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兄弟
美國著名網球雙打選手
布萊恩兄弟,美國著名網球雙打選手,截止至2014年,已連續10個賽季最少入賬一個大滿貫冠軍。2013年7月6日在第3次溫網奪冠后2013賽季他們已經成功斬獲賽季24連勝,收穫賽季第三座大滿貫男雙冠軍獎盃,豪取職業生涯第16個大滿貫男雙冠軍頭銜,同時實現跨年度金滿貫,成為史上在大滿貫上奪冠次數最多的男雙組合。
2014年11月13日,布萊恩兄弟在O2中央球場獲頒了2014ATP世界巡迴賽酩悅香檳最受球迷喜愛獎。
基本資料 | ||
---|---|---|
項目 | Mike Bryan (麥克-布萊恩) (哥哥) | Bob Bryan (鮑伯-布萊恩) (弟弟) |
圖片 | 布萊恩兄弟 | 布萊恩兄弟 |
姓名(英文名) | Mike Bryan | Bob Bryan |
姓名(中文名) | 麥克-布萊恩 | 鮑伯-布萊恩 |
性別 | 男 | 男 |
國籍 | 美國 | 美國 |
生日 | 1978.04.29 | 1978.04.29 |
出生地 | 卡馬里奧(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 卡馬里奧(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
常住地 | 韋斯利查帕爾(美國,佛羅里達州) | 韋斯利查帕爾(美國,佛羅里達州) |
身高 | 1.90米 | 1.93米 |
體重 | 84公斤 | 91公斤 |
項目 | 網球(右手) | 網球(左手) |
轉入職業時間 | 1998年 | 1998年 |
排名 | 雙打排名世界第8; 120個男雙冠軍頭銜 | 雙打排名世界第7; 116個男雙冠軍頭銜 |
使用球拍 | Prince EXO3 Rebel 95 | Prince EXO3 Rebel 95 |
使用球鞋 | K-Swiss BigShot | K-Swiss BigShot |
鮑伯-布萊恩和麥克-布萊恩是孿生兄弟,兩人組成的雙打搭檔已經成為男子網壇的一對強力組合。
出生一前一後,握拍一左一右,他們是兄弟,一前一後來到人世,相差2分鐘。
布萊恩兄弟
他們從不各自為戰。青少年時期,父母不允許兄弟倆在賽事中同室操戈,參加單打時若是不幸抽中,結果總是雙雙棄權。這是兄弟情深。
這就是網球場上最出名的雙胞胎布萊恩兄弟:哥哥邁克,弟弟鮑勃。
兩張一式一樣的臉龐,讓人無從區分。別著急,左手握拍的是鮑勃(弟弟),右手擊球的是邁克(哥哥)。
以前爸爸媽媽都是我們的教練,提起布萊恩一家,在美國可是響噹噹。
弟弟鮑勃塊頭更大,個頭更高,也更加活躍,“我們兩個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旅行,唯一不能分享的,就是姑娘。”
打球對於兩兄弟來說,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作為前美國青少年單打排名第一的鮑勃,毅然投入到獎金少,受冷落的雙打賽事,“那都是為了老媽的神經,從2歲開始,我們親愛的布萊恩夫婦便不允許我倆‘開內戰’。”
布萊恩兄弟,正是2歲時第一次握起球拍。他們有個全能爸爸,律師、音樂家,網球投資人……樣樣精通。“我們的媽媽還參加過4次溫布爾頓的比賽,她也是名雙打選手。”
哥哥是鼓手
哥哥的臉蛋,總是紅撲撲,說話也樸素得可愛,“干任何事情,我們都會徵求對方的意見。但是女朋友嘛,那就免了,我可不想找個他也喜歡的。”
這一次兩人都帶著心愛的姑娘來到上海,“每座城市,對我們都是一種體驗。上海很美,若有大師杯的獎盃在懷中,記憶一定更加醇香。”
對於布萊恩兄弟,財務永遠是兩個人共同的事情。在接受採訪時布萊恩兄弟曾表示"我們的錢都是共有的,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取用,但如果超過2000美元,就需要跟對方說一下。"
布萊恩兄弟就讀於名校斯坦福大學,這所大學向來具有拆散兄弟的傳統。鮑勃和邁克被分拆到學校的兩頭,但兩個月後,鮑勃就把床墊搬到了邁克的宿舍里:"我們可不準備就這樣被拆散。"
斯坦福大學是世界頂尖名校,而布萊恩兄弟能就讀其中,自然少不了刻苦的學習經歷。事實上,布萊恩兄弟不僅網球傑出,在學習方面,更是不折不扣的"真學霸"。
一次電視訪談中,主持人問到他們一個星期有多長玩的時間時,他們的回答令人吃驚:只有一小時。其他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和練習網球。
布萊恩兄弟的父親對他們管理非常嚴格,有一次他們偷偷玩遊戲被發現,父親竟然當著兩兄弟的面把遊戲機扔下了河溝,布萊恩兄弟至今還能指出父親扔遊戲機所站的位置。這件事情當時嚇壞了他們,也然他們從此再也不敢貪玩,專心於學習和訓練,使他們成為網壇中學歷最高的人之一。
(16個)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冠軍 | 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 | |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冠軍 | 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 |
四大滿貫系列賽事 | |||
---|---|---|---|
年份 | 比賽 | 場地 | 成績 |
2003 | 法網 | 紅土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5 | 美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6 | 溫網 | 草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6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7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8 | 美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9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0 | 