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

明末著名儒將

孫傳徠庭(1593~1643年),字伯雅,號白谷,代州振武衛(今山西代縣)人,明朝末年大臣。

孫傳庭於二十七歲中進士,歷任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司郎中,因不滿魏忠賢專權而棄官歸鄉,賦閑近十年之久。崇禎八年(1635年)還京任職,歷任吏部驗封司郎中、順天府丞,崇禎九年(1636年)調任陝西巡撫,與洪承疇一起鎮壓農民起義,擒獲“闖王”高迎祥,消滅十五股義軍,穩定了陝西的局面。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盧象升戰死後代其總督各鎮援兵,翌年升任保定總督,不久以失聰為由請求辭職,遭到崇禎帝懷疑而下獄。崇禎十五年(1642年)獲釋,任陝西三邊總督,在崇禎帝催促下出潼關進剿李自成,在郟縣之戰中敗退陝西。崇禎十六年(1643年)加督師、兵部尚書銜,再次出關進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戰中潰敗,不久后陣亡於潼關,享年五十一歲。

孫傳庭死後僅五個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因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說。清乾隆朝贈謚“忠靖”。有《白谷集》《鑒勞錄》《省罪錄》等作品傳世,後人輯為《孫忠靖公全集》。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根據《代州孫氏家乘》記載,孫傳庭的九世祖孫成在明朝洪武年間被任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省汝寧府光山縣孤樹里村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於此。孫傳庭的六世祖孫鳳開始鼓勵子孫習文,五世祖孫歧、高祖父孫宗派、祖父孫嗣約、父親孫元震均中過舉人,其中孫歧做過莒州知州、孫嗣約做過觀城知縣。
孫傳庭生於萬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593年5月21日)。他儀錶魁偉,身長八尺,能左右射,武藝絕倫。六歲入讀村塾,十三歲在童子試中奪魁,成為生員,此後在學校的各種考試中都是第一。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鄉試中舉,翌年通過會試和廷試,考中三甲第41名(總名次111名),獲賜同進士出身,洪承疇、梁廷棟、姜曰廣、吳阿衡、丁啟睿、劉宇亮、楊文岳、余應桂、邵捷春等知名大臣與他同榜,並成代州孫氏第一位有進士功名者。
孫傳庭初授永城知縣,不久調任商丘知縣。當時后金佔領遼東,身在內地的他深憂時局,曾寫下“山海徒聞尚可支,堪憐一線系安危”“丸泥不是封關計,仗劍誰歌出塞詞”“聖主若虛前席待,願將血淚灑丹墀”等詩句,表達了建功立業的志向。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他因在徐鴻儒起義時防備有功,獲得南京廣東道御史王允成褒獎。同年入朝述職,授吏部驗封司主事,不久升至稽勛司郎中,但因不滿魏忠賢專政,告假回鄉。
人物照1
人物照1

賦閑故鄉

孫傳庭棄官回家后,在家侍奉母親,教授學生,同時“大治第宅、辟園圃,穿溪疊石,種松、栽荷”,與賓客“酌酒選奕、賦詩談笑”,過著“朱樓畫舫,花晨月夕”的安逸生活。
崇禎年間,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后金入侵,國事日益糜爛,山西更是成為農民軍、后金軍與明軍三方的戰場。面對如此時局,孫傳庭也開始留心兵事,志在“澄清天下”。他的門生馮容以“天下事殆不可為”勸孫傳庭放棄對國事的關心,但孫傳庭不以為然表示“為之自吾始,濟不濟,命也”。
崇禎七年(1634年)八月,后金第二次入塞,代州也遭到蹂躪,孫傳庭在閏八月上《敵情必有虛怯之處疏》,提出了步兵扼守險要抵禦后金騎兵的方法(疏已不傳)。
崇禎八年(1635年)五月,后金第三次入塞,孫傳庭派家丁王承嗣、孫劍等擊退後金兵,保衛家鄉。同年秋,孫傳庭終於復出,回到朝廷,任吏部驗封司郎中。由於他喜談邊事,便以“邊才”越級升為順天府(今北京市)府丞,成為督撫的候選人。

嶄露頭角

主詞條:黑水峪之戰
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陝西巡撫甘學闊被罷官。當時吏部尚書謝升與孫傳庭不和,為了將孫傳庭調走,便舉薦孫傳庭來接任陝西巡撫,擔當剿滅農民軍的重任,當即得到崇禎帝批准,但孫傳庭也有意出任此職。四月六日,崇禎帝在便殿召見孫傳庭,孫傳庭請求提供充足軍餉,但崇禎帝表示“措兵難,措餉更難”,答應給他六萬兩餉銀,但以後由他自籌。五月十六日,孫傳庭入秦履職,期間募得三千勁旅,積極整頓陝西軍政,重振明軍的戰鬥力,履任不到一個月就派副將羅尚文斬殺了據守商洛一帶的農民軍首領整齊王張顯(張胖子)。
當時,明軍的主要對手是“闖王”高迎祥,由五省總理盧象升負責鎮壓,將高迎祥圍困在鄖陽山區。高迎祥欲經子午谷進攻西安,孫傳庭便和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率軍堵截於子午谷之黑水峪,以逸待勞。七月十五日,高迎祥率部從盩厔(今陝西周至)黑水峪進至仙游寺,翌日與孫傳庭交戰,此後孫傳庭“四日三捷”,最終俘獲高迎祥。孫傳庭即聯名洪承疇傳捷京師,崇禎帝大喜過望,降旨褒獎。九月十九日,孫傳庭遵旨將高迎祥押解京師,凌遲處死,農民軍最強的一支就此瓦解。高迎祥被俘后,孫傳庭招撫了農民軍領袖拓養坤(蠍子塊)、張文耀(張妙手)等,擊破張天琳(過天星)、馬進忠(混十萬)、高見(大天王)等,到崇禎十年(1637年)初基本確保了關中地區的安全。孫傳庭由此嶄露頭角,聲名鵲起,幾乎超過了他的上司洪承疇。
此後,孫傳庭一面清屯練兵,一面圍剿農民軍,洪承疇負責圍剿西面的“闖將”李自成等,而孫傳庭則負責圍剿東面的郭汝磐(混天星)、張天琳(過天星)等。從崇禎十一年(1638年)四月到八月,孫傳庭先後於合水、澄城、慶陽等地連敗六隊、過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而後三部義軍在屢敗后,都陸續歸降。同時,洪承疇也在與李自成的戰爭中連續獲勝,李自成本想東出與過天星等部會合,然而他們都投降孫傳庭,於是他頓時勢孤失援,洪承疇趁機在潼關南原將其主力殲滅殆盡,李自成僅率十八騎突圍。加上此時張獻忠、羅汝才也投降了明廷,農民軍一時歸於沉寂。此時清軍(皇太極已改國號為大清)第五次入塞,洪承疇、孫傳庭奉命赴京勤王,不僅給了李自成以喘息之機,也改變了孫傳庭的命運。

