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皮子是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又名“石門小鼓”,亦有“鼓板詞”、“鼓兒詞”之稱,魯南一代的老百姓稱“小鼓”藝人為“說小鼓子的”。“石門小鼓”流行於魯南的鄒城市、滕州市及棗莊市等地農村,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
木皮子亦名“鼓兒詞”、“小鼓”。清代
乾隆、
嘉慶年間,鄒縣 秀才石元郎(
石洪祥)創立“石門”,已傳10代,約有200年的歷史。流傳於魯南鄒、滕、嶧等縣農村及棗莊市區。一般在集市上演出。原系看唱本,擊小
皮鼓演唱。
所有樂器只有木皮小鼓和
響板。小鼓鼓架特別,
鼓架中間有一根長約60公分的木棍,木棍上端用小木棍、細繩做成支架支撐小鼓,木棍下端裝上一兩股鐵釵,以便插入地下。另有一唱本架子。
演員
坐高馬扎,一手持鼓棒敲鼓,一手打響板,看著唱本邊敲邊唱。唱詞 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十一字句等。曲調簡單自由,不唱時就講白話,
說唱都根據唱本,因此,不識字者難操此業。開頭為4句一番,下皆為雙句體,屬於無弦索伴奏的吟誦一類。
其來源一說系自民間曲調《李翠蓮》演化;一說由士人吟詩腔調發展,唱者多屬農村知識階層,尊
孔子,亦自稱“
儒門”。
其書目與民間說書藝人口傳者不同,多系自編,歷代相傳,演唱的本子均有藝人轉抄而來。其中鄒縣孫士山所作不少,內容多為講史演義的
鐵馬金戈故事,如《
吳越春秋》、《東西漢》、《隋唐》、《平東萊》、《天門陣》、《
明英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