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義妖傳的結果 展開

義妖傳

彈詞作品

彈詞作品。又名《白蛇傳》、《雷峰塔》。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汪永章作序的《新編東調全本白蛇傳》和嘉慶年間的《新編東調白蛇傳》。嘉慶十四年(1809)序刊本《義妖傳》,由陳士奇、俞秀山校閱。同治八年(1869)刊本,署陳遇乾原稿,陳士奇、俞秀山評定。蘇州彈詞《義妖傳》,多據陳士奇和俞秀山本。

簡介


彈詞作品。又名<白蛇傳>、<雷峰塔>。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汪永章作序的《新編東調全本白蛇傳》和嘉慶年間的《新編東調白蛇傳》。嘉慶十四年(1809)序刊本<義妖傳>,<白蛇傳>的故事,在彈詞中的流傳,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①體現“佛法無邊”的法海和尚,雖然最後取得勝利,但逐漸成為可憎的形象,使得宿世冤孽、因果報應等迷信觀念變得淡薄無力;②白娘娘的妖氣逐漸減少,人情味濃厚,已成為一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婦女形象,而不是閨閣千金的寫照,具有更多的市民性格。由於許仙的幸福家庭生活遭到破壞,所以逐漸得到人們的同情。

故事內容


據明末《警世通言》記載,宋代時,有一千年修鍊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貞,與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書生許仙,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后經歷諸多是非,許仙乃知白素貞、小青俱是異類,並受白蛇威脅,驚恐難安,便求法海禪師救度。於是白蛇被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許仙看破紅塵情願出家,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鍊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源起記載


“白蛇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河南湯陰(今河南鶴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眾多,茂盛)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這裡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后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婚後,她經常用草藥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於死地。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麟。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峰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18年後,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據載:“金山嘉祐禪寺”創建於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宋高宗晚年禪位后,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喜閱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出於“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光陰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祐禪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頭的“雷峰塔”卻已坍塌為廢墟,而當年白娘子在“青岩絕”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收白蛇


首先,法海將白蛇引到了一個可控制的目標之內,趁其不備打傷白蛇。然後,法海拿起法器念口訣,缽感應到口訣時發出光,光照著白蛇,白蛇現原形。隨著吸引力進入那裡……

歷史流傳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中國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Vita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鍊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里,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齣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台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此外,還有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是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而後經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拍攝后搬上銀幕。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台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洒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相關藝術品


林風眠國畫《白蛇傳》千百年來,以白蛇傳為題材的藝術品多姿多彩、異彩紛呈,極大地豐富了民間文化寶庫。
1、成交價達630萬元的林風眠精品《白蛇傳》
2、楊洪武核桃雕《白蛇傳》

相關影視


1、1926年,由上海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的《義妖白蛇傳》以及1927年《仕林祭塔》。由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胡蝶扮演白娘子,吳素馨扮演小青。為中國第一部以影視形式出現的《白蛇傳》題材故事。
2、1939年,明星公司出品《白蛇傳》,陳燕燕扮演白娘子,童月娟扮演小青。
3、1953年,香港導演王風推出《白娘娘借屍還魂》。
4、1956年,日本拍攝《白蛇傳》(又名《白夫人的妖戀》)由李香蘭扮演白娘子。
5、1960年,韓國,申相玉導演《白蛇夫人》
6、1972年,潘迪華耗資百萬港元,製作了香港首部華語音樂劇《白娘娘》,由盧景文執導,潘迪華演白娘娘、台灣歌星鮑立演許仙、森森演小青、喬宏演法海。
7、1962年,由邵氏出品的林黛版電影《白蛇傳》,由岳楓執導。林黛演技精湛,扮相美艷,堪稱經典。
8、1975年,台灣地區的《白蛇大鬧天宮》,嘉凌江彬張琴主演。
9、1978年,的林青霞版電影《真白蛇傳》,與秦祥林配戲,是林青霞的早期電影,不算有名,也不是很成功,但扮相很美。新白娘子傳奇(20張)
10、1982年,汪明荃版舞台劇《白蛇傳》,這是由羅文獨資監製的香港首部粵語歌舞台劇,羅文飾許仙,米雪飾小青。
11、1990年,陳美琪版電視劇《奇幻人世間》,陳美琪飾白蛇,吳岱融飾許仙,邵美琪飾青蛇。這個故事改編了很多情節,純粹講求娛樂性。
12、1992年,由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是目前普遍流傳的版本。
13、1993年,王祖賢版電影《青蛇》,王祖賢飾白蛇,張曼玉飾青蛇。
14、1995年,劉秋蓮版電視劇《白蛇後傳之人間有愛》。
15、2001年,范文芳版《青蛇與白蛇》,劇情改動比較大,新加入輪迴因果元素,視覺可看性更強,故事情節更符合現代化。
16、編外版:《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有一段小劇情,講的是白蛇對許仙的八百年等待,麥景婷出演白蛇。
17、2006年,劉濤版電視劇《白蛇傳》比較符合現代社會背景及人物關係的劇情。
18、2010年,歐陽震華版本的:《天師鍾馗》,其中,《天師鍾馗之青蛇有淚》——“青蛇有淚”白素貞是蔣林靜扮演。
19、2010年,邱心志,傅淼主演的《白蛇後傳》。
20、2010年,《又見白娘子》,左小青、任泉主演。(已完成,準備上映)
21、已殺青《新白蛇傳》電影。黃聖依扮演白素貞

