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齦炎

邊緣性齦炎

邊緣性齦炎又稱慢性齦炎或者單純性齦炎。邊緣性齦炎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高。齦緣附近的牙面上的牙菌斑是始動因子,是患邊緣性齦炎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促進因素有牙結石、牙齒擁擠、不良修復體等。患者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時出血,一般無自發性出血。治療邊緣性齦炎應去除病因,並注意口腔衛生。長期患邊緣性齦炎,可能出現牙齦增生,影響美觀。邊緣性齦炎的治療效果一般理想,治療后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定期複診,0.5~1年進行一次潔牙,特殊情況(如:牙列嚴重不齊患者),時間間隔應該更短。

就診科室


● 牙周科或口腔科

病因


● 齦緣附近的牙面上的牙菌斑是始動因子,是患邊緣性齦炎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 其他的促進因素有牙結石、牙齒擁擠、不良修復體等。

癥狀


● 患者的自覺癥狀往往是在刷牙或咬硬物時出血,一般無自發性出血。
● 正常牙齦為粉紅色,患邊緣性齦炎時遊離齦和齦乳頭可變為鮮紅色或者暗紅色,病變嚴重時可波及附著齦。
● 牙齦可變水腫,齦緣變厚,齦乳頭圓鈍肥大,點彩消失。
● 有時齦溝變深,可探得假性牙周袋,齦溝液增多。

檢查


● 診斷邊緣性齦炎需要進行口腔科視診,必要時需進行牙周探診、X線檢查。

診斷


● 醫生結合臨床表現、探診、視診等作出診斷。
● 患者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時出血,一般無自發性出血。
● 遊離齦和齦乳頭變為鮮紅色或者暗紅色,病變嚴重時可波及附著齦。
● 牙齦可變水腫,齦緣變厚,齦乳頭圓鈍肥大。
● 探診時牙齦易出血。

鑒別診斷


● 慢性牙周炎:主要表現為牙槽骨吸收,真性牙周袋形成,附著喪失。
● 壞死性潰瘍性牙齦炎:牙齦有自發出血,齦緣及齦乳頭壞死,疼痛明顯,而邊緣性齦炎無自發痛。
● 血液病引起的牙齦出血: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主要依據有沒有全身其他地方的出血和癥狀以及血液學檢查等進行鑒別診斷。
● HIV相關性齦炎:牙齦出現線性紅斑,即遊離齦出現明顯的火紅色線狀充血帶,患者口腔內還可出現毛狀白斑、卡波西肉瘤等,血清學檢查有助於確診。

治療


● 去除引起邊緣性齦炎的因素,如通過潔治去除牙菌斑、牙石,保持好口腔衛生,以及除去不良修復體,改正牙列擁擠等。
● 有時邊緣性齦炎會引起牙齦纖維明顯增生,炎症消退後牙齦形態不能恢復正常的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恢復原有的牙齦形態。
● 邊緣性齦炎的預防更為重要,患者需要定期複診與維護。

危害


● 長期患邊緣性齦炎,可能出現牙齦增生,影響美觀。
● 長期口腔衛生不良,可能演變成為牙周炎,出現牙槽骨吸收,牙齦退縮,牙根暴露,引起牙齒敏感,鬆動,甚至脫落。

預后


● 邊緣性齦炎的治療效果一般理想,治療后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定期複診,0.5~1年進行一次潔牙,特殊情況(如:牙列嚴重不齊患者),時間間隔應該更短。

預防


● 0.5~1年進行一次潔牙,保持口腔衛生,早晚刷牙。
● 妊娠期女性、青少年,以及服用特定藥物患者(如維拉帕米、硝苯地平等)更應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檢查。

參考文獻


● [1] 孟煥新。牙周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2] 於世鳳。口腔組織病理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