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動脈瘤

脾動脈瘤

脾動脈瘤是脾動脈擴張形成的動脈瘤,是最常見的內臟動脈瘤,常為囊性單發,多位於脾動脈分叉處。發病年齡常超過60歲,以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為1∶4。其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胰腺假動脈瘤、感染、損傷、妊娠、門靜脈高壓等。脾動脈瘤破裂前常無明顯癥狀,隨瘤體增大出現疼痛、噁心、嘔吐等瘤體破裂前先驅癥狀,后出現劇烈腹痛、出血等瘤體破裂癥狀。脾動脈瘤破裂前,宜儘早行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可合併或併發急性破裂大出血等。術后併發症較多,動脈瘤未破裂者治療效果較好,一旦破裂病死率極高。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

病因


● 脾動脈瘤其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胰腺假性動脈瘤、感染、損傷、多次妊娠、門靜脈高壓等。

癥狀


● 脾動脈瘤破裂前常無明顯癥狀,隨瘤體增大出現疼痛、噁心、嘔吐等瘤體破裂前先驅癥狀,最後出現劇烈腹痛、出血等瘤體破裂癥狀。

典型癥狀

● 疼痛:部位常為左季肋區或左上腹,可放射至肩背部,還可伴左、右肩疼痛;性質由間歇性轉變為持續性,由輕微變為劇烈。
● 出血:脾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表現為破入腹腔和先破入小網膜再破入腹腔兩種形式,均表現為失血性休克、低血壓等表現。

其他癥狀

● 可伴有消化道不良、厭食、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檢查


● B超常作為初篩首選檢查;腹部CTA、磁共振和動脈造影對明確診斷有較大價值。

B超

● 可發現動脈瘤並測定其範圍,且操作簡單,無創性,常作為初篩首選檢查。
● 但超聲常不易發現直徑較小的脾動脈瘤,可能影響疾病早期干預。

CT檢查

● 與動脈造影相比,無需在動脈內插管,無併發症,屬於血管無創性檢查。
● CTA不僅可以了解動脈瘤的大小、位置,還可以確定是單發還是多發、是否合併其他動脈瘤。

磁共振檢查

● 可較清晰地提供動脈瘤的性質、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血管、組織的關係,為手術方案提供較為安全的參考。

數字減影造影(DSA)或動脈造影

● 與CT相比可進一步了解血管分支供血情況,不但可以明確疾病的診斷,還可以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但動脈造影屬於有創檢查,且併發症較多。

醫生是如何確診脾動脈瘤


● 脾動脈瘤的確診主要依據癥狀和影像學檢查來確診。
● 可出現左上腹疼痛、脾動脈瘤破裂出血時伴有厭食、噁心、嘔吐等癥狀。
● 脾動脈瘤起病隱匿,故絕大多數患者是在非針對性的腹部攝片檢查中偶爾發現此病。典型徵象是左上腹曲線樣或環形的鈣化影。
● B超檢查可發現典型的動脈瘤表現,在囊性的暗區內存有血流。彩色Doppler能進一步明確血管內血流速度和是否存有栓塞現象。
● CT、磁共振檢查可識別腫瘤與毗鄰臟器的關係。
● 脾動脈造影仍然是診斷內臟動脈瘤的“金標準”,其可揭示動脈瘤的確切位置,幫助判別是否存有其他動脈瘤。當動脈瘤位於大血管主幹時,造影壓力和流速應相應減小,以防動脈瘤破裂。

鑒別診斷


● 脾動脈瘤需要與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相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脾動脈瘤破裂前宜儘早行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無癥狀且瘤體直徑<2cm可暫行保守觀察治療;孕婦或育齡婦女,無論瘤體大小,均應在產前或孕前擇期手術。具體治療方案依據動脈瘤大小、位置、與周圍器官和組織關係等不同而制定。

手術治療

● 手術仍是脾動脈瘤標準治療方式。
● 瘤體靠近腹腔動脈或遠離胰腺:瘤體切除+脾動脈重建。
● 瘤體緊靠胰腺:遠近端脾動脈結紮術。
● 瘤體位於脾動脈遠端:脾切除。

介入治療

● 由於脾具有豐富血供,脾動脈栓塞術已成為首選治療方法。

危害


● 脾動脈瘤引起的腹痛、出血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可合併或併發急性破裂大出血等,危及生命。

預后


● 脾動脈瘤治療后的效果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方法等因素有關。
● 術后併發症較多,動脈瘤未破裂者治療效果較好,一旦破裂病死率極高。

預防


● 健康飲食
● ● 戒煙戒酒,低鹽低脂,均衡飲食。
● 健康運動
● ● 適宜運動,瘦身減脂,控制血壓和血糖。
● 健康心態
● ● 擁有一顆平常心,不動怒,不大喜,保持心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