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雜技團

北京雜技團

中國雜技是中華民族盛傳幾千年的藝術之花,以其精湛絕倫的魅力享譽世界。天橋作為中國雜技的發祥地,其雜技藝術以難、奇、絕、美著稱於世。1957年誕生於天橋的北京雜技團是一支秉承傳統雜技精髓,依託北京宣南文化底蘊,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創新意識的專業雜技藝術表演團體。五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國內外藝術舞台上,經常擔負國家重要的出國訪問和國內演出任務。自1996年以來北京雜技團與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進行了十多年成功的合作,演出的足跡遍及包括中國的上海、香港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2021年2月11日,參加《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少兒歌舞《聽我說》。

介紹


北京雜技團擁有一大批優秀節目,以《玩空竹的小妞妞》和《超越——雙爬桿》為代表的新型綜合藝術雜技,在充分調動音樂、服裝、燈光、舞美等各種表現手法,營造生動的藝術氛圍,努力追求高難技巧與藝術化的完美結合,挖掘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探索與定位,賦與傳統節目以鮮明的時代特色。多年來一批精品節目為北京雜技團贏得了盛譽。
北京雜技團
北京雜技團
《玩空竹的小妞妞》榮獲1995年法國巴黎未來雜技馬戲藝術節金獎,並在此前的第二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榮獲黃鶴銀獎以及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創新獎,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頒發的最佳藝術表演獎。《晨練—雙爬桿》榮獲1995年第四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千年中幡·中國功》榮獲2000年第五屆全國雜技比賽銀獅獎。《星空飛碟》榮獲1995年第五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銅獅獎。《和平鴿—雙爬桿》榮獲2002年第四屆全國少兒雜技比賽金獅獎。《杯水嬌柔》(五人滾杯)2004年10月獲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超越——雙爬桿》榮獲2007年第三屆莫斯科國際馬戲雜技藝術節最高獎;2007年5月此節目還榮獲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頒發的第五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超越——雙爬桿》入選2008年央視春節晚會。
北京雜技團現有演職員150餘人,其中專業人員100多人。北京雜技團地處北京市宣武區,擁有一個1200平方米的訓練大廳,劇團集辦公、訓練、生活於一體,較好地滿足了藝術生產的需求。
北京雜技團所屬“天橋雜技劇場”地處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聖地天橋,是一家雜技演出的專業劇場。“天橋雜技劇場”原名“萬勝劇場”,再早叫“萬盛軒”,著名評劇藝人新鳳霞在這裡上演評劇“劉巧兒”,曾轟動全國。老舍先生1965年為“萬勝劇場”題字。北京雜技團每天下午和晚上在這裡演出精彩雜技節目,每年接待海內外賓客二十多萬人,是京城著名的雜技表演場所。

簡史


老北京的天橋是民俗藝術的發祥地,是民間藝人的聚集地。著名作家舒乙先生說:“老北京人都知道,天橋有雜技,那是北京的雜技之鄉。好多特別有名的雜技藝人和他們的絕活都出自天橋。雜技差不多就是天橋的象徵和代名詞。”在老北京“天橋兒”就是藝人的代名詞,“天橋文化”就是北京的市井文化;在舊社會天橋是窮人的樂園,是藝人們獻藝謀生的一塊寶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治理,組織曲藝、雜技等藝人成立了國營、集體的文藝團體,還有一些雜技藝人從天橋走向其他省市,成為各雜技團的骨幹力量,天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北京雜技團就是在這時成立的。

基本內容

北京雜技團成立於1957年11月,以天橋“首都實驗雜技團”的部分藝人和張文治雜技小組為基礎,吸收了“天橋”的一些零散藝人組成一個大集體所有制雜技表演團體,隸屬北京市文化局,1958年下放到宣武區,隸屬宣武區文化科(以後的文化局、文化衛生局、文化文物局、文化委),2000年歸屬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領導。
建團時團址在天橋南大街21號原吉祥劇院舊址。1961年演員們自己動手在此修建了大棚,常年在這裡演出,觀眾計時收費。演員按節目的多少、節目的質量評分,採取死分活評的經濟分配方式。1962年改為固定工資。“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雜技團使用了北京雜技團的名稱,所以於1970年改名為“北京宣武雜技團”。1972年4月,由集體所有制單位轉為全民所有制的演出團體。1973年,團址由天橋市場遷至前門大柵欄內的開業於清乾隆年間的原“慶樂大戲院”。1978年恢復了“北京雜技團”的名稱。1993年遷至鮮魚口內原“大眾劇場”作為排練場,2006年由於大眾劇場市政拆遷,團址遷至位於法源寺前街11號的宣武區工人文化宮院內。
初創時期共有演員20多人,其中有朱國良、朱國全、朱國勛、張文治、於正明、黃建勛、趙志高、洪志臣、張葵芳、孟廣義、路振林、王少卿、呂連成、黃欣雲、張燕蓉、黃淑英、朱麗英、李德福、李少敏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藝術遭受摧殘,停止了雜技演出,部分演員被下放到農村。1968年徐康林、陳德山、趙澄、石啟元、路振林、周振中、沈福等全家搬到北京郊區農村。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以江青為首的反黨集團以後,落實了政策他們才返回北京雜技團,安排了工作,分配了住房,有的辦理了退休。
在七十年代初,一批從部隊雜技團(北京軍區、海政、鐵道兵等)複員的演員充實了該團,其中有王桂琴、馬玲、白桂福、李德義、張興等;還從山西太原及第一機床廠、北京毛紡廠、718廠調來一些演員,其中有訾吉文、趙元增、佘洪全、王慶生、韓淑蘭等。
1976年從北京藝校畢業的23名雜技學員充實到團里,形成了具有40多名演員的演出隊伍。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雜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雜技事業突飛猛進,雜技新作大量湧現,雜技新人迅速成長,在國際賽場摘金奪銀,演出市場爭奇鬥豔。這30多年中,北京雜技團艱苦奮鬥、苦練內功、在藝術上不斷創新、在節目研發中卓有成效,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近百名演員學員、150名員工的一流演出團體。

