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石鄉

閃石鄉

閃石鄉地處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東北部,東連路口鎮,南與湖上鄉為鄰,西接坊樓鎮和高洲鄉,北與安福縣錢山鄉為界,屬山地丘陵地形,全鄉地勢北高南低,山脈呈南北走向,距縣城25公里。全鄉總面積57.21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69個村小組,3059戶,11635人(2017年) 。全鄉共有黨支部17個,黨員448名。有縣辦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完小3所,教師99人。有衛生院1所,執業醫師4名,執業助理醫師1名,衛技人員19人,各村均配有診所。境內還擁有蘿蔔沖、愁猿嶺兩座水庫,灌溉面積達7000畝。

歷史沿革


閃石鄉
閃石鄉
1958年,置閃石公社。
1968年,併入湖上公社。
1972年,析置閃石公社。
1984年,改鄉。
1997年,面積59.7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南頭、五里山、井屋、洞背、大源、暖水、閃石、江邊、渭下、西江1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井屋村、洞背村、大源村、暖水村、閃石村、江邊村、渭下村、西江村、五里山村、南頭村等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南頭村。
行政代碼
郵編337106
代碼360321200:~200江南村 ~201井屋村 ~202洞背村 ~203太源村 ~204暖水村 ~205閃石村 ~206渭下村 ~207西江村
渭下村位於閃石鄉西南面,東鄰江南村、南接湖上鄉、西連坊樓鎮、北與郭家橋集貿市場毗鄰,村內渭溪河如帶狀環繞。湖閃公路由南向北穿越全境地,距路坊公路不到1公里,離閃石鄉政府1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豐富。轄區總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40畝、山林面積3500多畝,魚塘水域面積40畝,石灰石、石英、煤等礦產資源儲藏豐富。渭下村現有350戶,總計1702人,9個自然村,中共黨員53名。現有學校一所,有線網路覆蓋全村,95%的農戶通了電話。

經濟發展


種植業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輔有種植西瓜、生薑、蔬菜、藥材等,其中洞背西瓜在全市乃至周邊地區都很有名氣,每年種植面積都在500畝以上,產量可達2000噸左右。養殖業以飼養生豬、母豬為主,兼有養羊、養雞等養殖模式,二元雜交母豬及三元雜交瘦肉型商品豬的養殖已形成規模化。鄉內主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石灰石資源、煤炭資源、石英粉資源、礦泉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有金豐飲食公司(生產飲料)、江邊機磚廠、鄉煤礦等骨幹企業。現鄉政府決定外來企業可以享受使用土地、使用資源的最優惠條件,其他優惠條件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政策執行。
全鄉共有耕地面積14137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12000畝,輔種西瓜、蔬菜等。其中洞背西瓜在全市乃至周邊地區都小有名氣,每年種植面積都在800畝左右,產量可達2000噸以上。養殖業以飼養生豬為主,兼有養牛、羊、蜜蜂等。洞背村的西瓜、西江村的南方紅豆杉、暖水村的花卉苗木、井屋的蜂蜜是閃石的特色農產業。工業方面主要有閃石煤礦、西雲山煤礦等骨幹企業。

財政收入

2003年到2008年來,閃石鄉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3年全鄉實現財政收入139萬元,2004年為185萬元,2005年為269萬元,2006年為330萬元,2007年為406萬元,每年的增長率過以2為開頭的兩位數。2003年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19萬元,2004年完成149萬元,2005年完成162萬元,2006年完成201萬元,2007年完成234萬元。
鄉內全年財政總收入由2011年的1489萬元提高至2013年的1980萬元,增長32.9%;一般預算收入由2011年的807萬元提高到2013年的1350萬元,增長6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2658元提高至2013年的3950元,增長48.6%;固定資產投資由2011年的1.4億元提高至2013年的1.46億元,增長4.3%。
鄉內全年財政總收入由2014年的2139萬元提高至2016年的2573萬元,增長20.3%;一般預算收入由2014年的1526萬元提高到2016年的1960萬元,增長2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800元提高至2016年的3146元,增長12.3%。

工業態勢

2003年到2008年來,閃石鄉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狠抓招商引資工作。2003年,全鄉共引進資金1321萬元,鑫豐飲料廠、雙風塑料廠、月里水電站、森達塗料廠、木材加工廠等企業落戶閃石。2004年至2006年,我鄉實際引進內資4550萬元,外資100萬美元,新上大工業項目1個,共引進江西菲菲食品,光明房地產,龍虎山水電站,湯加水電站,江南建材等,引進了江西神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西仕軒進出口公司、江西菲菲食品有限公司、光明房地產、龍虎山電站、湯加水電站、江南建材等10多個企業公司,現都已投產見效,新上大工業項目1個,為該鄉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2007年,全鄉已引進同創電子、攀鴻鞋廠等正式註冊項目12個,簽約項目5個,達成意向性協議項目4個,到位固定資產投資近4000萬元,引進外資110萬美元,為全鄉經濟發展增添了後勁。
2015年成功引進萍鄉蓮花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落戶縣工業園,主要從事網上銷售,銷售品種有家用電器、農特產品、建材、計算機網路技術開發等,投資500餘萬元。2016年由泰和客商投資的盈豐針織落戶工業園A區,由福建客商投資的鑫鑫傘業已經落戶工業園標準化產房A區2棟。
[集鎮建設全面推進]自從閃石集鎮建成以來,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對集鎮進行了改造。2006年,該鄉投入近50萬元改造了集鎮路面。2007年,閃石鄉繼續投入60萬元對郭家橋集鎮進行綠化、美化、亮化,重新硬化500米街道,裝上路燈,擴大集貿市場500多平方米,改善了集鎮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