相關文學


雷峰塔歷史掌故考
(1)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峰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近日在查閱有關雷峰塔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時,發現許仙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說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據考,雷峰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后,市井鄉野的說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故事的梗概與現代的傳說基本一致,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收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戶曉的許仙。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迹無考)輯的《雷峰怪跡》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至民國中期,文學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表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新中國成立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崑曲表演藝術家白雲生等都將《雷峰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電影《白蛇傳》更是家喻戶曉。從此許仙的大名蓋過了“許宣”。不過,許仙之名確實較許宣有意思。而衍化中產生的這類變化,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大特徵。
(2)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后,便已只存塔心。明張岱撰的《西湖夢尋》中說到一則趣聞,大意如下:李長蘅在題畫時說,我的朋友曾聽子將講西湖上這兩座塔,“保俶(叔加人旁)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這個比喻我極為欣賞。後來我與朋友觀賞荷花時作了一首詩,當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見了跳起來說:“子將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態。”
當然,張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峰塔》詩中乾脆活龍活現地寫道:“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熏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拿著雷峰塔的舊照讀此詩句,不禁拍案叫絕。(完)
(3)雷峰其實就是現在杭州的夕照山。根據宋淳(右加示旁)《臨安志》卷八收錄的《西湖勝跡》稱:“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明朝張岱在《西湖夢尋》中也說“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但明《西湖遊覽志》卷三中又補充了一說,稱“雷峰者,南屏之支脈也。穹隆回映,舊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號回峰先生。”該書也引錄了雷峰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說法。不過“雷峰夕照”的真正出名,還得感謝梅妻鶴子的林和靜先生,他作了一首詩:“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全村見,秋濤隔岸聞。”“雷峰夕照”之說不脛而走。
(4)在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中,人們忘不了那個以“衛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為什麼把遠在長江邊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根據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藥店后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的。由此,便將法海禪師扯進了這個傳說里。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壞事干絕的戲曲人物了。
記者以為,將金山寺與雷峰塔掛上鉤,不屬偶然。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時期,寺內殿宇樓台依山而建,向為我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也據說確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但還有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歷史上鎮江與杭州的聯繫是相當頻繁的。記者曾經與新華社江蘇分社同仁包、華兩君遊歷金山寺,當時錄下一幅對聯:“適從雲水窟中來,山色可人,兩袖猶沾巫峽雨;更向海天深處去,郵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聯的大意是說,剛從四川雲霧迷漫的峽谷中飛渡而來,袖管上沾的巫峽雨水還沒有干透,又要向海天深處的浙江杭州趕去了,行色匆匆,小舟還得趁早去趕浙江潮。對聯中的“海天深處”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處鎮江的古人為什麼獨將杭州寫上去呢?據了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著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內容里,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完)