抗清蒙冤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多爾袞、岳托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今北京市密雲東北)、青山口(今河北遷西東北)入塞侵擾,京師戒嚴。崇禎帝先命丁父憂的盧象升奪情起複,總督各路兵馬抗清,十月十五日命洪承疇、孫傳庭赴京勤王。二十二日,洪、孫率五萬秦軍離開陝西,經山西入京,行軍過程中上疏主張對於清軍不可輕戰、嚴加防守、伺機反擊。十一月初九日,當孫傳庭行過徐溝(今山西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時,因清軍南下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南)、保定,兵部便急令孫傳庭赴援,孫傳庭隨即勒兵改走井陘,至十九日晚抵達,立刻攻擊圍城清軍,迫其退去。次日,清兵又圍城南,孫傳庭即選精騎出擊,追殺十餘里而還,至二十一日,清軍退去,孫傳庭又在晚間命士卒舉火襲擾,令清軍大驚。二十四日,因盧象升己率兵在二十二日趕到真定,孫傳庭即繼續北上,兩日後到達保定,忽然又接到兵部咨文,讓他就在真定暫駐禦敵。孫傳庭以為盧象升既己至,自己大可不必再往,遂移文兵部請旨。十二月初三日,兵部發來明旨,命孫傳庭以兵部添設左侍郎銜會同盧象升、高起潛協剿,他便在初五日從保定南下,次日即抵定州(今河北定縣),因見手下兵多怯懦以致清軍猖狂無忌,孫傳庭深感痛心,遂上一密奏,直言不可浪戰。幾天後,盧象升戰死巨鹿。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禎帝命孫傳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接替盧象升,總督各鎮援兵,並賜以尚方寶劍。但因為前此盧象升、高起潛相繼兵敗,孫傳庭此時雖名為總督,實已無兵可督。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十八日,崇禎帝又任命孫傳庭為保定總督,負責保定、山東、河南軍務。當時清軍佔領濟南,明軍卻按兵不動,坐視山東被鐵蹄蹂躪。充當督察的內閣首輔劉宇亮和孫傳庭互相指責,劉宇亮稱他促孫傳庭出兵而不出,孫傳庭則強調是劉宇亮不敢出兵,並阻止他進兵。另一方面,孫傳庭上疏指責關寧總監高起潛麾下的祖寬要對濟南失守負責,得罪了高起潛。儘管有劉宇亮、高起潛的掣肘,孫傳庭堅持不輕出、嚴守備、伺機攻的既定禦敵方略,在東安(今山東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東安村)、武清、薊州、冷口關等處邀擊清軍,取得小勝,直到三月十一日清軍出塞。
孫傳庭受任保定總督后,多次請求面見崇禎帝,商討軍國大事,但不僅高起潛與他不和,兵部尚書楊嗣昌也怕孫傳庭“奪席”(取代他的兵部尚書職位),遂屢屢阻撓,孫傳庭便在通州待命。三月二十三日,孫傳庭得感冒竟致耳聾,到五月初九日上疏請辭保定總督,並舉薦楊文岳替代。崇禎帝認為他在推諉責任,要求他繼續負責練兵,並命兵部派人核實,回報屬實后,才將他革職,並派御史楊一儁再去核實。孫傳庭移駐易州,等待再次查勘,此時又有保定府學教諭尹三聘告發孫傳庭,稱孫傳庭亂抓百姓(之前有多名孫傳庭麾下士兵被百姓刺死或刺傷,這些人都是尹三聘的同鄉)。楊一儁再次核實孫傳庭病情屬實,並將尹三聘的告狀稱為“泄憤”而不受理。崇禎帝在楊嗣昌、高起潛等的影響下,已失去對孫傳庭的信任,得到楊一儁的回報后堅稱孫傳庭稱病“顯屬欺罔”,並認為楊一儁在包庇他,遂將孫傳庭和楊一儁兩人一併革職,派錦衣衛將孫傳庭逮捕入獄,時為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二十三日。