藝術成就

初創時代表性的傳統節目有:朱國全的《拉硬功》;朱國良、王少卿的《五花飛石》;於正明、呂連成、武文達、石啟元的《爬桿》;路振林、陳坤的《國術》;孟廣義、武文達的《飛叉》;趙志高、趙志遠、于斌、於珊的《車技》;黃建勛的《彈弓》;洪志臣的《古彩戲法》《魔術》;於正明、呂連成、石啟元的《皮條》;黃淑英、朱麗英的《柔術叼花》;張燕蓉、黃淑英、張葵芳、朱麗英、於珊的《抖空竹》《花盤》;李少敏、趙秀英的《頂碗》、路振林、黃欣雲的《切磚》;牛玉亮、趙秀英的《飛箭》;程莉莉的《鋼絲》;崔寶賢的《頂技》等,節目具有濃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北京雜技團代表性的節目有:呂連成、于斌、佘洪全、徐連生、牛玉明、侯永增、周增華、於健表演的《雙爬桿》;馬玲、王桂琴、朱麗英、於珊等表演的《空竹》;王利民表演的《古彩戲法》;訾吉文表演的《大魔術》;張燕蓉表演的《小魔術》;劉亞東表演的《小罩子》;黃欣雲表演的《滑稽串場》;於雯、侯永增表演的《木磚頂》;牛玉亮、牛玉明兄弟表演的《口技》;吳秀花、韓淑蘭表演的《雙蹬技》;孫學敏表演的《椅子頂》;于斌表演的《高台定車》;李德義表演的《繩鞭技巧》;韓淑蘭、孫學敏表演的《扛梯》;趙燕燕表演的《高車踢碗》;張興、趙燕平、趙燕洋、趙燕燕等表演的《集體車技》等。
牛玉亮的口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熱情奔放的表演,惟妙惟肖的聲音,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他繼承發展了孫氏口技的精華,創造出獨具京味兒的口技節目。他和他的弟弟牛玉明的表演,每次都要返場多次,是七八十年代北京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
趙燕燕的《高車踢碗》以高超的技藝,活潑熱情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1972年她作為年齡最小的演員,隨中國雜技團出訪亞非七國。當年,趙燕燕成為中國雜技炙手可熱的代表性人物,知名度非常高,如果說,世界通過中國雜技了解了中國,那麼認識了趙燕燕也就認識了中國雜技。
在1976年由文化部組織的全國雜技調演中,北京由北京雜技團(中國雜技團)和宣武雜技團(北京雜技團)組成“北京市代表隊”全隊80人(演員52人,樂隊14人,舞台工作7人,領導及研究人員7人),演出13個雜技節目。北京雜技團的《雙爬桿》、《空竹》、《高車踢碗》、《三人車技》、《水流星》5個節目、16名演員、4名演奏員參加了代表隊。《雙爬桿》、《抖空竹》、《車技》的出色表演受到組委會的表揚。
到了八十年代,魏紅表演的《滾杯造型》獲1980年北京市新創劇(節目)評選“一等獎”;于斌等表演的《集體車技》在1984年在蘭州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雜技比賽上獲“銀獎”(本屆比賽設一個金獎、九個銀獎,北京雜技團獲得銀獎第一);以趙氏三兄妹為主要演員,與前進雜技團聯合演出的《集體車技》在1986年法國巴黎明日雜技比賽中,獲得“金獎”(共和國總統獎);秦曉榮的《鞦韆頂技》獲1987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雜技比賽“日本雜技研究會特別獎”;孫惠林、馬希武、邢浩宇表演的《水流星》獲得“優秀表演獎”;1989年王利民表演的“古彩戲法”獲第13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藝術獎章”;李進、陳亞南、楊軍、張英華、史磊、凌勵灝等表演的《雙爬桿》在1989年第二屆吳橋國際雜技節上獲“優秀表演獎”;于斌的《古彩戲法》獲得1991年在武漢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雜技比賽“銅獅獎”;李影、於立新等表演的《轉碟》在1991年第三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獲得“銅獅獎”。
趙家三兄妹表演的“三人車技”,反映了新中國青年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他們大膽汲取了馬術的表演技巧,創作了“前車翻後車”、“雙車三人滾背造型”、“單車三人燕式飛”等精彩技巧,彷彿他們騎的不是自行車而是賓士的駿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此外,李克剛、李燕華表演的《小跳板》;曹紅表演的《高台定車》;周躍進、鄭春剛、王柏樹、趙紅表演的《桌圈》;王珏、李金森表演的《對手技巧》;劉桂霞、袁金華表演的《圓台溜冰》也都是上乘之作。
