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諸天

佛教用語

二十諸天是一個佛教用語。天,作為簡稱,在佛教中有三層意思:一、指天界,梵語Devaloka,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又如四天王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二、指天王,梵語 Devarāja,如大梵天、帝釋天、大功德天;亦即本詞條所指的二十餘位天神;三、指天人,梵語 Deva,如三善道的天、人、阿修羅。佛教以為天人是有情眾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樂的去處。只有修習十善業道者才能投生天界,成為天人。

佛教解釋


大梵天
大梵天
佛教以為天是有情眾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樂的去處。只有修習十善業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雖然處於諸有情界中最高最優越的地位,能獲種種享受,但仍未跳出輪迴,一旦前業享盡,便會重新墮入輪迴之中。
佛經中說到“天”時,除了指作為正報的有情眾生之一類外,還指其依報即這些有情眾生的生存環境。
作為佛教造像的表現題材的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眾生一類的意義上說的。只不過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領,較六道輪迴中其它五道的眾生來說,階層最高、福報相對更大。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話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稱為天,並將他們吸納進來,視為佛教的護法神。天的隊伍不斷擴大。
佛教也把六道中的天道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三界,其中欲界有六層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層天(一說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凈天、無想天、大自在天等。無色界有四層天,分別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名稱


總述

大梵天
大梵天
都源於印度神話,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 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密跡金剛、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懺法》。後代據此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廟中祭天的儀軌,依《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則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這顯示了明以後佛道二教相互借用與融合的趨向,而前一位是天龍八部之一。

大梵天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譯。“梵”的意思是“清凈”、“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后,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后,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帝釋天

帝釋天
帝釋天
帝釋天,梵文 Shakra devānām Indra,音譯是“釋提桓因陀羅”,意為“能天帝”。因陀羅即帝釋是印度古老文獻《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釋成為佛教護法神后,被視為忉利天之主。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須彌山,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統領其餘諸天。須彌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處的“天”當指依報意義上的生存環境方面的天。同樣帝釋天即可以指作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報。照佛教說法,任何行善積德之人,皆可轉生帝釋天。帝釋天以人間百日為一日,壽長一千歲,即合人間十萬歲。傳說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轉生帝釋天。據《雜尼迦耶·天雜品》所說,作為忉利天主的帝釋的前生是個叫摩伽的婆羅門,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后俱生於忉利天,以摩伽為天主,即帝釋或帝釋天,其餘三十二人為輔臣,即其他三十二天。帝釋並不斷七情六慾。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並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後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於帝釋,而帝釋則以甘露作為回報。作為護法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樹下修道時,惡魔向他進攻,擾其禪思,帝釋即吹響貝螺,保護佛陀。佛陀涅盤時,他又顯身,念誦頌詩。他還保護佛陀的舍利等等。有關帝釋天的佛傳故事常常出現在佛教藝術作品當中,這時的帝釋天往往手持寶蓋,與大梵天隨侍在釋迦的左右。密教把帝釋作為護世八方天之一的南方守法護神,其形象依《大日經疏》等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於須彌山,有諸天及眾眷屬圍繞。在中國寺廟裡,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陸畫中,帝釋完全是一副中國后妃模樣。

密跡金剛

也稱夜叉王、金剛力士、持金剛、金剛手菩薩、執金剛神。是一位具有無比威力的神,此神本來是印度那延羅天的侍從,後來在佛教種轉變成勇猛的護法神。

多聞天王

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梵文譯音,意即“多聞"。“多聞”比喻福、德,聞於四方。是北俱蘆洲的護持天王。他住須彌山水昌盛,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護持眾生財物。

持國天王

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主守東方,是東勝神洲的護持天王,故稱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乃梵文譯音,“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住須彌山黃金棰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是梵文Mahe?vara的意譯,音譯為摩醯首羅。據說他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稱“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話中的原型即是濕婆。濕婆是毀滅之神,又是苦行與舞蹈之神。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頭上的第三隻眼能噴出神火燒毀一切,還能主宰人間的一切悲喜榮辱。其形象據說有五個頭,三隻眼,四支手,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渾身塗灰,頸上繞著蛇,乘坐一條大白牛。將他作為主要崇拜對象的宗教派別,在佛典中被稱為“自在天外道”或“塗灰外道”等,佛教亦將此神吸納進來作為自己的守護神,配於色界之頂。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羅天、伊舍那天等種種名稱。在佛教中,他是護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護在東北方。其形象,據《十二天供儀軌》講,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淺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髏杯),右手持三戟劍,身上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騎在牛上,邊上有二天女持花隨侍。此外還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種形象。

增長天王

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仗寶劍,他住須彌山琉璃埠。“毗琉璃”梵文譯音,即意“增長”,據說他能率諸鳩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南瞻部洲)。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

