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葯
補氣葯
補氣葯,又稱益氣葯,就是能治療氣虛病症的藥物。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功效,適用於肺氣虛及脾氣虛等病症。
補氣葯如應用不當,有時也會引起胸悶腹脹、食慾減退等症,必須注意。
● 英文名稱:Qi-tonify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本草從新•黨參》)
● 補益正氣,治療氣虛的藥物。
● 補氣葯多甘溫或甘平,能補益臟氣,主入脾、肺二經,尤善補脾氣和益肺氣,故主要適用於脾、肺氣虛之證。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則見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等。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肺氣虛則見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咳嗽無力,聲音低怯,易出虛汗等。
● 主要藥物有人蔘、黨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等。
● 人蔘藥性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
● 黨參藥性甘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
● ● 人蔘、黨參古時不分,凡古今成方之用人蔘者,每以黨參代之。
● ● 但黨參雖能補脾肺之氣,益血生津,然不如人蔘之能大補元氣,且藥力亦較人蔘為弱。
● ● 所以輕症和慢性疾病,可以黨參代人蔘用,如重症、急症仍用人蔘為宜。
● 西洋參藥性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
● 太子參藥性甘、微苦、平,歸脾、肺經,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
● ● 西洋參、太子參均為清補之品,均能補氣養陰生津,用治氣陰(津)兩傷之證。
● ● 西洋參性寒,故清熱(火)之力較太子參強;太子參藥性平和,其補氣益陰生津之效均較西洋參弱,故尤適用於體虛不受峻補之證。
● 補氣葯還有黃芪、白朮、山藥、甘草、大棗、蜂蜜、刺五加、白扁豆等藥物。
● 臨證應用補氣葯,若兼有陽虛、血虛、陰虛者,分別配以補陽葯、補血藥、補陰葯。
● 因氣能生血,亦能生津,故在治療血虛或陰津不足時,可適當配以補氣葯,以提高藥效。
● 氣能攝血,故補氣葯與止血藥同用,還可用治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 服用補氣葯,如產生氣滯,出現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症,可適當配伍理氣葯以健脾行氣。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