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犰的結果 展開

漢字

基本解釋


(1) ㄑㄧㄡˊ
(2) 〔~狳〕哺乳動物,身體分前、中、后三段,頭尾及胸部都有鱗片,腹部有毛,穴居土中,善於掘土。晝伏夜出,吃果、菜、蚊、蚯蚓等。肉可食,鱗甲可制提籃等。產於南美等地。
(3)鄭碼:QMQY,U:72B0,GBK:E1EC,五筆:QTVN,
(4)筆畫數:5,部首:犭,筆順編號:35335

基本字義

●犰
qiúㄑㄧㄡˊ
◎ 〔~狳〕哺乳動物,身體分前、中、后三段,頭尾及胸部都有鱗片,腹部有毛,穴居土中,善於掘土。晝伏夜出,吃果、菜、蚊、蚯蚓等。肉可食,鱗甲可制提籃等。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qiu2
◎ 粵語:kau4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犰qiú
[armadillo]哺乳動物,全身大部生鱗片,腹部多毛,爪銳利,善掘土,屬犰狳科(Dasypodidae),頭部和軀體包在由骨質鱗片構成的甲胄內,晝伏夜出,吃昆蟲、鳥卵等
常用片語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犰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2
《廣韻》巨鳩切《集韻》渠尤切,音裘。《廣韻》犰狳,獸,似魚,蛇尾,豕目。見人則佯死。《山海經》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事物紺珠》作犱㺄。
考證:〔《山海經》餘峩之山,有獸焉,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 謹照原文改訆。

音韻集匯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ɡu
廣韻巨鳩平聲
洪武正韻渠尤十九尤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