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是由吳永剛、吳貽弓執導,李志輿、張瑜主演。
該片講述了文革後期,一艘由重慶開往武漢的江輪上,幾個各懷心事的人共處一室:以莫須有罪名被關押了六年的詩人秋石(李志興)由專案人員劉文英(張瑜)、李彥(強明)秘密押送,前路凶多吉少;老大娘(歐陽儒秋)的獨生子在武鬥中喪生,她登船是為憑弔兒子亡靈;農村姑娘杏花被迫“賣身還債”,眼淚汪汪想著心上人……由於劉文英和李彥分別以一副“典型革命小將”和老謀深算的模樣示人,兩人不得其它人待見。此外,還有一個小女孩趁人不備偷偷溜上了船。杏花的悲慘遭遇令大夥十分憤慨,可是他們都無計可施,老大娘的堅強也沒能將她感染,後來,她跳江準備結束生命,秋石將她救上岸后,講了自己和柳姑(趙靜)的愛情故事,杏花聽后重樹生活的勇氣。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秋石沒想到的是,他的生命也會再現亮色:乘警老王(仲星火)得到小女孩的信任,小女孩上船原來是為找尋父親,而通過她所說的找尋的憑證,老王判斷出她是秋石的女兒。眾人都擔心秋石的安危時,良心受到拷問的劉文英決定不計代價向秋石父女伸出援手。
於1980年上映。
劇照
一艘開往武漢的客輪即將啟航。被“四人幫”關押了6年的詩人秋石(
李志輿飾)成為“欽點”的要犯,正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他自知此行路途艱險,眷戀地回顧著這座雲遮霧掩的山城,這裡,有他死去的愛妻,還有一個尚未見過面的孩子。
三等艙里,8個人萍水相逢,開始了水上行程。這裡有賣身還債、哀怨愁苦的農村姑娘杏花;有好心地告誡別人“禍從口出”,但仗義執言的品性又在不時給自己惹來禍端的女教師;有被無情鬥爭折磨得猶如驚弓之鳥的京劇老藝人關盛軒;有千里迢迢趕來祭奠兒子的農村老大娘,老人的兒子“抗日、打老蔣都沒死”,卻死於武鬥,葬身在湍急的大江渦漩中;有始而上當受騙,繼而覺醒,在那個“不時興講正經”的時代,以玩世不恭的特殊方式表露愛憎的青年工人宋敏生,有秋石和男女二解差李彥、劉文英;偶爾還有個衣衫襤褸的小女孩不時出現。秋石是位知名詩人,“文化大革命”以來,被抄、被打、被抓,妻子飽嘗株連之苦,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個從未見過爸爸的五歲的小女兒娟子。
江上,天氣變幻莫測。午間,宋敏生還在陽光下上岸采來一捧野菊,奉獻給他所敬重的詩人,晚間,卻風雨如晦,電閃雷鳴。一直低首垂淚的杏花對生活完全絕望,終於趁大雨滂沱之際,投江自盡。收斂起個人的痛苦,時刻都在關注他人的秋石,立即發現了杏花的失蹤,奮身跳水相救,並用自己的身世遭遇來激勵她: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
秋石的思想、行為從根本上動搖了劉文英以往的“信念”,認識到自己原來是個“精神上的囚徒”。當她得知那個孤苦無依、四處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兒時,決心援救這對父女。
最後,在船長、乘警以及李彥等全船人的通力協助下,秋石背著女兒,在宜昌上岸,走向了祖國的大地。
製作人 | 許松林 |
導演 | 吳永剛(總導演)、吳貽弓 |
副導演(助理) | 張郁強 |
編劇 | 葉楠 |
攝影 | 曹威業、唐時寶(副攝影) |
剪輯 | 藍為潔 |
道具 | 秦錫泉 |
美術設計 | 薛健納 |
造型設計 | 田志高、陶美春 |
服裝設計 | 陳美蓮 |
燈光 | 葉連根 |
錄音 | 金福根、楊良坤 |
布景師 | 孫殿林(布景製作)、嚴濟沈(繪景) |
幻燈 | 彭文龍 |
特技設計 | 陳繼章 |
特技攝影 | 周浩斐 |
演奏 | 上影樂團 |
指揮 | 姚笛 |
獨唱 | 靳小才 |
角色介紹
秋石
演員李志輿
正直的、有良心的、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文藝工作者。受“四人幫”迫害家破人亡,長期被囚禁,飽嘗艱辛,內心非常孤獨,但在船上與人民群眾接觸后,他的心靈又被注入了新的力量,驅散了孤獨。