督秦剿闖

主詞條:郟縣之戰
孫傳庭被捕入獄三年期間,李自成、張獻忠重新起兵,熊文燦、楊嗣昌鎮壓不力,致其坐大,明朝國勢江河日下,岌岌可危。面對每況愈下的局面,崇禎帝再次想起了孫傳庭,有意起用,加上兵部尚書陳新甲、內閣首輔周延儒推薦以及孫傳庭在獄中“請殺賊自效”,崇禎帝遂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釋放孫傳庭,在文華殿召見他,詢問天下大事,孫傳庭表示得到五千精銳就可以剿滅義軍,於是崇禎帝起複他為兵部右侍郎,率京營官兵救援被李自成圍困的河南省城開封。不久,李自成放棄攻打開封,於二月十七日攻陷襄城,殺陝西三邊總督汪喬年,崇禎帝遂委任孫傳庭代其陝西三邊總督之職。
孫傳庭赴任時,還負有一個秘密使命,即處死被懷疑“通賊”的秦軍援剿總兵賀人龍。四月,孫傳庭召鄭嘉棟、牛成虎、賀人龍諸將至西安,在宴會結束時突然命刀斧手拿下賀人龍,數落賀人龍在開縣黃陵城之戰時觀望不進、在項城之戰、襄城之戰時遇敵先潰,導致張獻忠坐大以及兩任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被李自成所殺,遂斬賀人龍。
由於京營官兵腐敗無能,而原有的秦軍官兵在項城之戰、襄城之戰、松錦大戰等戰役中損耗大半,因此孫傳庭撫掌嘆息:“我思用秦人!”再加上他發現李自成擁兵數十萬,其實力已非往日可比,便向崇禎帝提出練兵兩萬、給餉百萬,崇禎帝很不高興,雖然批准,但要求他在拿到軍餉一個月後就須率兵出潼關圍剿李自成。此時李自成第三次圍困開封,崇禎帝於六月二十四日任命蘇京為監軍,催促孫傳庭出關救援開封。孫傳庭表示這些新兵未經訓練,不可輕易出戰,崇禎不聽,孫傳庭只好出師。十月,孫傳庭率主力出潼關、逾太行、渡汜水,同時密遣別將出武關,自南陽鴉路趨寶豐,作為夾擊李自成的偏師。此時開封己為水淹,李自成南趨汝寧,聽說孫傳庭率兵來攻,便轉而向西迎擊,先在南陽擊潰孫傳庭之偏師,然後北上與孫傳庭作戰。在河南郟縣,官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義軍,誘敵深入。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義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義軍猝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但當時連日降雨,糧草不濟,官軍不得不停止追擊,並爭搶戰利品。此時羅汝才來援救李自成,李自成也趁機殺個回馬槍,大破官軍,反敗為勝,左軍左勷、右軍蕭慎鼎率先潰逃,孫傳庭率殘兵奔回陝西。此次柿園之役,明軍損失數千人,但李自成也喪精銳八千人。事後,孫傳庭依軍法將蕭慎鼎斬首,而左勷則念在其父左光先的份上繞過一命,令其納馬2000匹贖罪。

兵敗殉職

主詞條:汝州之戰
孫傳庭自柿園之役敗歸陝西后,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秦軍官兵實力有顯著增長。孫傳庭還發明了一種戰車,上面裝載火炮,車廂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糧食,名叫火車。這種火車共打造了二萬輛,組成一個“火車營”,由總兵白廣恩統領。另一方面,李自成的勢力也在壯大,他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攻佔汝寧,殺保定總督楊文岳,十二月取襄陽、荊州,翌年正月取承天府、漢陽,不久改襄陽為襄京,自稱新順王,初步建立政權。
孫傳庭在陝西練兵期間,馭下嚴厲,動輒以軍法從事,加上他屢屢催促地主捐獻,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陝西士紳都希望孫傳庭能儘快出征,並謠傳孫傳庭按兵不動是養寇自重,會再次被捕入獄,崇禎帝也“下手敕催戰”。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上疏請戰,自詡“不出一月,賊可盡殲”,並稱有內應(邱之陶)相助。閣臣吳甡提出反對意見,兵部侍郎張鳳翔也進諫:“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此外左中允劉理順寫信提醒孫傳庭不要貿然出師。但最終崇禎帝還是批准孫傳庭的請戰,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五月十五日,由於吳甡不願督師,崇禎帝命孫傳庭督師,加兵部尚書銜,加督江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賜尚方寶劍,其後又旨令其出潼關消滅李自成。但孫傳庭在出發前給兵部尚書馮元飆寫信,闡明自己“雅不欲速戰,見上意及朝論趣之急,不得已誓師”。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一日,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初四日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官軍。官軍於八月十六日抵達洛陽,八月二十一日進逼汝州,義軍都尉李養純(四天王)投降。李養純投降后報告稱義軍的老營在唐縣,精銳部隊在襄城,地方上任職的文武官員屯聚在寶豐。孫傳庭根據這個情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行動,在九月中旬先後攻破寶豐和唐縣,將安置在唐縣的義軍家屬屠殺殆盡。九月十四日,官軍和義軍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官軍大勝,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逃入襄城,官軍尾隨而至。當時連日大雨,城外露舍的官軍苦不堪言,由於道路泥濘,官軍糧車難以移動,後勤出現問題。李自成趁機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切斷官軍的糧道。駐守郟縣的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回師迎糧,他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秦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陳永福部下的豫軍官兵看到秦軍官兵走了,自己卻被留下來,憤憤不平,也都跟在陝西官軍後面撤退,陳永福無法控制局面,官軍隊伍大亂。九月二十二日,義軍趁機在汝州發起進攻,官軍全線崩潰,喪師四萬,損失兵器輜重無數,連督師大纛也被義軍繳獲。
汝州之戰後,孫傳庭與數千潰兵從孟津渡黃河,由黃河北面經垣曲入潼關,其後各路潰軍陸續入關,還剩四萬。高傑請求退保西安,但孫傳庭表示:“如果闖賊進入潼關,秦人還會為我效命嗎?”因此堅守潼關。十月初八日,崇禎帝命削奪孫傳庭督師及兵部尚書的官銜,並令他“戴罪收拾余兵,扼守關隘,相機援剿,圖功自贖”。但就在兩天前,義軍就兵臨潼關,並用督師大纛騙開關門,內外夾擊,攻破潼關,時為崇禎十六年十月初六日(1643年11月16日)。孫傳庭戰死,享年五十一歲。五天後,西安失守,孫傳庭的繼室張氏率三妾兩女投井自殺。
孫傳庭死後,由於屍骨無存,再加上有傳言稱孫傳庭還活著,所以崇禎帝沒有給予封贈。清軍入關后,明末殉節諸臣也是一個極少觸碰的敏感話題。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乾隆帝明令表彰包括孫傳庭在內的明末殉節諸臣,孫傳庭享受“專謚”的待遇,以“夙嫻良畫,屢著捷功,倉卒殉軍,仁成身殞”而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得到“忠靖”的謚號,列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
人物照2
人物照2