這一時期北京雜技團的團長是劉方(1967年—1989年任職),他是北京雜技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副主席。在這期間北京雜技團培養了三批雜技學員,排練了一批新節目,獲得第一屆全國雜技比賽銀獎和法國巴黎明日共和國總統獎,還受文化部派遣出訪了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這是北京雜技團首次接受出國任務。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雜技得到快速發展,無論從技術技巧的創新,還是藝術的編排創作,所取得的成績都令世人矚目。在這十年,北京雜技團取得飛速的發展進步,其特點是:大力培養雜技新生力量,並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聘請了多位著名的雜技專家來團指導藝術創作,聘請了各兄弟團有經驗的教練來團任教。這種方法使該團改變了以往“自產自銷”的藝術生產模式,從而打開了眼界,廣泛地向全國雜技界汲取營養,在雜技教學和藝術創作方面,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並創造了驕人的成績。
這個時期北京雜技團聘請原中國雜協副主席尹玉紅為顧問、聘請原文化部雜技處處長許淑娥為藝術顧問,他們的指導和幫助對於北京雜技團的發展進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這個團躋身於國內一流水平的雜技團創建了堅實的基礎。
曾經為該團教學的外聘教練有(任教時間較長的):方晨曦(內蒙古自治區雜技團)、劉友傑(長春市雜技團)、尹玉雲(武漢市雜技團)、尹左洲(齊齊哈爾市雜技團)、喬貴州(中國雜技團)、商吾岐、李國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雜技團)、楊鳳剛(河北省雜技團)、周月香(銀川市雜技團)、李燕燕(安慶市雜技團)、劉玉雅(內蒙古自治區雜技團)、范莉(天津市雜技團)等,他們用豐富的雜技教學經驗培育了北京雜技團的孩子們,北京雜技團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功績的。
羅偉是一名芭蕾舞編導,他於1994年被北京雜技團聘為藝術指導,在該團工作生活了近三年時間,對於雜技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他認為中國的雜技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對雜技的藝術規律進行摸索和總結,尋找雜技的創作之路。他不是簡單地將舞蹈編導的原則運用到雜技創作里,而是獨闢蹊徑,用雜技的“語言”向人們講述其中的故事,他的代表作《玩空竹的小妞妞》為中國雜技的藝術創作開闢了新思路。
王桂琴是天橋老藝人王雨田的小女兒,王家的空竹是“北派”空竹的代表,以小巧玲瓏、清新活潑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七十年代,王桂琴從部隊雜技團轉業到北京雜技團,后擔任空竹教練培養出眾多弟子,她總結出一系列空竹教學的經驗,實現了“文活武練”的革新,她為北京雜技團編排訓練的《玩空竹的小妞妞》開創了空竹節目的新天地。
由王桂琴教練、羅偉編導、王玉、劉曉靜、解夢、柳青表演的《玩空竹的小妞妞》,1994年在第二屆武漢國際雜技節上獲得“黃鶴銀獎”、中國雜協的“創新獎”、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最佳藝術表演獎”,隨後,1995年在第九屆法國巴黎“未來”雜技馬戲藝術節獲得“金獎”。
《玩空竹的小妞妞》順應了時代的召喚,對雜技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創作,在創作中包含了眾多顛覆傳統的因素,真正實現了音樂、舞蹈與雜技的有機結合,給觀眾視聽一體的全新感覺,在雜技界掀起了一場轟動,引發雜技界對“空竹”這一傳統節目,乃至整個雜技以新的思考。北京雜技團空竹節目中,“金字塔”(疊羅漢)這個標誌性造型和小妞妞的可愛形象,長期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全國各團爭相模仿,引領了中國空竹節目的一代先河。
《玩空竹的小妞妞》不僅征服了國內的觀眾,也令世界對中國雜技刮目相看。從1996年起,北京雜技團空竹演員參加了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Quidam(陌生人)晚會演出。以“小妞妞”編排為藍本,“小妞妞”變成了“小精靈”,在北美、南美、亞洲、歐洲各國進行巡迴演出,至今已經有14年。太陽馬戲團1998年推出了Lanouba(鬼屋)晚會,再次加入《玩空竹的小妞妞》,這時“小妞妞”又變成“小青蛙”,在美國的旅遊城市奧蘭多長期演出。迄今為止,看過《玩空竹的小妞妞》的各國觀眾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從而大面積地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空竹,介紹了中國的雜技藝術。