廣目天王

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穿甲胄,手中纏繞一龍。“毗留博叉”梵文譯音,意為“廣目,'。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西牛賀洲,是西牛賀州的護持天王。他住須彌山白雲量,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龍,也有稱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就用赤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辯才天

辯才天
辯才天
辯才天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譯,又叫大辯才天、大辯才功德天,還稱美音天、妙音天。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云:“若人慾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得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其性別,佛經中也說法不一,但以女性為多。辯才天本是印度沙拉斯瓦地河(現已不存)河神的神格化,在《吠陀》中就是重要的女神而受到崇拜。以流水的妙音,而成為音樂之神,又是智慧學問之神,雄辯技藝之神。據說她有兩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醜八怪,以供不同場合使用。她那一雙利眼,常讓人不寒而慄。大辯才天的造像有兩種:一種是八臂像,八手分別持弓、箭、刀、槊、斧、杵、輪和羂索;一種是二臂像,兩臂作彈琵琶狀。

散脂大將

散脂大將是梵文Panika,又譯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散脂大將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八大葯叉將之一。其餘的是:寶賢大將、滿賢大將、眾聽大將、應念大將、大滿大將、無比大將和密嚴大將。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眾鬼神將帥的說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將的地位最高,他統帥二十八部眾,巡行世界,賞善罰惡。其來歷一說是鬼子母的兒子。《陀羅尼集經》說“鬼子母有三男,長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將,……”一說是鬼子母的丈夫。《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說,半支迦(散脂)與鬼子母曾指腹為婚,長大后成親,還生了五百個兒子。散脂大將為金剛神將模樣,手持鐵鉾(矛)。在水陸畫中,散脂大將為一副威風凜凜的武將模樣。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Mahā?rī 的意譯,音譯為“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和辯才天一樣,其原型在吠陀時代就受到信奉。在印度教神話中,她是毗濕奴的妃子,被尊稱為“偉大的神”。傳說她是攪動乳海時出現的,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稱。在佛教中,據說她成了毗沙門天的妃子或妹妹。依《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她住於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居城有財城。又據該經所述,功德天在前生種下許多善根,只要今世之人念此天女的名稱並供奉,即可以其功德,使祈願的人五穀豐收,財寶充足,一切衣食皆可滿足。隨著《金光明經》的普及,人們對於功德天的信仰也日漸興盛。她的形象在《金光明經》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在《毗沙門天王經》中說,她眼目修長,面部神情寧靜,頭戴天冠,以瓔珞、臂釧裝飾。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執開敷蓮花。在《陀羅尼集經》中記得更為詳細,說他容顏端正,兩臂有各種瓔珞環釧。頭戴寶冠,身披天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執如意。其左右有五色祥雲,如散花天女。背後有七寶山,天上五色祥雲里有六牙白象。象鼻絞瑪瑙瓶,瓶中傾出種種寶物,灌於功德天頂。天神背後畫百寶華林,頭上作千葉寶蓋,蓋上有諸天伎樂,散花供養。在中國寺廟中,吉祥天女形象端莊美麗,后妃裝束,兩隻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隻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其座下除蓮花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韋馱天

韋馱天
韋馱天
韋馱天是佛 教護法天神。在中國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於天王殿的大肚彌勒背後,背對山門,面朝大雄寶殿。韋馱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譯意為“陰天”。相傳釋迦去世后,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遺體,收取捨利建塔供養之事。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韋馱天見狀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此外佛教中另外還有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系南方增長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常有人把他與韋馱天相混。中國佛教寺院中的韋馱天形象,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裝武將樣,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拄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二肘間。體格魁偉,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堅牢地神

堅牢地神
堅牢地神
堅牢地 神是梵文Prthivi的意譯,音譯“比里底毗”,意為此神有如大地之堅牢。堅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職責是保護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佛陀曾對她說:“汝大神力,諸神莫及。閻浮(即佛教所稱世人居住的南贍部洲--引者注)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穀米從地有,皆由汝力。”(《地藏本願經·地神護法品》)又據《大日經疏》卷四載,釋迦初坐道場時,魔王唯恐釋迦得道,領諸魔軍、魔女向釋迦輪番進攻誘惑,均遭敗績。魔王終於惱羞成怒,對釋迦狂吼:“我所作之業,汝已為證,汝之福業誰當為證?”釋迦垂無畏手指地。這時,大地轟然震動,堅牢地神從地中湧出半個身體向佛頂禮致敬,並唱聲“我是證明”。於是釋迦得道成佛。堅牢地神乃是女性形象。