主要成就


陝西軍務

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孫傳庭赴任陝西巡撫,鎮壓農民起義。當時陝西局勢對明王朝非常不利,用孫傳庭的話來講就是“履極難之地,肩極重之擔,當極敝之時”。此前十餘年間,陝西巡撫七易其人,無一圓滿卸任、回朝復命。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整頓陝西軍務成為孫傳庭的當務之急。
當時的秦軍有西安前、后、左、右四衛,兵額24000名左右。但由於大量軍隊屯田被豪強地主兼并,所以實際兵額遠不及此數,剩下的又大多被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帶走,此外還有一些不聽使喚的兵痞,孫傳庭基本無兵可用。朝廷遂從洪承疇麾下抽調甘軍2000人隸屬孫傳庭,但這些士兵戰鬥力低下,也不經用。於是孫傳庭決定組建一支標兵(督撫親兵),他任命陳繼泰為贊畫主事,負責標兵事宜,在陝西募集了標兵3000人,再加上明廷提供的民兵和屯兵2000人,孫傳庭在陝西巡撫任內“練就邊兵五千人”。孫傳庭治軍極嚴,有些標兵難以忍受,以致在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十八日發生孫傳庭麾下標兵許忠、劉應傑掀起的“藍田兵變”,不過崇禎帝並未怪罪孫傳庭,還將入衛的四千川軍撥給孫傳庭統領。
除了練兵以外,孫傳庭還大力“清屯”,即清理被豪強地主侵吞的屯田,以充實軍餉。崇禎帝只撥給他六萬兩餉銀,其餘自籌,所以孫傳庭就在清查西安三衛(右衛隸秦王府,故不在清查範圍內)的屯田上下工夫。孫傳庭在崇禎九年(1636年)十一月發布清屯告示,呼籲陝西士紳考慮“虜、寇交訌、兵單餉匱”的現狀,上報原屬國家的軍屯,否則嚴加治罪;另一方面,他派西安理刑官大力清查隱佔屯田,力求符合洪武年間的標準。不過孫傳庭並未要求退還已經侵佔的屯田,而是允許其繼續耕種,但要向官府繳糧,上等田每頃18石、中等田每頃15石、下等田每頃12石,每糧1石折銀7錢。到他卸任時,一共清理出折色銀45萬餘兩,本色米麥豆約5萬石,此外還清理出屯兵12000人,可謂成果豐碩,因而得到崇禎皇帝的嘉獎,並指示其他巡撫以孫傳庭為榜樣,“真心實事為法”。
除了練兵清屯,孫傳庭還在陝西巡撫任上整頓吏治、賑濟災民、促進商業、修築堡壘,使陝西軍務大為起色。

圍剿義軍

由於孫傳庭在陝西的一番經營,他從缺兵乏餉的窘況中走出,對農民起義軍的威懾也大幅上升,因此對義軍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在黑水峪之戰中俘獲實力最強的軍首領闖王高迎祥;
● 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孫傳庭擊潰兵力最多的農民軍首領拓養坤(蠍子塊),迫使其親率大小頭目十二人投降(不久拓養坤因試圖逃跑而被孫傳庭誅殺);
● 崇禎十一年(1638年)春夏,孫傳庭擊敗農民軍首領張天琳(過天星),迫使其在寶雞投降;
●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孫傳庭領兵出潼關,迎戰試圖進入陝西的羅汝才(曹操)等十三營,在豫西山區將其擊潰寇,擒斬千餘;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卸任前夕,孫傳庭總結其兩年多的戰績“蕩平大寇闖王、蠍子塊、混天星、過天星、整齊王、張妙手、瓦背、鎮天王、一條龍、大天王、米闖將、火焰斑、就地飛、劉秉義、一朵雲等一十五股,而桿賊土寇及竊發零逞之餘孽不與焉”,由此他成為崇禎年間第一位圓滿卸任的陝西巡撫。

個人作品


孫傳庭有336首詩、202篇文章、2部專集(《鑒勞錄》《省罪錄》)傳世,這些詩文都是在他被釋放出獄前所作,崇禎十五年(1642年)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后的詩文則全部失傳。被刊刻成書籍的列表如下:
名稱版本收藏地點
《白谷山人詩鈔》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刻本天津圖書館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山西省圖書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新疆大學圖書館
清刻本國家圖書館
清刻本山西省圖書館
《鑒勞錄》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刻本國家圖書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山西省圖書館
《白谷山人遺稿》清乾隆刻本國家圖書館
《白谷集》清乾隆《四庫全書》本
清道光《乾坤正氣集》本
清道光刻本徐州圖書館
《孫忠靖公遺集》清咸豐六年(1856年)刻本國家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黑龍江省圖書館
《孫忠靖公全集》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版山西大學圖書館
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曾出版《孫傳庭疏牘》一書,作為“明末清初史料選刊”之一部。2018年又有點校版的《孫忠靖公全集》和《孫傳庭集》問世。

出版圖書

圖書詳情圖書名稱作品時間出版社簡介
圖書1
圖書1
孫傳庭疏牘《孫傳庭疏牘》是明代孫傳庭著、現代方福仁編奏疏集。四卷。
孫傳庭
孫傳庭
孫忠靖公全集2018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父親孫元震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去世
母親吳氏孫元震繼室(元配劉氏)
妻子馮氏代州舉人馮公明之女,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享年十七歲
張氏南京通政使張知節之女,得知孫傳庭戰死後拒絕返回山西,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妾室石氏生孫世瑞,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陸氏生孫世寧,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不詳姓氏不詳,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兒子孫世瑞歷任教諭、保德州學正、誥封建威將軍
孫世寧清康熙時中舉人,歷任會稽、蘭溪、青田等地知縣,官至知州
女兒孫氏母不詳,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孫氏母不詳,西安城破前投井自盡

家族淵源

根據代縣孫氏《代州孫氏家乘》記載孫傳庭始祖是明朝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生子:孫順)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省汝寧府光山縣孤樹里村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於此,自后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家族生活


孫傳庭戰死潼關后的第五天,西安失陷。繼妻張叔人率二妾二女投井,八歲的兒子孫世寧跳牆逃入民舍,被一老翁收養。長子孫世瑞奔波來到陝西,從井中找到張氏屍體並葬埋,老翁也把他的弟弟孫世寧交給了他。兄弟二人相扶而還。
人物照3
人物照3