美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0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1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1 | 溫網 | 草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2 | 美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3 | 澳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3 | 法網 | 紅土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3 | 溫網 | 草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4 | 美網 | 硬地 | 男子雙打冠軍 |
(09年起更名為年終總決賽)(4個)
年終總決賽冠軍 | 年終世界第一 | 最受球迷喜愛獎 |
大師杯 | |
---|---|
年份 | 賽事 |
2003年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4年 | 男子雙打冠軍 |
2009年 | 男子雙打冠軍 |
2014年 | 男子雙打冠軍 |
(09年更名為ATP1000大師系列賽)(38個)
印第安威爾斯大師賽冠軍 | 邁阿密大師賽冠軍 | 蒙特卡洛大師賽冠軍 |
馬德里大師賽冠軍 | 羅馬大師賽冠軍 | 加拿大大師賽冠軍 |
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 | 上海大師賽冠軍 | 巴黎大師賽冠軍 |
大師賽 | ||
---|---|---|
年份 | 數量 | 賽事 |
2002年 | 1 | 加拿大大師賽 |
2003年 | 1 | 辛辛那提大師賽 |
2005年 | 1 | 巴黎大師賽 |
2006年 | 2 | 加拿大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 |
2007年 | 5 | 邁阿密大師賽、蒙特卡洛大師賽、漢堡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巴黎大師賽 |
2008年 | 3 | 邁阿密大師賽、羅馬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 |
2010年 | 4 | 羅馬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 |
2011年 | 2 | 蒙特卡洛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 |
2012年 | 2 | 蒙特卡洛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 |
2013年 | 5 | 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羅馬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巴黎大師賽 |
2014年 | 6 | 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蒙特卡洛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 |
2015年 | 3 | 邁阿密大師賽、蒙特卡洛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 |
2016年 | 1 | 羅馬大師賽 |
2018年 | 2 | 邁阿密大師賽、蒙特卡洛大師賽 |
(57個)
ATP巡迴賽 | ||
---|---|---|
年份 | 數量 | 賽事 |
2001 | 4 | 孟菲斯、女王杯、紐波特、洛杉磯 |
2002 | 4 | 阿卡普爾科、斯科特斯戴爾、紐波特、巴塞爾 |
2003 | 2 | 巴塞羅那、諾丁漢 |
2004 | 6 | 阿德萊德、孟菲斯、阿卡普爾科、女王杯、洛杉磯、巴塞爾 |
2005 | 3 | 斯科特斯戴爾、女王杯、華盛頓 |
2006 | 3 | 拉斯維加斯、洛杉磯、華盛頓 |
2007 | 5 | 拉斯維加斯、休斯頓、洛杉磯、華盛頓、巴塞爾 |
2008 | 1 | 巴塞羅那 |
2009 | 5 | 悉尼、德爾雷海灘、休斯頓、洛杉磯、北京 |
2010 | 5 | 德爾雷海灘、休斯頓、洛杉磯、北京、巴塞爾 |
2011 | 4 | 休斯敦、女王杯、維也納、瓦倫西亞 |
2012 | 3 | 悉尼、尼斯、北京 |
2013 | 3 | 悉尼、孟菲斯、女王杯 |
2014 | 2 | 德爾雷海灘、休斯敦 |
2015 | 3 | 德爾雷海灘、亞特蘭大、華盛頓 |
2016 | 2 | 休斯敦、巴塞羅那 |
2017 | 2 | 亞特蘭大、伊斯特本 |
(1個)
2012倫敦奧運會冠軍
奧運會 | |
---|---|
年份 | 賽事 |
2012年 | 倫敦奧運會男雙冠軍 |
奧運會歷程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布萊恩兄弟打進八強,輸給了最後的冠軍岡薩雷斯/馬蘇(智利)。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布萊恩兄弟成功打入決賽,並以6-4,7-6的比分戰勝法國組合羅德拉/特松加,奪得金牌。
(1個)
2007年戴維斯杯冠軍:美國隊
戴維斯杯冠軍 | |
---|---|
年份 | 冠軍球隊 |
2007年 | 美國 |
2013年7月6日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進入終極決戰,在男雙冠軍爭奪戰中,世界第一、頭號種子美國組合布萊恩兄弟遭遇12號種子克羅埃西亞重炮多迪格和巴西人梅洛的跨國組合,雙方激戰四盤,最終布萊恩兄弟3-6/6-3/6-4/6-4/總比分3-1擊敗對手,第三度溫網男雙摺桂。憑藉本屆溫網男雙冠軍,布萊恩兄弟實現跨年金滿貫。
布萊恩兄弟
金大師
2014年12月,獲2014年ITF年度男雙冠軍。
2020年8月27日,布萊恩兄弟正式宣布退役,結束了他們輝煌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