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蒂娜的苦淚
1972年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執導電影
《柏蒂娜的苦淚》是由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執導,瑪吉特·卡斯滕森、漢娜·許古拉、卡特麗娜·沙克主演的劇情片,於1972年6月25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35歲離異的女畫家柏蒂娜·馮·康特經好友介紹,認識了漂亮的卡琳,她為卡琳提供了富裕的生活,但最後卡琳還是棄她而去的故事。
柏蒂娜的苦淚
角色 | 演員 |
裴特拉·馮·康特 | 瑪吉特·卡斯滕森 |
卡琳·蒂姆 | 漢娜·許古拉 |
西多妮 | 卡特麗娜·沙克 |
加布里埃爾·康德 | 伊娃·曼特斯 |
Valerie von Kant | Gisela Fackeldey |
Marlene | 伊爾姆·海爾曼 |
製作人 |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
導演 |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
副導演(助理) | 科特·拉伯、Harry Baer |
編劇 |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
攝影 | 邁克爾·包豪斯 |
剪輯 | Thea Eymèsz |
造型設計 | 科特·拉伯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柏蒂娜的苦淚 | 裴特拉·馮·康特 演員 瑪吉特·卡斯滕森 35歲女畫家,服裝設計師,她已經有了一個上中學的女兒,因不能再忍受夫妻之間的冷漠和虛偽與丈夫剛離了婚。經西多妮介紹認識了卡琳,並一見鍾情,兩人不久開始同居。裴特拉給卡琳提供富裕的生活,並將自己的全部都付出給卡琳。最終意識到她並不愛卡琳,她只想佔有一個人而已。 |
柏蒂娜的苦淚 | 卡琳·蒂姆 演員 漢娜·許古拉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美國女子,經西多妮介紹認識了裴特拉,開始同居生活。由於卡琳並不願意被裴特拉左右,得知丈夫也到德國后,就立即離去了。在她得知裴特拉由於自己的離去很難過時,主動給予裴特拉安撫。 |
柏蒂娜的苦淚 | 西多妮 演員 卡特麗娜·沙克 裴特拉的好友,結婚後與丈夫過得非常幸福。在得知裴特拉與丈夫離婚並對男人不滿的事情后,西多妮便向裴特拉介紹她在澳大利亞所認識的美國女子卡琳·蒂姆。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得者 | 提名/獲獎 |
1972年 |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納·維爾納·法斯賓德《柏蒂娜的苦淚》 | 提名 |
1973年 | 第23屆德國電影獎 |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 瑪吉特·卡斯滕森 | 獲獎 |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 伊娃·曼特斯 | |||
金質電影獎-最佳攝影 | 邁克爾·包豪斯 |
出品公司
製作公司 | 1. Tango Film 2. Filmverlag der Autoren |
發行公司 | 1. New Yorker Films 2. e-m-s the DVD-Company 3. Filmverlag der Autoren 4. Cinegate Ltd. 5. Homescreen |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西德 | 1972年6月25日 |
西德 | 1972年10月5日 |
美國 | 1973年10月12日 |
丹麥 | 1974年2月8日 |
瑞典 | 1974年4月29日 |
中國香港 | 2000年2月25日 |
西班牙 | 2003年8月1日 |
美國 | 2003年10月8日 |
捷克 | 2003年11月12日 |
波蘭 | 2005年7月24日 |
希臘 | 2014年11月7日 |
《柏蒂娜的苦淚》是部舞台感非常強烈的影片。故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展開,故事的結構方式是“幕”,大量的台詞,罕有背景音樂。這些元素,都讓電影看起來更像是一台舞台劇,而不是電影。
該片導演法斯賓德,不僅僅只流連於舞台劇的表現方式。複雜的場面調度,以及攝影方便的表現,足以見到導演和攝影的功力與匠心。柏蒂娜的公寓,或者說是卧室,成為影片唯一的場景,故事中最主要的道具莫屬床了,其次還有打字機。六個女人,兜兜轉轉,相愛相殺的一切情感糾結都在這個房間中發生、發展、結束。所謂的舞台化,大約指的場景單一,道具簡單,寫意性強。對於電影而已,豐富的室外空間讓鏡頭獲得解放,寫實讓電影有別於其他視覺藝術。多元的電影視聽語言,必然加強人物內心的豐富性和情感張力。法斯賓德並沒違反電影的常規語言,只是將視聽語言表達的更為極致,個人風格化明顯。在巴爾豪斯的鏡頭中,金屬的床架是畫面中的亮色,但並不搶鏡,讓整個處於單色中的卧室背景,有些亮色,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同樣,柏蒂娜和卡琳身穿那些裝飾感強的禮服,身上的點點金屬色,也是畫面中的亮點,但這些亮點,只是作為畫面層次的補充,並不扎眼。該片人物的服裝也選用垂感強的材料,刻意的避免了大麴線出現在畫面中,打破刻意營造的強硬、乏味、缺乏流動性的畫面質感。人物內心如此扭曲,她卻不得不搭在一層又一次的緊閉之中。
柏蒂娜的苦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