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源
陳德源
陳德源(1703-1802),字玉璟,一字正平,號東隆山人。浙江衢州人。清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學家。中國古代預防派醫學極大成者,並且最早提出“少食多餐,盡取多種”的養生理念,為後世養生學奠定了基礎。
陳德源,1739-1745年曆任太醫院吏目,院判等職,在任期間,頗受恩寵。因為人正直,不善逢迎,難受拘束,於1745年辭官。乾隆帝深為惋惜,執手感慨道:”玉璟,化外之人,朕雖天子,亦難留也”.從此雲遊四方,懸壺濟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陳德源為清代一代名醫,其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為中國中醫藥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康熙42年,陳德源出生在浙江衢州的一個中醫世家。從曾祖父陳基海,到父親陳莞梅。陳家行醫已有三代。陳莞梅,生了四個女兒以後,人到中年,也許上蒼眷顧,才終得一子。這個兒子就是陳德源。中年得子,自然嬌寵無比,也同樣寄託著陳莞梅的全部。
陳莞梅覺得行醫是個苦差事,在鄉下行醫,又不能出人頭地,本身就帶著不滿繼承家業的他,再也不想自己人的小兒子繼承家業。於是,從小便請最好的塾師教育兒子,希望兒子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也許此時的陳莞梅再也沒想到,幾十年後,自己的兒子之所以能伴隨御駕,靠的卻是這祖傳的醫術,而且自己的兒子從來就沒想過光宗耀祖,視名利為草芥。
也許孩子們都是叛逆的,這點,古代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也許都一樣。家長們越是支持的,孩子們往往興趣不大,而家長們,說不能幹的事情,往往卻最能勾起孩子的興趣。這點,在陳德源身上,確確實實驗證了。從小,陳德源,就對孔聖人沒多大興趣,老師一批一批的換,但始終沒有把陳德源對聖賢書的感覺給培養起來。相反的,他倒對家裡的那些藥材啊,銅盅,搗葯杵卻非常感興趣,自己經常一個人就以這些東西來把玩取樂。
陳德源
雍正二年,陳德源第一次離開了衢州,來到江寧,參加江南貢院的考試,這一次,陳德源名落孫山,此後幾年,也是屢試不第。按道理考場如此失意,更應該勤加用功,努力高中才是。
但陳德源並沒有因考場的屢試不中而心灰意冷,這樣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從醫之路。因為小時候,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陳德源在行醫上,反而表現出更高的天賦。跟隨父親,短短几年,便青出於藍了,這點,對陳莞梅來說,雖跟之前對兒子的期望大相徑庭,但是看到兒子如此極高的醫學天賦,多少些許還是有些安慰的。
雍正四年到雍正十一年,這七年間,陳德源機會是一直謫居在家,苦讀醫書。這段時間從《神農本草經》,《皇帝內經》等,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再到孫思邈《千金方》等等中國此前傳世的醫藥典籍,他在這七年間,幾乎全讀完了。謫居期間,除了讀書,還上山採藥,親嘗百草,然後給周圍醫患看病,積累了大量的醫學經驗以及臨床經驗。這段時間,陳德源開始在當時小有名氣了。
乾隆三年,浙江巡撫盧焯,身患重疾,遍訪名醫,但是都治不了。這個時候,盧焯的一個衢州籍的朋友,就向盧焯推薦了陳德源。陳德源從衢州到了杭州,開了個方子,對盧焯說,按照這個方子,吃下三劑,即可痊癒。果不其然,盧焯三劑葯下去,真的好了。從此陳德源開始聲名遠揚。後來也是盧焯將陳德源推薦給了乾隆皇帝。
乾隆四年,陳德源被盧焯推薦到京師,陳德源開始了為時六年的宮廷御醫生涯。在這期間,他的伯樂,盧焯被朝中權貴陷害,陳德源雖非言官,但冒死進諫,乾隆帝感嘆:“玉璟行雖越規,情可通諒,朕不欲治罪”由此可見,乾隆帝對陳德源是多麼的愛護。
乾隆帝一直醉心養生術,經常與陳德源一起探討研究,宮廷御醫的任職生涯,也是陳德源對於預防醫學的基礎研究的開始。
乾隆十年,陳德源奉命為大學士鄂爾泰看病,可惜鄂爾泰已油盡燈枯,病入膏肓,這讓陳德源亦無力回天。當時太醫院院使藉機攻擊陳德源草莽醫術,難入正統。內心驕傲的陳德源,對這種鉤心鬥角的宮廷生活,早已厭倦。於是請辭,乾隆帝不舍,但終究尊重了其選擇。
請辭官職以後,陳德源開始了自己的雲遊生活,懸壺濟世,游遍名山大川,拜訪了當時很多的名醫。
乾隆二十年,陳德源開始編輯自己的養生醫著《精食痊養》。這一編纂就編纂了一輩子。從這本書上,陳德源系統的介紹了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人來自自然,頤養自天然。最早提出了食療養生的一個重要概念:少食多餐,盡取多種
嘉慶7年,陳德源病逝於浙江衢州龍游老宅。
中國古代預防派醫學集大成者
陳德源通過胎化、藏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然後通過中醫的三個層次醫學,醫法,醫道,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日月星辰,季節變化,以及一日三餐所吃的時候,對人的身體的影響。系統性的提出了醫者,防疾以微,杜病以漸的預防學理論。強調病主要是靠防的,平時飲食,作息,穿著都要注意。代表作有《精食痊養》。《精食痊養》總共記錄在案藥材食物3000餘種,病例500餘起,養生藥方400餘種,治療藥方600餘種。是中國古代養生學集大成的一部著作,至今這部典籍,依然是衢州陳家的絕密檔案,從不外傳。
陳家祠堂
衢州中醫世家陳家祠堂。
陳佑方,陳德源第9世孫,在浙江衢州的陳家老號,依然堅守著這份古老文明與家族榮耀並存的職業。儘管孫子已經明確表示不接班,但依然在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