菩提樹神

菩提樹神
菩提樹神
菩 提樹神即守護菩提樹之天女。菩提樹本名蓽缽羅樹,為常綠喬木,葉子卵形,莖幹黃白色,樹籽兒可作念珠。傳說釋迦牟尼就是在此樹下,歷經七天七夜,逆觀了十二因緣,終於覺悟成佛,故而此樹就被稱為菩提樹了。菩提就是“覺”、“智”的意思。菩提樹在釋迦成佛之前就守護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護法神了。

鬼子母

鬼子母
鬼子母
鬼子母亦作歡喜母,愛子母,佛教護法神。原為一外道鬼女,專事食人子女。關於她皈依佛教的故事,佛經中有許多記載。據《毗奈耶雜事》所記,古代王舍城有獨覺佛出世,舉行慶祝會,有五百人赴會。途中遇一懷孕牧牛女,勸其一同赴會慶賀。此女隨行,歡喜踴躍,不料中途流產。此時諸人均棄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惱恨,發下毒誓,要在來世投生王舍城,盡食城中幼兒。後來她果然投生王舍城,為葯叉神將婆乞多之女,婚後生五百兒。她自恃強力,天天捕食別人的幼兒。佛陀聞悉后,十分憂慮,為解救王舍城中無辜幼兒之厄難,決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棄惡從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對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愛憐,佛陀乘其外出,將其幼子隱匿。鬼子母歸來不見愛子,陷入驚悲狂亂之中。最後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訴失子之事。佛陀對她說,你有五百個孩子,現在少了一個,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個孩子的,失去了心愛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傷。鬼子母聞言果然頓悟前非,悔過自新,信奉佛教。元雜劇《鬼子母揭缽記》即寫此事。民間以鬼子母為守護幼兒的慈悲女神,後來又將她與婦女生育聯繫起來。其實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專門有為祈禱婦女順利生產而修的“訶利帝母法”(訶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譯)。修法時念《訶利帝母真言經》(一卷,唐不空譯)。但中國百姓卻愛將她視為送子娘娘來禮拜。鬼子母的形象,據佛經記載,是美麗的天女形,身穿天繒寶衣,頭戴天冠,耳掛耳璫,白螺為釧,身邊有一童兒伴隨。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號窟即訶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漢化的貴婦人形象,頭戴鳳冠,身著敞袖圓領寶衣,腳穿雲頭鞋,坐於中式龍頭有備無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也作摩利支提婆,意為“陽焰”,或“威光”,實際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相傳她是帝釋天的部屬,又常隨從日宮天子。當日宮天子出巡時,她在前頭飛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隱身。由於能隱身,故而無人能害,無人能縛,因此她為武士所特別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種。據《摩利支天經》中記,欲奉摩利支天者,應以金、銀、銅或檀木等材料塑造。其相為天女形,長一寸、二寸或一肘均可。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扇形如維摩詰說法時天女所持之扇。扇中畫卍字。右手下垂,舉掌向外,像兩邊各作一隨侍天女。另有一種三面八臂乘豬的摩利支天像,身金黃色,八臂三面九眼,頂戴寶塔,塔中有毗盧舍那佛,摩利支天身披紅色天衣,有寶帶、瓔珞、耳璫、腕釧等種種飾物。左側四手分別執□索、弓、無憂樹枝、線,右四手分別執有金剛杵、針、鉤、箭。正面善相,顯微笑狀,唇如硃色。左面作豬相,忿怒醜惡,口出利牙,信人見而生畏。右面深紅色,立於豬身上。還有一種作童女形的摩利支天像。

日宮天子

日宮天子
日宮天子
日宮天子源於古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蘇利耶。作為佛教護法神,又稱日天、日天子、日宮天子,異名寶光天子、寶意天子。佛經中稱其為觀音菩薩之變化身,住太陽內的宮殿里,故名。日宮的規模,《立世阿毗論·日月行品》說:“厚五十一由旬,廣五十一由旬,周匝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宮殿,頗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際火分復為最多,其下際光亦為最勝。是其上際金城圍繞。”日宮天子的形象,為肉紅色臉膛,左右手各拿一枝蓮花,乘四馬大車;也有的手捧日輪,騎三至八匹馬(多為五匹馬),在水陸道場所用的水陸畫中,日宮天子為頭戴冕旒,雙手捧圭的男性帝王形象。

月宮天子

月宮天子
月宮天子
月宮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寶吉祥等。月天住於月宮中,據佛經描述,此月宮是正方形建築,邊長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牆,七寶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輦,高達十六由旬,寬八由旬。月天據說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故稱“寶吉祥天”。又傳說,有狐、兔、猿異類相悅,帝釋天欲驗證修菩薩行者的道行,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讓三獸為他覓食,只有兔子空手而歸,一激之下,兔子就讓狐、猿找來草木樵蘇,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蘇點燃的火中,以求為老者充此一餐。帝釋於是恢復原形,讓兔子靈魂升天,寄之月輪,此即月宮天子,故又稱“野兔形神”。月天的形象本為男性,肉白色臉膛,手持之杖,上有半月形,乘坐三鵝拉的車。他還有個月天妃為配偶,也是肉白色臉,手持青蓮花。漢化寺廟中也有將月天作為女性塑像的。