軼事典故


孫傳庭早年任知縣時,性格高傲,不畏上司。當時縣中有一個孝子,正要娶妻時遭遇父喪,住進廬墓,母親和未婚妻住在其他房間。某天夜裡,一個流氓穿上喪服,裝成這名孝子,闖入孝子未婚妻的房間調戲她(古時親迎前夫婦不見面,故未婚妻不知丈夫真容)。母親發現后詢問孝子的未婚妻,誤以為自己的兒子在服喪期間行非禮之事,便去斥責孝子。孝子非常驚駭,便藏進那個房間等待,果然那個流氓又在半夜來了,脫下衣服想要和未婚妻睡覺時,孝子出現,流氓逃走。未婚妻慚愧自縊,孝子也自縊,母親抱著流氓的喪服向孫傳庭告狀,孫傳庭假裝不追究。突然有一天,孫傳庭將全縣裁縫抓到縣衙,關在內庭,出示喪服,詢問是誰訂做,一位裁縫指認是本縣一位京官公子讓他秘密做的。儘管這位京官是阿附魏忠賢的閹黨,但孫傳庭毫不留情,親自帶著衙役到其府上,將這個公子逮捕歸案,下獄處死。

初戰陝北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知縣。天啟初年進入北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再升至稽勛郎中,兩年後因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
崇禎八年(1635年)秋孫傳庭出任驗封郎中,后越級升為順天府(今北京市)府丞。
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於陝北,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后,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攻入,直逼西安。孫傳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後,高迎祥潰敗,后被俘,送往北京處死,而其部下李自成繼任闖王。

商洛剿寇

崇禎十年(1637年)初馬進忠等部再渡西折入陝,進襲商州、洛南、藍田等地。孫傳庭率部與各路明軍以優勢兵力接連打擊了起義軍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部,才使關中以南地區趨於平定。
崇徠禎十一年(1638年)過天星、混天星的起義軍從徽(今甘肅徽縣),秦(今甘肅天水市)等地經鳳翔將通向澄城時,孫傳庭指揮其部分五路合擊該起義軍於楊家嶺、黃龍山一帶,捕殺二千餘人,又在(鄜)州(今陝西富縣)以西、合水以東的方圓三、四百里的深溝峽谷內採用分兵堵截,機動設伏的戰術再敗起義軍,並打退了馳援陝西起義軍的馬進忠、馬光玉所率領的宛、洛之部后,又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闖王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
至此,陝西境內的起義軍幾被鎮壓下去。此時明軍情勢大好,但因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便得到喘息。

請辭入獄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岳托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今密雲東北)、青山口(今遷西東北)入長城,明京師戒嚴;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總督盧象升在巨鹿陣亡。明廷遂召孫傳庭、洪承疇主持京師防守,升孫傳庭為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御史,指揮各路援軍。孫傳庭抵達京郊后,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及中官高起潛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孫傳庭對此不平待遇自然大為不滿。楊嗣昌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重重,以致耳聾。
崇禎十二年(1639年)朝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后,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飢,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柿園之役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開封之時,崇禎帝從監獄中提取孫傳庭,令他率勁旅往援開封。不久形勢發生了變化,李自成解圍開封,擒殺汪喬年,於是孫傳庭改赴陝西,接替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回到了他闊別三年的崗位上。農民軍擊敗汪喬年後,又恢復了對開封的包圍,孫傳庭在陝督的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崇禎帝就命令他出關救援開封,同時崇禎帝還他一道密令——處死賀人龍。賀人龍是有名的長腿將軍,崇禎十三年,楊嗣昌圍剿張獻忠、羅汝才之時,他從開縣“噪歸”陝西,以致張獻忠突破重圍,從容進入四川,一發不可收拾。在項城戰役和襄城戰役中,他兩次拋棄主帥逃跑,導致戰事失敗,兩位督師被殺。賀人龍與李自成、張獻忠是老鄉,都是陝西米脂人,崇禎懷疑他暗中通敵,因此密令孫傳庭捕殺賀人龍。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初一孫傳庭在西安召集眾將開會,會上突然逮捕賀人龍,然後宣布崇禎帝旨意,將其斬首。處決賀人龍后,孫傳庭提拔其部下副總兵高傑接替賀人龍,高傑是李自成的死對頭,他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後來私通李自成之妻,事發后拐帶李自成之妻投降官軍。此時官軍手中有三張王牌:一是陝西兵;二是湖廣兵;三是保定兵。陝西兵的總督先後是傅宗龍、汪喬年和孫傳庭,湖廣兵的總督先後有丁啟睿和侯恂,保定兵的總督是楊文岳。陝西兵的主將是賀人龍,湖廣兵的主將是左良玉,保定兵的主將是虎大威。此外官軍還有孔貞會的四川兵、劉澤清的山東兵,朱大典的南京兵等,力量小而分散。崇禎帝力求三股勢力聯合圍剿民軍,但是在民軍的巨大壓力下,三軍主將尾大不掉,三軍不能協調配合,導致戰事慘敗。
襄城戰役中,汪喬年率領的陝西兵解救左良玉的湖廣兵,沒想到湖廣兵解圍后不配合作戰,這個不義之舉導致陝西兵潰逃,結果是汪喬年戰死,孫傳庭接任。三個方面軍兩兩組合,均遭失敗。朱仙鎮戰役后,楊文岳逃到汝寧療傷,左良玉逃到襄陽喘氣,孫傳庭則在陝西閉門休息。三軍都已傷痕纍纍,無力再組織救援開封,只能在躲在遠處觀望。無怪乎侯恂會說出放棄中原,以江山社稷為重的話,然而崇禎不僅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再次將他投入監獄。
孫傳庭在陝西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小有積蓄,崇禎帝不斷催促孫傳庭進軍,孫傳庭於十月份帶著新募的士兵出征。官軍一路上偃旗息鼓,潛行於山中,偷偷接近民軍,打算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河南郟縣,官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民軍,誘敵深入。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民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民軍猝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孫傳庭在力不如人的時候,以智取勝,官軍取得了久違有勝利,然而由於此時天降大雨,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
農民軍雖初戰失利,但畢竟人多勢眾,在官軍打掃戰利品之際,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孫傳庭率殘兵敗將狂奔回陝西。官軍此戰原為長途奔襲,試圖以戰養戰,糧草供應不上,士兵們不得不採集沒有成熟的青柿充饑,因此河南人將此戰稱為柿園之役。