同名戲劇


西湖山水還依舊
憔悴難對滿眼秋
山邊楓葉紅似染
不堪回首憶舊遊
想那時三月西湖春如綉
與許郎花前月下結鸞儔
實指望夫妻恩愛同偕老
又誰知風雨折花春難留
許郎他負心恩情薄
法海與我作對頭
我與青兒金山尋訪人不見
不由我啊又是心酸又是愁
難道他已遭法海害
難道他果真出家將我負
看斷橋未斷我寸腸斷
一片深情付東流
3.白蛇山歌
正月梅花開滿林,許仙西湖去游春;
白娘娘一見中了意,小青作法起烏雲。
二月杏花白如銀,叫船搖到涌金門;
白娘娘上岸把傘借,許仙討傘結成親。
三月桃花紅噴噴,白娘娘作法盜庫銀;
許仙拿仔元寶回家轉,錢塘縣破案發配蘇州城。
四月薔薇滿牆紅,許仙夫妻又相逢;
蘇州開爿藥材店,掛燈結綵滿堂紅。
五月石榴紅盈盈,許仙游山遇道人;
茅山道士想降妖,白娘娘鬥法忙逃生。
六月荷花結蓮心,端陽飲酒起禍根;
白娘娘吃了三杯雄黃酒,珠紗帳里現原形。
七月鳳仙結籽青,許仙唬死倒埃塵;
娘娘崑崙盜仙草,救活許仙還了魂。
八月木樨香陣陣,許仙一時起疑心;
金山寺燒香遇法海,說他娘子是妖精。
九月菊花黃似金,白娘娘金山把夫尋;
法海不肯放許仙,水漫金山動刀兵。
十月芙蓉小陽春,許仙逃回杭州城;
斷橋夫妻重相會,白娘娘生下小官人。
十一月水仙盆里青,法海趕到清波門;
金缽罩住白娘娘,雷峰塔下鎮殘生。
十二月臘梅報歲春,小青祭塔報仇恨;
雷峰塔倒白娘娘出,法海躲到蟹殼去藏身。
十二月花名唱完全,法海從此留罵名;
人人同情白娘娘,雷峰勝跡留美名。

同名戲曲


《白蛇傳》是中國戲曲名劇,故事初見明·馮夢龍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明人陳六龍編《雷峰塔傳奇》。清人著有《義妖傳》彈詞。全國幾乎所有的劇種,甚至包括木偶戲、皮影戲都有《白蛇傳》的演出。其中以文武開打、唱做並重的京劇《白蛇傳》最有特色。最早的《白蛇傳》,第一折戲叫《雙蛇斗》,是用京劇、崑曲同台合演的“風攪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與白蛇成婚,白蛇不允,雙蛇鬥法,最後白蛇戰勝青蛇,青蛇甘願化為侍女,姐妹相稱,而後下山。該劇是清末名演員余玉琴(飾白蛇)、李順德(飾青蛇)的拿手好戲。戲中有對雙劍、走旋子、大開打等技藝,還置有砌末,並配火彩,此劇今已失傳。
豫劇、評劇、秦腔、粵劇、河北梆子等劇種都有該劇的傳統版本。
2000年10月,台灣吳佩倩舞極舞蹈團應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邀請,在南京演出了以爵士舞的形體語言排演的爵士舞劇《白蛇傳》。相聲中的“唱”是太平歌詞《白蛇傳》是一個老段子。

