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服

頓服

西醫所說的“頓服”是一次性服用。若未說明單位時間內用藥量,則表示在一次服用后經過一段時間再酌情給葯。若指定單位時間內用藥量,則表示單位時間內用藥一次性服用。如“一日2片頓服”,表示一天的用藥量2片一次服下。“頓服”的頓,在日常中作為“一頓”的含義,比如一頓飯:表示將食物準備好後集中在吃飯的時間內來吃,而不是零零散散地隨時都吃。幾個事情一同來處理,也稱為一頓,比如“把這幾件事當做一頓”。所以,“頓”是當做一頓,即攢在一起共同完成。“頓服”說法,可以理解為為“把一帖煎好的整碗藥劑,當做一頓,即一口氣全部喝完,而不是分開來服用”。

簡介


● 英文名稱:Administered at Draught/Take in One Single Do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湯液本草·東垣先生用藥心法·古人服藥活法》)

名詞解釋


● 藥物一次服下。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中藥服用方法對療效的影響

● 服用方法是中醫藥治療疾病的重要環節,我國古代醫家對此早有認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服藥次數就有不同要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稱“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指出服用方法應根據病位上下的不同而定。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曾在《醫學源流論·方葯·服藥法論》中記載:“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 以上均說明方劑不光需要對症組方,服用方法也至關重要,正確的服藥方法能加速病情的好轉,錯誤的服藥方法反而會使病情惡化。諸多證據均證明,中藥服用方法是實現中藥臨床療效的最後環節,服用方法不當,會令遣方用藥、製劑調劑等前功盡棄。
● 根據病位、病證及藥物特點的不同,服藥方法也不盡相同,常用的有冷服、熱服、食前服、食后服、空腹服、頓服、頻服、發病前服等。

頓服的含義及適用範圍

● 頓服是將每劑中藥湯液一次快速服完。頓服的方法常用於以下情況。
● 病在下部者,往往多量一次服完,湯劑量大、力猛,能使藥物迅速發揮作用。如清熱利濕的五淋散、寒通湯,治療腸癰的大黃牡丹湯,瀉肺行水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等。
● 病位不在下部但病情危急者,此時若按常規服藥, 不易顯效,而濃湯大量頓服可使藥力迅速起效,達到扶正祛邪、挽救生命的目的,如獨參湯、參附湯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黃南龍,張碧玉,邱寶玉. 小議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海峽藥學,2015,27(5):197-198.
● [4] 吳萍,張志國,彭學清,等. 中藥湯劑每日服用次數的分析。中國藥師,2019,22(4):7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