激戰汝州

孫傳庭自柿園之役敗歸陝西后,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陝西官軍實力有顯著增長。孫傳庭還發明了一種戰車,上面裝載火炮,車廂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糧食,名叫火車。這種火車共打造了二萬輛,組成一個火車營,由總兵的白廣恩統領。五月,崇禎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不久又封他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並賜予尚方寶劍。八月,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官軍。
由於民軍放棄了潼關到郟縣的廣闊地帶,陝西官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佔汝州,民軍督尉四天王李養純投降。李養純的投降後向官軍泄露秘密,給民軍帶來很大損失,他報告說:民軍的老營在唐縣,精銳部隊在襄城,地方上任職的文武官員屯聚在寶豐。孫傳庭根據這個情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行動,首先攻破寶豐,斬偽州牧陳可新等,然後揮師唐縣,將安置在那裡的民軍家屬斬殺殆盡。九月十四日,官軍和民軍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民軍戰敗逃跑,官軍緊追不捨,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後來民軍逃入襄城,官軍也尾隨而至。面對危局,一些民軍將士產生的投降的念頭。這時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城外露舍的官軍苦不堪言,由於道路泥濘,官軍的糧車難以移動,官軍的後勤出現問題。官軍希望破郟縣獲取給養,但是郟縣早己坐吃山空,破城后只得到一些騾馬,很快就被士兵們分食殆盡。這時李自成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切斷官軍的糧道,為了麻痹官軍,李自成用大牌寫下戰書,約定日期同官軍決戰,以此牽拌官軍。
士兵們有雨淋沒飯吃,情緒開始浮躁起來,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回師迎糧,他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嫡系陝西官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陳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陝西官軍走了,自己卻被留下來忍飢挨餓充當替死鬼,都憤憤不平,也都跟在陝西官軍後面撤退(前軍移,后軍亂),陳永福無法控制局面(永福斬之不能止),官軍隊伍大亂,民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全線崩潰。官軍逃到南陽才緩過神來,調頭迎戰民軍,雙方展開大戰。民軍戰陣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饑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騎兵,第四重是精銳騎兵,第五重是家屬。
官軍攻破了民軍前三重戰陣,與第四重戰陣的精騎相持不下,鏖戰中,白廣恩部火車營招架不住,率先潰敗。火車營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騎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戰場形勢瞬間發生巨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民軍的戰略問題也迎刃而解,擴大戰果,乘勢奪取關中。
汝州之戰和松錦大戰一樣,都是決定明朝命運的戰略決戰,在這兩場戰役中,明軍並非沒有機會,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歸於失敗。

轉戰陝豫

孫傳庭折衷了兵部“堵截正面,固守商洛”的議定,派重兵扼守商洛一帶的戰略要地。當大天王率領的民軍進襲慶陽、寶雞時,孫傳庭迅速回師在合水將其擊敗。崇禎十一年(1638年)初,此時,只有河南民軍對明廷仍具威脅。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十三部(即“革左五營”)聯營廣達數十里,待機進逼潼關。面對這一形勢,孫傳庭認為民軍主力都在河南,於是率部而東,在閿鄉(今河南靈寶縣西北)、靈寶的山地間大敗十三家兵馬,民軍窘境日甚,不得已向熊文燦請求受降。但自以“主剿”著稱的孫傳庭未採納熊文燦的勸阻,執意要進攻民軍,最終接到楊嗣昌的手書才停止進攻。民軍雖受詔歸降,但並未解除武裝,而是移兵易陣,伺機進襲商洛一帶。孫傳庭令部將王文清等率部數戰民軍,民軍余部被迫轉移內鄉、淅川。

失關敗亡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隨後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在汝州兵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四百里地,直攆孟津,明軍四萬餘人戰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
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時年51歲。崇禎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

後人紀念


憑弔詩文

由於孫傳庭之死與明朝滅亡息息相關,故清代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憑弔孫傳庭的詩文,寄託對他的同情和對明亡的哀思,例如吳偉業的《雁門尚書行》、馮雲驤的《潼關行》、屈大均的《郟縣經故督師孫白谷先生戰處》、顧炎武的《潼關》、武全文的《和馮訥社》(四首)、趙三麒的《潼關行》、尤侗的《雁門哀》、靳榮藩的《詠明史絕句》、沈會霖的《吊大司馬孫白谷先生》(四首)、丁澎的《哀潼關》、呂履恆的《潼關用崆峒原韻吊孫司馬》、沈用濟的《潼關二首》、郎若伊的《感懷二律》、陳嵩慶的《孫忠靖公詠》、吳鳴書的《明大司馬遺集后》、林芬的《題潼關盡節圖》、瞿顒的《題潼關圖》、周系英的《白谷先生像贊》、黃鉞的《題白谷先生像贊》和《謁孫忠靖公祠》、馮廷工的《謁孫忠靖公祠》、馮芝的《謁孫公祠》、鮑源深的《贊孫公像》、王志瀜和徐廣緒各自的《像贊》、吳家淦的《題孫忠靖公遺墨》、陳璨的《孫公遺墨贊》、許喬林的《孫公遺墨》、馮焯的《題孫靖公遺墨》、謝元淮的《題孫忠靖公遺墨》等。

故居遺址

孫傳庭故居位於山西代縣縣城西北四千米處的桂家窯村。村中以南北向街道為主街,故居遺址位於主街中段的東側。據住在這裡的其十世孫孫國良先生介紹,這座院落最初為孫傳庭的父親孫元震創建,孫傳庭曾擴建,歷代後裔居住。原為三進院,兩側跨院。院落坐東向西,以東為主房。“文革”中,房屋遭到打砸破壞,后又經過拆除重建,舊貌已經不存。現在僅保留一座北側廂房,還是清代原構。