一個金牌節目能夠十幾年常演不衰,始終保持活力,這是與市場對接的結果,這在雜技界是不多見的;一個節目同時參加太陽團兩台晚會的演出,在國外馬戲界也十分少見。《玩空竹的小妞妞》在國外的演出場次累計超過1萬場,總收入超過1千萬元人民幣,所演出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日本、韓國、阿聯酋、英國、西班牙、德國、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瑞士、丹麥、阿根廷、希臘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個節目從誕生起,截止到2010年,在這16年裡陸續培養11組、40多名空竹演員,部分演員退出舞台後,其中有三名已經拿到大學本科學歷,另有多名成為空竹教練。《玩空竹的小妞妞》從獲得的榮譽到所創造的效益都打破了紀錄,創造了我國雜技界多項“之最”,在中國雜技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95年在第四屆全國雜技比賽中,由羅偉編導、周增華、鄒志強、王慶生等教練,張琬、周浩、張征等表演的《晨練—雙爬桿》獲得“金獅獎”;2002年在第四屆全國少兒雜技比賽中,由黃蕾、趙玉貴編導、周增華、張琬等教練、邢曉靜、張樂等表演的《和平鴿—雙爬桿》獲得“金獅獎”;2007年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雜技藝術節上,由羅偉編導、張琬、周增華等教練、邢曉靜、張立軍、付饒、郭傳琪等表演的《超越—雙爬桿》獲得“金獎首獎——最高獎”。
2007年6月1日至6月5日,第三屆莫斯科國際馬戲節在莫斯科勝利廣場舉辦,俄羅斯、義大利、中國、美國、英國、瑞典、愛爾蘭、烏克蘭、亞美尼亞、白俄羅斯、蒙古等11個國家的25個節目參加了馬戲節的比賽。來自俄羅斯、中國、美國、義大利、匈牙利、法國、奧地利等國的那名國際馬戲節資深專家擔任了馬戲節的評委。俄羅斯國家馬戲公司總裁扎巴什尼擔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林建被莫斯科國際馬戲節組委會邀請出任國際評委。
經過激烈的角逐,中國北京雜技團的參賽節目《超越—雙爬桿》獲得總分地名,奪得國際馬戲節的頭名大獎。《超越—雙爬桿》節目是北京雜技團經過多年磨練,參賽前又從創意、編排、音樂、服裝、表演等方面進行了精細的加工,在兩場打分比賽中,演員們精神振奮,發揮出色,所有高難動作均一次完成,沒有一點失誤。他們的出色表現獲得全場觀眾的熱烈喝彩,表演結束后,全體評委和全場觀眾起立長時間鼓掌,祝賀演出成功。這種場景是在馬戲節比賽全過程中最為搶眼的場景。《超越—雙爬桿》榮獲大獎確是眾望所歸。
俄羅斯是世界馬戲大國,馬戲和雜技的高水平是世界公認的。《超越—雙爬桿》是中國雜技節目三次參加莫斯科國際馬戲節第一次獲得首獎。
《雙爬桿》節目是北京雜技團的保留節目,多年來,幾代“爬桿”演員在藝術實踐中,繼承發揚了傳統節目“爬桿”的精髓,這個節目一直作為該團的“拳頭”產品不斷創新。《超越—雙爬桿》在傳統技巧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以雜技演員高難的技術技巧,加以適度的藝術編排,賦予時代感的思想內涵,營造跌宕起伏的藝術場景,既驚險震撼又不失美感,表現出中國青年敢於超越過去、超越現在、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北京雜技團的“爬桿”節目從技巧到編排都處於雜技界的領先地位。《超越—雙爬桿》2007年還獲得北京市市委、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獎”;文化部頒發的“2007年度榮毅仁基金會一等獎”;2008年北京市總工會頒發的“勞動獎狀”;《超越—雙爬桿》還參加了2008年央視春晚的演出,獲得“春晚觀眾最喜愛的節目二等獎”。
另外,北京雜技團全志、施靖、王璐、顧瑩、劉佳音表演的《杯水嬌柔—五人滾杯》獲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還獲得文化部頒發的“2006年度榮毅仁基金會二等獎”;那明星、袁博、張揚、韓志嘉等表演的《千年中幡·中國功》獲第五屆全國雜技比賽“銀獅獎”;《星空飛碟—轉碟》獲第五屆吳橋國際雜技節“銅獅獎”;張蕾表演的《小晃板》和於博洋表演的《哪吒夢—小晃管》分別獲得第二屆武漢國際雜技節“銅獎”和第四屆全國少兒雜技比賽“銅獅獎”。
北京雜技團1993年至2008年期間趙玉貴任職團長(北京雜技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副主席),在他任職的十五年中,對北京雜技團雜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並不是雜技演員出身,但是他極其熱愛雜技,刻苦鑽研雜技教學規律,虛心向國內雜技專家和全國兄弟團請教,在國際國內各個賽場取得“五金二銀三銅”的好成績,將北京雜技團的藝術水平和節目品牌效應提升到歷史的新高度。