娑竭羅龍

娑伽羅龍
娑伽羅龍
娑竭 羅龍又作娑伽羅龍。意為鹹海之龍。在中國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龍王像。他的女兒就是比他名氣大得多的八歲便立地成佛、輔佐觀世音普渡眾生的龍女。 《妙法蓮華經》謂有八龍,《華嚴經》謂有十龍,其中都有娑竭羅龍王。

閻摩羅王

閻摩羅王
閻摩羅王
閻摩 羅王又作閻羅、閻羅王、閻魔王、焰魔羅王、琰魔等,均為音譯,意思為“縛”,縛有罪之人。閻羅本為古印度神話中的管理陰間之王,在《梨俱吠陀》業已出現。閻羅本身又有多種義蘊:一曰“雙世”,即彼於世中常受苦樂二報之意;一曰“雙五”,《玄應音義》說閻羅兄妹二人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曰“平等王”,謂其能平等治罪。《一切經音義》卷五稱:“火閻魔,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閻羅的前身為毗沙國王。以後又有十三冥王之說,實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閻羅的說法所取代。他們分別是第一殿閻羅秦廣王蔣,第二殿楚江王歷,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呂,第五殿閻羅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黃,第九殿平等王陸,第十殿轉輪王薛。八殿閻羅被後世尊為閻羅王。顯然這套漢化的十殿閻羅是仿照人間官衙設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閻王主要是與佛教傳說系統當中的地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法苑珠林》說,閻羅王為地獄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別主管十八層地獄。早在南朝時這十八層地獄的說法就已流行。中國人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讓它們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話傳說相結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輪迴”說,從而附會出許多新的聳人聽聞的傳說,如奈河(奈何)橋、黃婆(黃酒的“黃”)送迷魂湯、望鄉台,這些都是漢語諧音雙關式的具體形象化。其他還有牛頭、馬面、黑無常、白無常、勾魂牌等。“二十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閻王形象已被徹底漢化。多作濃眉巨眼虯髯王者像。女閻羅王不符合中國國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閻王身後常跟著幾個中國籍的判官牛頭、馬面之類,手持毛筆,中式帳簿,勾魂牌,鋸齒大砍刀等中國式道具。當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隨從少見,但在壁畫中卻常出現。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規諸天,即限於以上二十位,在佛道爭勝又互相融合的過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將諸天的隊伍加以擴充,遂有“二十四天”。

出現地點


其中的二十諸天常常作為一組出現在塑像和壁畫中,而且也時或出現於水陸法會時懸掛的水陸畫中。但供奉二十四諸天的寺廟也不少,如昆明的圓通寶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閣寺等。在佛教藝術中,“天”像也常有單獨或以其他組合出現的情況。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中,很早就出現了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繪“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畫中,就出現了帝釋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雲岡石窟第八窟窟門兩側,則雕有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和騎金翅鳥的鳩摩羅天。以下我們將一一介紹除緊那羅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諸天。

禮佛圖


他們常被塑在大雄寶殿兩側,典型姿勢以大同上華嚴寺所塑為準:各前傾十五度,以示對佛的尊敬。本世紀七十年代后新塑的,如杭州靈隱寺、普陀佛頂山慧濟寺等處,均准此式。還有繪於大殿東西壁上作背景襯托用的“諸天禮佛圖”壁畫,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畫,堪為國寶。壁畫較之塑像,可以較為自由地添加雲彩、侍從、法器道具、花卉鳥獸等陪襯,組成大型手卷式畫面,效果上更覺飄逸生動。至於諸天形象,唐代以來各種佛家經典所述頗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師傳,更受時代、地域影響,各寺所見不甚一致。

排列順序


在佛前排列,有一定的順序。此種順序也多有不同。典型的有兩種。一種是象徵“佛會”時禮佛的隊列,分立大殿兩側(一般單數順序在左,雙數在右),名號如下:一大梵天王、二帝釋尊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羅龍王、二十閻摩羅王。另一種是象徵“金光明道場”(熏修道場)的排列,則是功德天立於佛左,辯才天立於佛右,以下左右兩側分頭排列,順序如下:左側大功德天,以下為大梵天王、北方天王、南方天王、日天、密跡金剛、散脂大將、地天(堅牢地神)、鬼子母、水天(娑竭羅龍王);右側大辯才天,以下為帝釋尊天、東方天王、西方天王、月天、大自在天、韋馱天、菩提樹神、摩利支天、閻摩羅王。
圖為法海寺壁畫二十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