劉文英
演員張瑜
秋石的“解差”。受極左思想影響,極為幼稚無知,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當發現所謂“革命理論”經不起現實的檢驗,她感迷惘、困惑,並竭力掩飾自己內心的動搖,卻陷入了精神危機,是秋石看出了這一點向她伸出援手,才使她沒有徹底崩潰。在船上所見到的人和所發生的事促使她覺醒,毅然與錯誤的觀念決裂。
李彥
演員強明
秋石的“解差”。外表冷漠,不露聲色,城府極深,敏銳地留意著船上一切與秋石有交往的旅客,甚至包括同伴劉文英的一舉一動。
民警老王
演員仲星火
船上的民警,善良正直而富於幽默感,有責任心、有警惕性,忠於職守,善於思考,洞察世事,細心而謹慎。他同情秋石,而對於盛氣凌人“解差”劉文英,他則感到惋惜。
老大娘
演員歐陽儒秋
來自河北農村。她有著樸素純潔的母愛,也富有政治覺悟。早年送獨生子參加革命軍隊,但其子在文革中奉上級命令制止武鬥時犧牲,屍身落入長江無影無蹤,故而她帶著家鄉的紅棗來長江祭奠兒子。
女教師
演員林彬
正直熱情,因反對“四人幫”而被剝奪了教學職位,心中有憤憤不平之氣。她對跟自己命運相似之人懷著無限的同情和愛護,面對那些看不入眼的人,則表現得冷漠卻又抑制不住心底的憎恨。
片中插曲 |
---|
曲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者 |
《但願人生常聚少離分》 | 白樺 | 高田 | 靳小才 |
《小傘兒帶著我飛翔》 | 白樺 | 高田 | 陳軍 |
• 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李志輿到重慶后親自訪問了詩人
樑上泉,觀察、體會詩人的氣質談吐。
• 扮演小娟子的茅為惠進組后,整天同片中的“爸爸”李志輿一起體驗生活,每次外出拍片,她都要給“爸爸”找好座位,“父女倆”總是坐在一起。
• 扮演船上廚師的演員方伯在拍攝期間去世,該片成為他的遺作。
• 該片中秋石與女兒相認以及碼頭上的戲是開拍伊始在外景地拍攝的,戲一拍完攝製組馬上就上船起航,因此有300多個鏡頭,攝製組連樣片都沒看到,直到外景結束,演員們回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才看到了這部分樣片。
• 由於配給攝製組的膠片有限,該片絕大部分鏡頭只能拍一條,不能補拍或多拍幾條以供導演和演員選擇,主演李志輿對此頗感遺憾。
• 劇本中以小娟子吹蒲公英作為結尾,美術師由此聯想到四川版畫家吳凡創作的水印木刻《蒲公英》,嚮導演建議用那幅畫和真的蒲公英作為貫穿全片的細節,恰好導演吳永剛也對那幅畫印象深刻,馬上採納了美術師的意見,而且把劇本中小娟子唱的兒歌里的“紅杜鵑”,改成了蒲公英。
• 為拍攝老大娘向江里倒紅棗祭奠兒子、紅棗被旋渦吞沒的的畫面,特技組在三峽內尋找漩渦,當時並非長江發水的季節,他們烈日下等了三天,才捕捉到理想的漩渦,但卻無法使棗隨著漩渦旋轉。最後,他們只好回到製片廠,造了一個小水池,在裡面製造人工漩渦,拍攝了紅棗隨漩渦旋轉直至被吞沒的鏡頭。
• 影片結尾,吳永剛原本拍攝了宋敏生與關盛軒以《蘇三起解》為喻的對話:得知秋石父女脫險后,宋敏生高興地對關盛軒說:“蘇三,你大喜了。”而關亮出嗓門唱了一句“洪洞縣裡有好人”。吳永剛把他個人的感情也傾注在了這段台詞中,然而有人覺得這句話不好,顯得“四人幫”時期中國的好人太多了,所以最後這個鏡頭被刪除。
創作理念
在風格上,兩位導演從一開始就決定影片的著力點不在情節,而在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畫上,以畫來比喻,就是淡墨素雅的寫意。因此,他們要求攝景、音樂、美工等各部門要以自然、生活、含蓄為標準。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導演吳永剛對於一些細節問題採取了虛寫的手法,如小娟子在柳姑去世後由何人撫養,又是如何得知父親在船上,他認為沒有必要一一交待。