舞台劇

北京雜技團在1992年和1996年上演過過兩台主題雜技晚會。
1992年北京雜技團編排雜技晚會《神話雜技》。編導者獨闢蹊徑,將膾炙人口的中國神話故事以雜技的形式予以表現,是融傳統戲曲、民族舞蹈、音樂、美術、燈光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吸引了許多海內外遊客,並紛紛讚不絕口,給中國雜技界吹來一陣清新的風,讓人們領略到他們是如何用雜技講述這個著名的神話故事的。
中國神話雜技以“春到花果山”、“月宮秋色”、“八仙賀壽”三幕場景,將全台節目有機地統一起來,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春到花果山”一幕中,以“飛叉”、“雙爬桿”、“手技”等技巧,展示了水簾洞前群猴嬉戲操練的場面;“月宮秋色”以浪漫的抒情色彩,烘托出嫦娥舒廣袖,吳剛飲玉露,眾仙女持彩碟翩翩起舞的瓊樓仙境。巧妙地運用了“滾燈造型”、“耍壇”、“集體花盤”、“鑽地圈”等雜技巧,美不勝收。“八仙賀壽”熱鬧火爆,“單車踢碗”、“釣魚”、“鑽桶”,眾仙各顯其能。最引人入勝的還要數古彩戲法,王利民、于斌兩個戲法演員打破舊傳統,同台合作分別扮作張果老、曹國舅,變了個“二合如意,滿堂生輝”。北京雜技團為雜技藝術的創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突破了傳統耍、變、練固有模式的束縛,闖出了一條新路。此晚會在1994年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45周年文藝創新劇節目評選中獲“創新獎”。
北京雜技團時任團長洪連成(1989年—1993年期間任職)緊緊抓住時機,創編了這台晚會。劇本的撰寫者是著名的演藝評論家、演出策劃人田潤民先生;導演是吳玉琴(總政文工團)、王威良(中國京劇院)。他們與北京雜技團共同打造了這個晚會,在雜技界引起相當的轟動,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應。
1996年北京雜技團又創作演出了大型藝術雜技晚會《娃娃風》。這場晚會是由趙玉貴策劃、羅偉編導、張嘯塵作曲,由近四十名年齡在8歲至18歲的活潑可愛的青少年表演,以《玩空竹的小妞妞》、《晨練—雙爬桿》、《千年中幡·中國功》、《星空飛碟—轉碟》等在國際國內獲獎節目為主體的新型綜合藝術雜技,晚會充分調動了音樂、服裝、燈光、舞美等各種表現手法,營造生動的藝術氛圍,努力追求高准技巧與藝術化的完美結合,挖掘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探索與定位,賦予傳統節目以鮮明的時代特色。
晚會中其它節目也都精彩好看,如:《碗中碗—三人頂碗》、《地道隨想—鑽圈》、《小燕子—雙人小吊子》、《頭頂上的希望—頭頂桿》、《皮條林的鐘聲—集體皮條》、《杯水嬌柔—單人滾杯》等。正像舒乙先生寫道的:“都是上等的拿手好戲,刺激而不失高雅,高難而不失優美,其水平不僅遠遠超出了五十年前的老天橋,而且已躋身國內和世界雜技藝術的領先水平,的確是推陳出新,的確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主席夏菊花,高度評價了北京雜技團敢挑大樑、勇於實踐的開拓精神。她說:“看到我們的雜技後繼有人,我感到非常欣慰。這台晚會充分體現出孩子們的童心、童真、童趣,很有新意。雜技藝術要在文化藝術領域裡站穩腳跟,就要不斷推出新人、新作品,以鮮明的社會責任感搞好雜技創作。”原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藍天更是興奮異常,他說:“近年來雜技界刮這風、那風,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台《娃娃風》的。”
晚會在北京木偶劇場、海淀劇院、北京市工人俱樂部演出十幾場,北京電視台進行了全部錄製。

雜技學員培養

北京雜技團成立后,1960年8月就開始組建該團第一屆學員班。性質屬於“團帶班”,校址在宣武區前孫公園2號(馬增晃家開辦的“德華燈光布景社”院內),后搬至天橋的“小桃園戲院”,雜技學員有16名(此為“聯合學習班”,內有評戲、梆子、曲藝、雜技),他們於1965年畢業,成為該團的有生力量,如:王利民、周增華、吳秀花、於立新等都是團里的主要演員,很多人在舞台上表演了30多年,從舞台上退下又擔任教練。1972年該團又招收了第二批學員,共23名,與中國雜技團合辦,屬於北京市藝校的學員,1976年畢業,其中有李克剛、李燕華、曹紅、李影、周躍進、張秋玲、賈桂雲、馬崇霞、鄭春剛等。1982年在天橋大街21號(北京雜技團原址)又辦了第三屆學員班,20名學員,1988年畢業,其中有魏紅、秦亞麗、於維江、孫惠林、馬希武、王珏、李金森、劉桂霞、袁金華、王濤等。之後又開辦第四屆學員班,招收10名學員,地址在大眾劇場,其中有李進、楊軍、史磊、張英華、凌勵灝、蔡勁玉、郝可佳等。1990年2月至1995年開辦第五屆學員班,地址在天橋大街21號,后遷至大眾劇場,學員26名,他們是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的畢業生,其中有張琬、柏瑩、全志、王玉、劉曉靜、柳青、解夢、羅楊、李穎、顧瑩、王妍、王晶瑩、周浩、那明星、張揚等。此後,北京雜技團就沒有分屆招收學員,而是陸續招收插班學員,他們是北京市雜技學校(現北京市國際藝術學校)的畢業生。
雜技學員的培養是一個團體生生不息的根源,多年來北京雜技團注重學員的培養,通過對他們進行專業課教育、文化課教育、思想品德課教育,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做一個雜技演員所需素質的造就。另外,除了本團的培訓以外,近年來又從各地藝術學校選拔優秀的雜技專業畢業生充實本團演員隊伍。