孫傳庭墓

主詞條:孫傳庭墓
清順治二年(1645年),孫傳庭的長子孫世瑞在今代縣下花家莊孫氏祖塋招魂祭葬孫傳庭及先母馮氏,又在西安尋回嫡母張氏等人的屍體,扶柩還代州祖塋合葬。孫傳庭墓在今代縣陽明堡南側的下花家莊,北屏青山南面綠水,佔地7000平米,冢高4米周長約22米。四周紅牆環繞,遍植蒼松翠柏,有響堂,墓碑等,磚墁甬路修嚴,旁列石人、石馬、石豬、石羊,前建牌坊。墓園在東河、西河之間的高阜上,兩河環抱,中間一阜突起,當地人稱為“二龍捧珠”。據村民回憶,原有享堂、神道、墓冢等建築,園內松柏參天,氣氛肅穆。在後來的地方建設過程中,墓園石雕、碑刻被搬走,樹木被砍伐,只有享堂建築堅固,钁鎬撬不動,才留存下來。當時墓中還出土《大明督師七省兵部尚書白谷孫公馮淑人同葬墓誌銘》共六塊,由孫傳庭的門人馮如京之子馮雲驤撰文書丹,現存於代縣博物館。
崇禎十六年(1643)五月,皇上親自賜劍,孫傳庭以兵部尚書及督師銜出征,與李自成義軍作戰,天陝西潼關兵敗身亡,家人葬其衣冠與其妻妾遺體於此,墓毀“文革”現存清刑部員外郎馮去驤撰《大明督師七省兵部尚書白谷孫公馮淑人同葬墓誌銘》,鐫刻於6塊石板之上,共6000餘字,詳載其生平事迹。
孫傳庭墓誌是在“文革”期間,孫墓被挖掘出土的。志板石六塊,共六千餘字。從內容上說,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敘述孫傳庭祖輩的情況及孫傳庭之成長入仕;第二部分是孫參與軍旅帶兵抗擊闖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和入侵的清軍,直至與農民軍戰死於潼關;第三部分是總述孫的功績及社會上對孫的褒貶議論。

祭祀祠堂

清代將孫傳庭奉祀于山西三立祠、西安名宦祠、代州鄉賢祠。乾隆年間還在代州學宮后立孫忠靖公祠(現已不存)。
圖像
圖像

人物評價


總評

孫傳庭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由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了數十次對明末民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不論是在“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中,還是在“巡守要隘”的單獨行動中,他都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為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歷史評價

● 《明史》:①儀錶頎碩,沉毅多籌略。②流賊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賊者獨秦兵耳。傅宗龍、孫傳庭遠近相望,倚以辦賊。汪喬年、楊文岳奮力以當賊鋒,而終於潰僨。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系豈不重哉。
● 楊嗣昌:①洪、孫二臣,親經戰陣,臣亦不及。傳庭之才,畢竟可惜。②洪亨老,聖賢一路,古稱洞山古佛是也;孫白老,豪傑一路,古稱泰山岩岩是也。畢竟亨老難及白老。③孫白谷、傅括蒼(傅宗龍)兩兄才具尚是可惜,人而得罪,至不敢救,奈何!
● 吳偉業:長身伉爽,才武絕人……公死而天下事以去,然其敗由趣戰,且大雨糧絕,此固天意,抑本廟謨,未可專以責公也。
● 屈大均:一敗中原勢不還,二陵風雨慘龍顏。朝廷豈合頻催戰,司馬惟應暫守關。殺氣未銷函谷里,忠魂常生大河間。行人郟縣踟躕久,淚灑斜陽匹馬間。
● 談遷:孫傳庭合十萬之師,兵甲糧芻俱取辦關中,民無餘力,並銳出關,全師覆潰,秦人重足而立,勢不自固,潼關失守,喘息已奪,惜哉!
● 戴笠:傳庭實有良將之才,其敢勇擔當,出於承疇之上,故能擒高迎祥、破老回回、敗渭南大賊,一時督撫莫或過之。
● 彭孫貽:傳庭屢破秦盜,俘闖王致闕下,天子用以鎮畿輔,而陽瞶乞骸,此豈匪躬盡瘁之臣乎?再起為元帥,兩戰遂喪三秦,師敗國亡,悲夫!
● 計六奇:①官兵御賊以來,有三快事:一擒高迎祥,一射自成目,三殺賊家口。三者傳庭實居其二。后雖有潼關之敗,然兩大功不可沒也。但養純之降,實為通賊張本。古雲受降如受敵,奈何輕信以致敗耶?②傳庭故將家子,然不知兵,好大言。
● 查繼佐:白谷幹濟,足辦賊,而行軍必受君命、廟算,失也。夫推轂之意,曰“閫以外將軍制之”,古戰勝以之矣。白谷“不能乞命獄吏”之一言,則知郟縣深入不返顧,猶懷顧畏,前輩行間不閱邸報,白谷之時能為之哉?……總之,失事固不能免罪,而其志猶可原,不必其果死與否也。一門被戮,知其無所幸於賊矣。
● 顧炎武:國家當危亂之日,未嘗無能任事之人,而嘗患於不用。用矣,患不專用之。而專且效矣,患於輕徙其官,而不竟其事。使之有才不得遂其用,以至於敗,而國隨之,若兵部尚書代州孫公之事,可悲矣!……使當日不用武陵(楊嗣昌)之策(顧炎武認為召洪承疇、孫傳庭入衛京師出自楊嗣昌的建議),自陝以西委公,十年而奏其效,則他方雖潰敗,而公必能為國家保有關中。使賊不得關中,亦不敢長驅而向關也,一詔移公,而國之存亡乃判於此……於此以見公之一身而系國家之重。然則天下未嘗無人,而患不用,又患於用之而徙。用徙三四年之間,而大事已去。此忠臣義士所以追論而流涕者也。
● 乾隆帝:周遇吉、蔡懋德、孫傳庭等以闖、獻蹂躪,御賊亡身,凜凜猶有生氣。
● 顧誠:他們碰上的對手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和陝西巡撫孫傳庭,在明官僚中都是比較狡猾也比較賣力的。
● 孫祚民:①當時據守陝西的總督孫傳庭,是一個“沉毅多籌略”的狡敵。如起義軍初期重要領袖高迎祥,就是被他俘害的,這個老奸巨猾的劊子手……②兇悍的劊子手孫傳庭,為起義軍擊斃,受到應有的懲罰。
● 樊樹志:孫傳庭敗得如此之慘,自然應當負指揮不當的責任,但是說他“輕進寡謀”,卻有點強詞奪理。明明是思宗自己再三催促孫傳庭出關作戰的,這種戰略決策本身就帶有極大的“輕進寡謀”成分,註定了必然失敗的結局。真正“輕進寡謀”的不是孫傳庭,而是思宗本人。正是思宗的“輕進寡謀”鑄成了孫傳庭的悲劇……孫傳庭的死是令人嘆息的。
● 朱東潤:孫傳庭是當時統治階級的一員,但是他的死是一個英雄的死,是面向死亡而不甘屈服的死。
● 晁中辰:在明朝末年,孫傳庭可稱得上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能臣。但是,他卻不能救大廈於既倒,甚至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無法保全。孫傳庭的悲劇實際上是明王朝的悲劇,是崇禎帝的悲劇。崇禎帝生性多疑,用人不專,孫傳庭未嘗一敗卻被投入監獄。待天下糜爛不堪時,又將他從獄中放出,但又不能對他推誠任用。他的計劃得不到認真推行,只是不願再入監獄而勉強出關,終致大敗……明清之際的許多史書大都為孫傳庭感到惋惜。