項目建設

用足用活以工代賑、農業開發、老建扶貧等項目資金,完善農田水利交通設施建設。2003年,閃石鄉投入44萬元用於對東田水庫和羅卜沖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工程,投入120萬元在閃石、渭下、江南、暖水、太源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4年,籌措資金100萬元,維修水庫山塘4座,修建水陂8座,襯砌水圳4000餘米。大力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全鄉村組主要道路已基本硬化,投資近200萬元興修了6公里長的錢閃公路。在鄉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自籌資金近百萬元,完成了湖閃公路的水泥硬化工程、暖水至高洲倉下、洞背至路口范家公路的興修,從根本上改善了全鄉的交通狀況。籌集資金20萬元,完成了井屋、閃石、洞背等村人畜飲水工程。

農民收入

2003年到2008年來,閃石鄉農業農村工作形勢較好,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民負擔明顯減輕。2007年,全鄉人平年均收入1530元。2004年來,閃石鄉全面取消農業稅,積極落實種糧補貼政策,及時足額發放種糧補貼130多萬元。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發放補助資金約99萬元。抓好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幾年來,以建立優質農產品基地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切入點。一方面著力打造傳統優勢產業,鞏固發展了洞背西瓜和太源優質稻種植基地;另一方面重點抓好了特色種養殖業發展,培育了五里山山羊養殖基地、井屋村養蜂基地、西江暖水紅豆杉基地、羅卜沖水庫綜合養殖基地、江邊蛋鴨基地,建立了洞背板栗園、江邊桔梨園2個百畝果園。在這些基地的示範帶動下,我鄉農產品品種和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社會事業


轄一個中心小學,四個完小,一個中學。經過鄉黨委、政府的多方努力,鄉內環境得到了大力改善,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興建了農貿市場、江邊大道。鄉內交通比較發達,路坊(路口至坊樓)路在境內已全線硬化,閃石至湖上的水泥路也已開通,村級公路網路已健全。農村低壓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用電很穩定。開通了遍布全鄉的有線電視網,電訊和移動基站網路也已全面覆蓋。鄉醫院、郵政所、信用社等公共設施齊全。
2003年到2008年來,閃石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社會安全穩定是第一保障的原則,科學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狠抓煤礦安全生產,嚴厲打擊非法開採。2006年,開展了大規模重點打擊非法開採的整治活動,並經常對各煤礦進行巡查,全鄉境內的非法小煤窯徹底消失矛盾,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基層治安防範體系;充分發揮和諧110、農民群眾訴求中心、司法所的功能,落實包案領導和責任人,實行限期處理制度,妥善處理各類糾紛。2007年,共處理來信來訪30多件,化解了歷史遺留矛盾糾紛5件,調解率達100%。2007年,未出現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營造全鄉上下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大好局面。紮實做好了低保戶低保金、特困戶低保金和“五保戶”生活補助金的管理工作,截止2007年,共發放農村低保、城市低保、五保戶救助、救災、優撫等各類補助60多萬元,惠及700餘人。投資60餘萬元,完善了敬老院建設,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能力,安排了66位老人入院生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鋪開,2007年,共為參合農民報銷醫療費22多萬元,惠及3200人(次)。農村養老保險和企業工傷保險等民生工作進展順利,投保資金達15萬元。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針,大力推進“三清三改”,建設沼氣池200多座,打造了文化型閃石石陂新農村示範點,生態型西江村西江新農村示範點。2006年,在全鄉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醫療合作機制,到2007年,參保人數達9956人,是全鄉總人口的88.45%,增強了農民防治大病能力,提高社會保障程度。

旅遊景點


洞背石城洞
洞背石城洞
閃石鄉內旅遊景點主要有贛西一絕——洞背石城洞,洞內景觀優美,開發前景良好,其在全省範圍內都很有名氣,並已標入江西省行政區劃圖。全鄉社會安定,治安良好,民風淳樸,資源豐富,是難得的投資、休閑樂土。

方言


閃石鄉的方言,一般認為屬贛語-吉茶片,這與全縣大部分地方是相同的。如果再細分下去的話,閃石鄉的方言屬於縣內贛語兩種腔調中的上西腔(另一種腔調為壟西腔),這種腔調與安福方言的腔調頗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