雜技道具

人們在生活勞動中,用身邊的工具和用品為道具,進行各種高難技巧的演練,這成為雜技的起源,因此雜技的道具一直是雜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六七十年代,雜技的道具比較粗糙笨重,不太講究美化,當時的一句流行語是:“鐵必銀”(刷銀漆)、“木必綠”(刷綠漆),後來將鐵質的道具進行電鍍加工,木製的道具用彩漆和熒光不粘膠美化。“定車”、“鋼絲”、“蹬技”架子改為可拆卸的,並電鍍美化;統一了“車技”車輪的尺寸。
製作雜技車的路振海對於雜技節目《車技》的貢獻巨大,非常有必要寫一筆。路師傅從小就學習修自行車,他的師父宿振明是北京著名的“萬里雲程踏車老會”的成員。“萬里雲程踏車老會”是中國雜技“車技”的奠基者,該會第一代會頭是張景榮,民國初年,從英國買了五輛自行車,成立了自行車會,表演者在自行車上擺出各種造型。隋少甫是張景榮的徒弟,他是第二代會頭。
路振海從六十年代就開始製作雜技車,當時家住牛街的雜技藝人王文禮在貴陽雜技團演出“車技”,使用的雜技車就是路振海製作的。北京雜技團趙家兄妹使用的雜技車也是他製作的。路師傅憑多年經驗以手工和眼力製作的各種雜技車:大攢車、死輪車、活輪車、高車等,由於他製作的雜技車好使用,國內外的雜技團紛紛登門求做。九十年代路振海調進北京雜技團,團里又配備了幾名技術工人隨他一起做車,生產規模和加工速度都進了一步。
幾十年裡,絕大多數雜技團的車技使用的都是“路式”雜技車,其中包括:中國雜技團、山東省雜技團、瀋陽軍區雜技團、內蒙古自治區雜技團、安徽省雜技團、天津市雜技團等幾十個雜技團,還有台灣省的雜技學校;國外的雜技團有:加拿大太陽馬戲團、朝鮮平壤雜技團等。
魔術的道具有其特殊性,製作的師傅要為演員保守秘密。木工師傅樊永祥製作了大量的魔術道具,當然屬於核心機密的部分是由演員自己安裝的。
到了九十年代舞美製作工藝逐漸由手工轉向機械化,購置了諸如車床、鑽床、木工刨床等工具,聘請來技術工人,並且有專職工程設計人員,使雜技道具的生產提高了效率。

雜技樂隊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雜技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品種,樂隊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建團初期,北京雜技團的樂隊是個中西混合樂隊,成員包括陳德山(薩克斯)、唐健(架子鼓)、趙澄(單簧管)、徐康林(小號)等。六十年代樂隊搞“民族化”,他們又改為演奏民樂。
七十年代初,重新組建了樂隊,成員主要是從學校招收來的學員組成,后又陸續從部隊和地方的藝術團體調入部分演奏員,開始是按照混合樂隊組建,后改為民族樂隊:李偉、張寅魁、張寅寶、宋思敏(二胡);張之安、劉玉英、田恩久(揚琴);廉啟明、牛運河、侯兆平(竹笛);李娥、李建國、趙鳳閣(琵琶、中阮、柳琴);林京華、王俊義(笙);趙明山(嗩吶);王雲玲(大提琴);馬增祿(倍大提琴);馬洪增、劉增令(鼓);周彪、宋思毅(指揮、作曲)。
這個時期的樂隊開始自己創作音樂,為特定的雜技節目伴奏,樂隊的指揮周彪寫了許多雜技音樂,其中《水流星》的音樂,是以京劇曲牌《夜深沉》改編的,並使用了京胡,這在當時算是一個創新,受到同行的讚許,並紛紛效仿。
1990年創作的主題晚會《神話雜技》採用樂隊現場伴奏,樂隊從外團借調了琵琶、倍大提琴、古箏、京劇武場等人員,豐富了樂隊的音色,擴大了樂隊建制;音樂作曲採取自創和外請方式,並聘請了有經驗的樂隊指揮。晚會的樂隊達到相當的水平,得到同行的稱讚,這也是本團樂隊的鼎盛時期。
1996年的主題晚會《娃娃風》的曲作者張嘯塵,使用電腦製作音樂,創作了如:《玩空竹的小妞妞》、《晨練爬桿》、《皮條林的鐘聲》等音樂,人們熟悉的民歌音調,各種樂器和人聲的共鳴,MIDI新鮮的音色、恢弘的音響為雜技增添了美感,給雜技界帶來新鮮的氣息,使雜技的藝術性大為改觀。
音樂雜技的樂隊在雜技表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候在一個晚會只演出一個雜技節目,也要帶著一個樂隊,比如:1977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同志在政協禮堂招待外賓,北京雜技團的《高車踢碗》演出,節目是一個演員表演,卻跟著十幾個人的樂隊,樂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一些重要的演出任務,如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為國賓演出,中國雜技團和北京雜技團兩個團的樂隊,分坐在樂池裡面,各自伴奏本團節目;在1987年第二屆全國雜技比賽華北區預選賽在石家莊舉行,同樣,兩個團的樂隊分坐在樂池裡,演奏本團節目。
直到八十年代後期,錄音機逐漸替代了樂隊現場伴奏,MIDI的興起使得雜技的音樂水準大為改進和提升,後來各團又紛紛找名作曲和大樂隊在錄音棚錄製,美妙的音響效果使人們覺得樂隊的現場伴奏的效果望塵莫及。許多團的出國演出因人數限制都取消了樂隊,在國內演出使用錄音又可以減少演出成本,於是各團逐漸取消了樂隊建制。
至此,中國雜技的樂隊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就像芭蕾舞劇需要樂隊伴奏、國際的馬戲演出有樂隊一樣,真人的現場演奏帶給觀眾的審美期待,與之錄音機發出的沒有懸念的音響相比,觀眾的感受是絕對不相同的。中國的雜技藝術需要樂隊的現場伴奏,這是中國雜技藝術化的重要環節,更是當代演出市場的召喚。