史書評價

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
流賊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賊者獨秦兵耳。傅宗龍、孫傳庭遠近相望,倚以辦賊。汪喬年、楊文岳奮力以當賊鋒,而終於潰僨。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系豈不重哉!

人物爭議


潼關原之戰

《綏寇紀略》《懷陵流寇始終錄》等書記載孫傳庭與洪承疇合作,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在潼關原之戰中設伏大敗李自成,迫使其僅率十八騎逃匿深山,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明史·孫傳庭傳》亦照錄了這一說法。但現代學者方福仁認為這場戰役並不存在,其中一個重要依據是孫傳庭本人遺著中不僅沒隻字未提他參與過這場戰役,而且在離開陝西后所撰的《鑒勞錄》明說“惟闖將(李自成)一股,是歲未敢東突,賴督臣驅剿出境,非臣力所能及也”,並且最後總結自己任內剿滅的十五股義軍中也沒有李自成,可知他在陝西巡撫任內並未與李自成交過手,也不存在潼關原之戰。也有研究者認為潼關原之戰確實存在,不過是洪承疇指揮的,孫傳庭確實沒有參與。

孫楊公案

各種史籍均記載孫傳庭與楊嗣昌是一對政敵,雙方在不少戰略方針上都有分歧。孫傳庭反對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認為不但事倍功半,還會拖累百姓。清兵入塞時,楊嗣昌要加派軍餉、募選騎兵加以防備,孫傳庭認為只需“用火器、用步兵、用土著、精器械、訓士卒、憑險自保”即可。其後楊嗣昌留洪承疇任薊遼總督,並把他麾下秦軍也留下,孫傳庭又強烈反對,稱秦軍官兵只適用於鎮壓義軍,而且妻兒都在陝西,難以認真抗清。因此,楊嗣昌對孫傳庭恨之入骨,不僅阻礙他升遷與覲見,還在孫傳庭失聰時落井下石,引唐太宗誅盧祖尚故事,欲置其於死地,但崇禎帝沒有聽從,只是下獄。
但有研究者根據孫傳庭、楊嗣昌兩人的文集指出,兩人雖然確有矛盾,但並非如一些史料所描述的那樣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事實上,楊嗣昌十分欣賞孫傳庭的才幹,孫傳庭對楊嗣昌的一些方略的反對也並非反對方略本身,而是針對其中具體事項的商榷。期間出現某些誤會,導致兩人有所芥蒂。孫傳庭被下獄時,楊嗣昌雖然沒有極力解救,但並未參與陷害,更沒有置其於死地的跡象。

下落之爭

由於孫傳庭屍骨無存,故關於他的下落存在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他在潼關戰死,作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的孫傳庭墓誌中記載孫傳庭“恐為賊所執辱,揮刀躍馬入賊群,遂遇害”,包括《明史》在內的大多數史料都採取這種說法。陝西的明代遺民王弘撰所著《山志》根據曾與孫傳庭一起守潼關的舉人孔傑儒、諸生趙完瑛的說法,稱孫傳庭在十月初六日那天鎮守潼關東門,義軍從南門攻入,他被義軍亂槍刺死,趙完瑛等人逃跑時推倒牆壁,覆蓋孫傳庭屍體,導致其屍骨無存。其他說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 渭南戰死說。《綏寇紀略》《流寇志》等記載孫傳庭在潼關失守後退到渭南才戰死,此說法受到王弘撰駁斥;
● 投黃河殉國說。清代文人韓聖秋作《邊塞吟》一詩,稱孫傳庭在潼關戰敗后突圍,“登山痛飲,投白馬於河伯,尋赴洪流而死”。有人認為“此說或非無據”;
● 逃竄塞外說。查繼佐《罪惟錄》記載孫傳庭可能“北竄塞外”,並稱是一名老兵目睹孫傳庭在潼關陷落後“徒步抱血書乞赦”,但又不想上呈,遂決定遠走塞外;錢士馨《甲申傳信錄》則記載孫傳庭與喇嘛僧一起西去的說法;
● 隱居五台山為僧說。談遷《國榷》載,“后聞傳庭竄五台山為僧”。
人物照
人物照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作品名稱時間備註
《大明劫》2013年戴立忍飾孫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