面積、建築面積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萬人及格率增長幅度、考生及格率增長幅度、考生平均分增長幅度三項指標位居呂梁市第一。同時,作為呂梁市政府駐地,離石區有呂梁學院、呂梁教育學院、呂梁市委黨校、呂梁市廣播電視大學、呂梁市農業學校、呂梁市會計學校、呂梁市衛生學校等17所駐區大中專院校,成為呂梁市經濟社會發展不竭的人才源。 

衛生

離石區有呂梁市僅有的兩所三級甲等醫院之一的呂梁市人民醫院,它是山西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是呂梁山上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醫院。
離石區
離石區
 

旅遊


天貞觀
天貞觀位於離石區濱河北東路三陽雲鳳山山腰,始建於宋代,到元代遭兵火焚毀,直到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重修希夷廟。後來,在孫雲際先生主持下,先後進行過4次大擴建,使其成為道院規模。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貞觀主要建築有黃籙寶壇玉皇樓、白雲洞、孫真人殿、三清殿、三官樓、雷公殿、靈官殿、讀書樓、土地廟、關帝廟、五道廟等古建築。現存29通(塊)歷代碑、碣、墓誌、經幢以及白雲洞殿內西牆壁上明永樂十一年(1425年)彩繪的壁畫《修建武當山宮感應之圖》。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位於離石區吳城鎮洞溝村九鳳山上,距離石城區27公里,距307國道8公里,交通便利。據地質專家和文物專家對白馬仙洞進行全面勘探后發現,該洞屬柳林泉城,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白馬仙洞洞口至洞底全長約500米,洞口與洞底相對高差168米,專家稱之為“華北第一險洞”。
洞內留有近百首從遼金時代至今歷代先民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跡。已探明洞中有八洞,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布,岔道時有,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洞外歷代古建築和碑文矗立四周,從斑斑建築殘骸中可看到白馬仙洞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說,此洞為附近各州、府群眾祈雨之聖地;據離石地方志記載,此洞為黃帝之別宮,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煉丹之所”,史載晉高祖也曾進洞祈雨。 
安國寺
安國寺位於離石城西南四公里的烏崖山麓,群山環抱,背依絕壁,面臨深谷。
安國寺原名安吉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年),曾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寺觀宏偉,殿宇軒昂,亭台樓閣相連。佛殿居中,內塑五彩佛三尊,高四點八米。壁畫六十八幅,繪敘釋迦牟尼經歷。左有十王殿,殿東側為接客廳。對面銅塔樓,樓左右鐘鼓樓對稱。客廳東為一小院曰“清靜處”,樓下磚窯五孔,位於清端公祠堂,樓上亭閣七間為偏殿和關帝閣。外圍古建築有石牌樓、觀音閣、於中丞公生祠、萊公別墅、磚塔等古建築,由南至東呈馬蹄形環繞。安國寺古剎佛教文化深厚,古建築群奇特,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離石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所屬晉綏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