演出市場

北京雜技團從誕生之日就與演出市場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50年代末,他們在天橋建立了演出大棚,又將露天場地改建加蓋屋頂,每天連續演出,觀眾計時收費,十分鐘三分錢。整整十個年頭,演員堅持邊演出邊練功,走過了一段非常艱苦的創業階段,那時候,全團上下心存著一個共同的理想:集體攢夠十萬元,轉為全民所有制。
到了70年代,北京雜技團在北京的幾個體育館和許多大劇場演出,當時整年的演出安排是:夏天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勞動劇場”,那是一個半露天的劇場;冬天在北京體育館或工人體育館。除此之外,還在五道口工人俱樂部、鐵匠營工人俱樂部、酒仙橋工人俱樂部、物資部禮堂、紅塔禮堂等北京市的大小劇場內演出,在這些場所里,常常一演就是三四個月,觀眾都是北京的市民,上座率非常高,買票的隊伍經常可以長達幾百米。
198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北京雜技團將大柵欄的“慶樂大戲院”改建為“北京雜技團排演場”,接待海內外的旅遊觀眾,這是北京市內開發最早的旅遊雜技演出場所之一,一時間出現連續客滿、一票難求的盛況,為活躍首都演出市場,促進旅遊產業做出了貢獻。
90年代初,因為前門大街兩側停車限制,旅遊車隊無法停放,“北京雜技團排演場”就失去了區位優勢,漸漸淡出北京的演出市場。這時北京雜技團又與朝陽劇場聯手開闢的新的旅遊演出場地,並在朝陽劇場演出了本團創編的《神話雜技》。朝陽劇場以前是以電影和話劇為主,由於北京雜技團的進入首演,后一直保持著演出雜技的特色,現在是知名的雜技劇場。
“萬勝劇場”坐落在北京的天橋,原名"萬盛軒",始建於1931年,初期以演評劇為主,1950年,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曾轟動一時。1964年翻建,更名萬勝劇場,1965年老舍先生親筆題寫"萬勝劇場",郭沫若先生也曾揮筆題詞。1980年擴建,增設二樓觀眾席。1998年在宣武區政府的支持下,將“萬勝劇場”改建為適合雜技表演的劇場(后改名為“天橋雜技劇場”),由北京雜技團管理。北京雜技團每天晚上在這裡演出雜技專場,後來根據旅遊客人的需求又加演了下午場(這也是北京雜技團的首創),到了2009年根據旅遊團隊的要求甚至加演了第三場,充分挖掘了劇場的接待能力。2009年8月劇場又進行了改造,安裝了新座椅、更新了電路、加強了消防設施、美化了環境。
北京雜技團歷史上規模比較大的國內巡演是在1982年的夏天,一行50多人,包括演員隊、樂隊、舞美隊,在四川的成都、樂山、內江、宜賓、重慶和湖北沙市,演出兩個月;另外,早些時候的1978年和1979年還分別去了承德地區和秦皇島、錦州演出。

出訪演出任務

各個雜技團除了在國內演出以外,還經常出國演出,在八十年代之前,出國演出的任務主要是為完成我國政府的對外文化交流互訪,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後,雜技團的出國演出逐漸變成團體謀生的手段了。
北京雜技團第一次承擔出國演出任務是在1980年3月,受文化部派遣,出訪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本團有42名人員,包括管理幹部、演員、樂隊、舞美,出訪為期37天。當年,政府非常重視雜技團的出訪任務,提前半年就組成演出團進行集訓,出訪前一個月又集中在中演排演場,進行節目審查和出國前的教育。
此後,比較有規模的出訪任務是:1981年受文化部派遣出訪土耳其、突尼西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普勒斯等國;1987年出訪英國;1992年出訪蒙古、日本;1993年1月受北京市政府派遣出訪泰國參加紀念北京——曼谷結為友好城市活動;1993年出訪日本;1996年出訪印度尼西亞;1997年出訪以色列;2000年出訪韓國;2006年1月,出訪馬來西亞;2006年隨中國中央電視台出訪埃及參加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歡迎溫家寶總理訪問埃及的演出活動;2006年隨溫家寶總理訪問坦尚尼亞、烏干達的演出任務;2007年1月,出訪日本沖繩,參加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演出活動。
在境外較為長期的商演有:1996年至今(14年),“空竹”小組在太陽馬戲團世界巡演團;1998年至今(12年),“空竹”小組在太陽馬戲團美國奧蘭多迪斯尼;2001年至今(9年),“爬桿”小組在太陽馬戲團拉斯維加斯;1998年至1999年(8個月),雜技小組在香港海洋公園;1999年至2002年(4年),雜技小組在西班牙;2004年至2008年(5年),雜技小組在美國布希公園;2002年至2007年(5年),“空竹”小組,在德國科隆幻想樂園;2008年(10個月),“爬桿”小組在美國環球馬戲團。

