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松溪的結果 展開
張松溪
明代武術家
張松溪,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人,明代武術家,武當松溪派(松溪內家拳)創始人。
師事孫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元代的張三丰。嘉靖年間以內家拳享名於寧波府。張松溪練拳有五字訣,即“勤、緊、徑、敬、切”。
以拳法絕技名於世。
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
為人如儒者,遇人恭謹
張松溪畫像
嘗與諸少年入城。諸少年閉之月城中,羅拜曰:今進退無所。幸一試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圜石,可數百斤者,累之。謂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兩,其奇如此。
松溪之徒三四人。葉近泉為之最。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嶽。天目傳餘波仲、陳茂弘、吳七郎。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夏枝溪、董扶輿。繼槎傳柴元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有王征南。征南名來咸。為人尚義。行誼修謹。不以所長炫人。
以松溪之傳為正
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
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髮爽者。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蓋此五字。不以為用。而所以神其用。猶兵家之仁信智勇嚴雲。”
一、張三峰→……→王宗→陳州同→……→孫十三→張松溪
二、張松溪→葉繼美→吳崑山→李天目→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弘
→徐岱嶽
→周雲泉→盧紹岐
→單思南→王征南→黃百家(後世知內家拳技多由此出)
→陳貞石→董扶輿、夏枝溪
→孫繼槎→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
→王征南(張松溪的三傳弟子)
王征南是四明內家拳的集大成者,他也是黃宗羲的好友。他死後,黃宗羲寫下一篇《王征南墓誌銘》。在這篇文章里,黃宗羲創歷史地提出宋徽宗時武當道士張三峰是內家拳的祖師,後來內家拳傳至陝西、傳至溫州,又傳至四明,傳到張松溪。只不過這個宋朝的張三峰和張松溪隔著三百多年。黃宗羲是浙東史學的開創者,是不容置疑的權威,但他這次引起了眾多爭議。黃宗羲所寫張三峰“峰”是山峰的“峰”,而在《明史》中所記也有一位武當道士張三丰,“豐”是豐收的“豐”。這位名為“張君寶”、號為“張邋遢”的道士根本不會武功。不知是這兩個人確有淵源,還是有一次精彩的演繹,總之明朝這位張三丰竟然成了太極祖師,成了一代武林至尊。
明嘉靖時浙東沿海倭寇猖獗,寧波籍名將萬表招募少林僧兵抗倭。少林僧聞知張松溪的大名,便有七十人抽空來到寧波要見張松溪,張避而不見。其實張松溪也想見識少林功夫,便悄悄來到少林僧兵借寓的酒樓,見僧兵習拳不覺笑出聲來,一僧兵聞聲舉拳就撲向他,他“稍側身,舉手送之,如飛丸度窗中,墮重樓下,幾死”。
張松溪是一代武學宗師
創立了中國內家拳最為正宗的“松溪派”(松溪內家拳),傳下內家拳的“五字秘訣”:勁、敬、徑、緊、切。張松溪終身未娶,沒有孩子,一生孝敬母親,最後老死在家鄉。他擇徒十分嚴格,所收徒弟極少,但他的武學精華還是一直傳到了王征南。
《內家拳學》序
《寧波府志.張松溪傳》曹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