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幕腦膜瘤
小腦幕腦膜瘤
小腦幕腦膜瘤是發生於小腦幕、起源於腦膜組織的一種腫瘤。小腦幕是位於大腦和小腦中間部位的腦膜結構,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之一。小腦幕腦膜瘤以中老年人多見。小腦幕腦膜瘤的病因尚不明確。由於腦膜是被覆於腦組織表面的結構,因此腦膜瘤的癥狀一般與壓迫局部腦組織有關。對於生長緩慢者,癥狀有時十分輕微。如果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就診時往往伴有顱高壓以及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癥狀,如頭痛、嘔吐、平衡障礙等等。手術和放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對於腫瘤級別較低的患者,預后尚可。對於腫瘤級別高者,預后不佳。
● 神經外科
● 目前對於小腦幕腦膜瘤的病因不是十分清楚。
● 出現神經系統相關癥狀,如頭痛、噴射狀嘔吐、平衡障礙等。
● 影像學發現顱內沿腦膜分佈的異常佔位。
● 最終確診需要進行病理學檢查。
● 確診小腦幕腦膜瘤需要進行頭顱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 磁共振是本病的重要檢查手段,通過平掃和增強影像,並結合特殊的掃描序列,有助於發現病變,並初步判定病變的性質。
● CT方便快捷,對於疾病初篩、觀察鈣化、隨訪腦水腫等相關癥狀具有優勢。
● 腦膜瘤有多個亞型,如纖維型腦膜瘤、非典型性腦膜瘤、乳頭型腦膜瘤、間變/惡性腦膜瘤等等。
● 醫生根據典型的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的相關癥狀。
● 頭顱CT和/或磁共振發現神經系統內沿小腦幕部位腦膜分佈的佔位。
● 病理分析符合腦膜瘤的病理學特點。
● 腦膜瘤有多個亞型,如纖維型腦膜瘤、非典型性腦膜瘤、乳頭型腦膜瘤、間變/惡性腦膜瘤等。
●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腦膜瘤分為三級:
● WHO I 級:組織分化良好,生長緩慢,多能通過手術切除,生存期長。
● WHO II 級:介於良、惡性腦膜瘤之間。
● WHO III 級:包括間變型或惡性腦膜瘤,所佔比例小,但5年複發幾率高,生存期短。
● 本病需要與顱內的其它原發良惡性腫瘤進行鑒別、如膠質瘤等。
● 還需要與腦膜轉移相鑒別。腦膜轉移一般伴有其它原發腫瘤病變。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手術是主要治療策略。
● 手術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在保證患者安全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不僅可以緩解腫瘤引起的相關癥狀,同時還可以獲取病理診斷,為下一步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準確依據。
● 對於病變切除后,病理證實為低度惡性,且癥狀穩定者,可以考慮暫觀察。
● 否則應考慮放療,特別是病理證實為高度惡性者。
● 可以引起相關神經系統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大多數腦膜瘤是良性腫瘤,不會發生轉移,少數腦膜瘤是惡性腫瘤,會發生轉移。轉移的方式通常包括直接蔓延、血行轉移、淋巴轉移。
● 對於腫瘤級別較低,生長緩慢、癥狀穩定的患者,預后尚可。
● 如果腫瘤級別高者,治療后反覆複發,則預后不佳。
● 因病因不詳,無有效預防措施。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