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自相矛盾的結果 展開

自相矛盾

漢語成語

自相矛盾,漢語成語,拼音是zìxiāngmáodùn。比喻別人或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出自《韓非子·難一》。

自相矛盾出自於《韓非子·難一》,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不管是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不管是什麼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來用以形容別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成語解釋


矛,長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一致。2.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不能用於兩方以上,只能用於單方自我抵觸。
示例
這次反彈在自相矛盾之中癱瘓。
● ● 毛澤東《論持久戰》:“英勇戰鬥於前,又放棄土地在後,不是自相矛盾嗎?”。
● ●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宮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盾?”

成語出處


出自《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語典故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註釋
楚人:楚國人。
鬻(yù):賣。
譽:稱讚,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陷:刺破,這裡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鋒利。
或:有人,別人,有的人
以:用。
弗:不。
應:回答。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譯文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它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揭示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後行。

成語辨析


近義詞:格格不入、函矢相攻、鬻矛譽盾、漏洞百出、前後抵觸、相互抵觸、首尾乖互
反義詞:自圓其說、言行一致、順理成章、無懈可擊、天衣無縫、并行不悖、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