國家級演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根據文化部安排,北京雜技團經常和中國雜技團共同擔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為國賓演出的任務。1975年6月,菲律賓總統馬克斯和夫人一家訪華,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副總理的會見。1975年6月9日起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他們一家人訪華期間,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觀看了由北京雜技團和中國雜技團聯合演出的雜技專場。
在1995年元旦全國政協茶話會,北京雜技團的王玉、劉曉靜解夢、柳青四個小姑娘表演的《玩空竹的小妞妞》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江澤民、喬石、李鵬等領導人很高興地接見了小演員。
2005年元旦,在全國政協茶話會上,白純璞、劉佳音表演的《雙人軟功》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演出結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演員時,胡錦濤主席握著小演員白純璞的手親切地說:“新年好!”並問:“你多大了?”“練了幾年了?”胡錦濤主席聽了回答后風趣地說:“我還以為你是女孩呢!”又關切地問:“(練雜技)累不累?”白純璞高興地回答說:“不累!”胡主席的關懷使全團上下受到巨大的鼓舞。
2007年6月26日,在胡錦濤主席歡迎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和王后的宴會上,由劉佳音、楊夢表演的《雙人滾杯》為中外賓客演出,演出后胡主席陪同卡洛斯國王和王後接見了演員,卡洛斯國王走到小演員楊夢面前,俯下身親吻了她。
2004年12月,由施靖表演的《杯水嬌柔》在北京菖蒲河戲樓為溫總理招待德國總理施羅德演出。
2006年6月,國家總理溫家寶訪問非洲,《雙人軟功》節目隨溫總理訪問了訪問了烏干達、坦尚尼亞,並同機回國,在飛機上溫總理親切地和演員拉家常。
2006年7月26日《雙人軟功》赴瑞士聯合國歐洲總部,在“萬國宮”參加外交部主辦的“歡樂今宵”文藝晚會,招待各國使節,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沙祖康演出后高興地對演員說:這回你們在聯合國“火”了一把。
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奧運會開幕式,北京雜技團的22名空竹演員參加了在國家體育場舉行的《歡天喜地慶奧運》,開幕式前大型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在名為《京華情韻》節目里展演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空竹、中幡、太平鼓等民間藝術,體現了“中華兒女迎奧運、和諧世界添光彩”的主旨,表達了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園共同慶祝北京奧運會圓滿開幕的喜悅心情。

參加春晚

2021年2月11日,參加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參與表演少兒歌舞《聽我說》。

機構和領導

團長辦公室、黨支部書記辦公室下設:行政辦公室、人事、財務辦公室、演員隊、舞美隊、道具製作室、服裝製作室、資料室、劇場經理辦公室、票務室、場務服務組、後勤等。
團的歷屆主要領導:尚增辰(輔導員1957~1966)、張文治(團長1957~1966)、喬戈星(團長1966)、吳寶啟(黨支部書記1970~1978)劉方(團長、黨支部書記1967~1989)、張江(黨支部書記1978~1986)、洪連成(黨支部書記、團長1988~1993)、趙玉貴(黨支部書記、團長1993~2008)、馮建華(團長2008~2009)、苗造堂(黨支部書記2008~2010)。
北京雜技團的現任團長是董幼民(2009年上任),黨支部書記是李麗英(2010年上任)。
董幼民,是新上任的北京雜技團團長,他上任后緊緊抓住對演職員深入開展思想教育,加強行政管理措施,整頓演員隊伍,狠抓業務訓練。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了廣泛的調研,他認識到:文化團體常年受體制的束縛、機制的影響,使人們早已習慣了目前的生存方式,要想改變北京雜技團的面貌,就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改制之路,北京雜技團一定要依託自身的優勢,從節目演出形式上入手進行改革。首先確定的目標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節目;其次是組建自己的演藝公司,並對現在的院團進行有效的整合,最終達到文化部的要求實現院團體制改革。
董幼民團長認為,要想順利達到終極目標,北京雜技團全體人員就要在摸索中前行,就要有一台叫得響、屬於自己品牌的節目作為支撐。一個雜技團要想生存立足,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品牌節目,北雜的優秀節目眾多,這是一個優勢,同時也是對節目進行有效整合的羈絆。如何通過一台節目儘可能地將自身優勢進行最大化的展示,這是擺在面前的關鍵課題。董團長抓住機會,請來曾經為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策劃舞台劇《龍獅》的編導,享譽雜技界的知名編導蓋伊·卡隆;而蓋伊·卡隆先生對於北也是情有獨鍾非常欣賞。雙方一拍即合,蓋伊·卡隆先生將親自操刀,為北雜策劃一場極具特色的雜技舞台劇。該劇將以雜技藝術為主,穿插其它文化元素,預計下半年將和觀眾見面。以此劇的上演為契機,讓更多的人了解雜技、了解北雜、了解天橋,為北雜下一步進入實質的轉制奠定基礎,北雜全體人員將立足現有的條件,腳踏實地的將這台節目排演好,用實際行動來迎接院團的新生。

結束語

北京雜技團是宣武區文化產業領域的優秀單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具有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天橋”鄉土氣息的雜技團體。
半個多世紀以來,北雜人勤奮努力、克服困難、不畏艱苦、辛勤耕耘,培養隊伍、勇於創新、打造精品、面向市場,秉承中國傳統雜技之精髓,借鑒其他民族藝術之精華,創作的一大批優秀作品,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多次獲獎,已經位於國內國際領先水平,同時也走出了一條文化藝術創作和市場化經營雙贏的創新之路。
今後,北京雜技團一定會繼續保持昂揚的精神風貌,旺盛的創作動力,抓住機遇,勇攀藝術高峰,推出人才,打造精品,為中國華民族傳統文化再創輝煌,為首都文化產業發展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