在開拍之前,有關劇本的情節就有許多疑議,有意見指齣劇情不真實、巧合過多,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但是導演認為,現實生活充滿了無奇不有的可能,特別是在那個荒誕的年代,很多看起來滑稽可笑、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而且藝術作品應該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具有一切可能性。
關於片中“沒有壞人、沒有對立面”的指責,導演認為不寫壞人不等於沒有壞人,片中所有善良人的遭遇都是壞人作亂的結果,壞人不出場不等於沒有鬥爭。影片要做的正是深入到大多數善良純潔的人的心靈中去探索美的主流,把惡的東西作為看不見但感受得到的陰影籠罩於銀幕之外,從而更深刻地讓觀眾對比出惡的面目來。
演員選擇
在演員選擇上,導演注重演員氣質與角色的契合度。吳永剛看了《啊!搖籃》后,看中了張瑜身上的稚氣,認為與片中的劉文英很相似。茅為惠總帶著一種懷疑的眼神去觀察,正是這種眼神讓吳永剛認為她最合適演小娟子。而演關盛軒的石靈平時為人就膽小,見人常是笑臉相迎,與角色性格很相似。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1981年 | 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故事片 | 《巴山夜雨》 | 獲獎 |
最佳導演 | 吳永剛、吳貽弓 | 提名 |
最佳編劇 | 葉楠 | 獲獎 |
最佳女主角 | 張瑜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李志輿 | 提名 |
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 | 石靈、歐陽儒秋、茅為惠、林彬、仲星火、盧青 | 獲獎 |
最佳音樂 | 高田 | 獲獎 |
第二屆文匯電影獎 | 最佳故事片 | 《巴山夜雨》 | 獲獎 |
最佳導演 | 吳永剛、吳貽弓 | 獲獎 |
最佳女主角 | 張瑜(《巴山夜雨》、《廬山戀》) | 獲獎 |
最佳女配角 | 歐陽儒秋 | 獲獎 |
1980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優秀故事片 | 《巴山夜雨》 | 獲獎 |
宣傳海報
該片以獨特的創作構思和抒情詩般的藝術風格,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現了中國人民在特定歷史時期中的美好心靈。石靈、歐陽儒秋、茅為惠、林彬、仲星火、盧青等演員在片中準確地體現了導演的總體藝術構思,以各自出色的表演創造了一群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銀幕形象,增強了影片的思想、藝術表現力。為電影創作配樂的高田運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音樂語言,較為準確地烘託了人物情緒和環境氣氛。(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委員會評)
該片是一部略帶政治性的抒情作品,導演通過多層結構透視的藝術手法,使片子呈現出反視覺效果,雖濃墨卻寫意,雖工筆卻留白的美學筆觸不能不讓人三味其意而欲罷不能。(《華西都市報》評)
該片是一部頗有獨特風格的好影片。片中的角色性格鮮明,演員的表演也很真實,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全片對話不多,情節發展流暢而簡練。影片不論在題材還是表現藝術上都有創新,沒有教條模式,沒有裝腔作勢的表演,沒累贅的情節,清新流利。影片里沒有長篇說教,但是很鮮明地表達了主題。(作家、文藝評論家夏衍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