同名京劇


一樣1950年,田漢曾將傳統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3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原劇名《白蛇傳》,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美。現在常演的京劇《白蛇傳》都是按田漢本演出。從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毀塔、白許團圓止,中間包括結親、酒變、盜草、上山、水斗、斷橋、合缽等情節。改編時前面捨去了白蛇收青蛇的《雙蛇斗》,中間捨去了青蛇《盜庫銀》,後面捨去許仕林祭塔的《雷峰塔》。《盜庫銀》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美,開打火爆,為名武旦宋德珠、閻世善、李金鴻、班世超、冀韻蘭等的看家戲。解放后,關肅霜把雙鞭改成雙劍。《祭塔》為正工青衣唱工戲,也是初學青衣的開蒙戲,有長達三十八句難度很大的反二黃唱腔。從胡喜祿、陳德霖唱紅后,梅蘭芳、尚小雲又都分別作了加工,遂成為梅派、尚派早年的優秀代表作。
京劇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該劇,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劇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劇。梅蘭芳以崑曲演《金山寺》和《斷橋》兩折。他先在北京向喬蕙蘭、陳德霖等戲曲界老先生學習,遷居上海后,又向崑曲前輩丁蘭蓀學身段,與俞振飛等研究唱腔,經過梅蘭芳在唱腔、身段、化裝等各方面注入許多新的因素,使之成為梅派藝術的精品。尚小雲以《雷峰塔》為重點,大段“反二黃”唱腔,優美動聽,情感動人;程硯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斷橋》。
張君秋將《金山寺》、《斷橋》、《雷峰塔》連演,亦成為張派常演劇目之一。張派傳人趙秀君曾改編演出。
全本《白蛇傳》,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過。1936年,北平《立言報》主持選舉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當選后曾在長安戲院合演一場《四白蛇傳》(毛的“游湖”、“結親”、“酒變”,宋的“盜銀”、“盜草”、“水斗”,李的“斷橋”,張的“祭塔”)。
解放后改編的《白蛇傳》,由中國戲校劉秀榮、謝銳青首演,后又有杜近芳、趙燕俠的演出本。杜的白蛇綣綣深情,濃郁感人。《斷橋》中“小青妹且慢舉龍泉寶劍”的唱段,最為膾炙人口。許仙由李少春、葉盛蘭輪演,李少春還創造了大嗓許仙的唱法,別具韻味。趙的白蛇柔婉多情,細膩傳神,在感情奔放的《合缽》一場,田漢專門為趙燕俠寫了一段[徽調三眼]的唱詞,由名琴師李慕良按趙的風格制譜,唱詞平易近人,充滿生活氣息,與趙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崑劇團李炳淑、華文漪、楊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傳》。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電影,影片運用了大量特技和實景鏡頭,上映后轟動異常。目前活躍在舞台上的李勝素、魏海敏、刁麗、陳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劇全本,《斷橋》一折更為眾多演員所常演。張火丁曾按程派路數移植田漢本《白蛇傳》。近幾年,京劇研究生班的彙報演出多次出演全折的《白蛇傳》,並被央視多次轉播。

同名川劇


與其它劇種相較更注重武打和做工,其中《游湖借傘》、《水漫金山》、《斷橋》等折戲常單獨演出。劇中青兒根據情節分別由男女角扮演,在文戲時是嫵媚的丫鬟,武戲時則變為勇武的男將,這是川劇所特有的。另外,戲中穿插變臉、踢慧眼等絕活,場面宏大。

同名婺劇


《斷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其中的文戲武唱極具特色。

同名越劇


神話劇。寫在峨眉山修鍊千年的白蛇(白素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藥材行夥計許仙。白素貞見許仙忠厚,便與他結為夫婦。金山寺法海禪師從中破壞,唆使許在端陽節給白飲雄黃酒,白飲后顯出原形,許驚嚇而死。白醒后至昆崙山盜來仙草,將許救活。后法海又將許軟禁於金山寺,白與小青水漫金山,與法海爭鬥,因白懷孕敗回杭州。許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斷橋與白相遇,夫妻和好。不久,白產下一子,滿月時,法海施法將白攝入金缽,鎮壓於雷峰塔下。數年後,小青煉成神火,燒毀雷峰塔,救出白。該劇在新中國成立前作為時節戲,常在端陽節演出。民國7年(1918年)6月13日(農曆五月初五),由馬潮水、費翠棠、王永春等組合的男班,演於上海華興戲園。舊戲夾有迷信、荒誕的東西。1952年秋,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創作室重新編劇,內容上去蕪存菁,突出白素貞善良美好的心靈。劇本由成容執筆,吳琛、韓義導演,劉如曾、陳捷作曲,幸熙、蘇石風舞美設計,韓義、幸熙服裝設計,洪鷹燈光設計,朱傳茗、沈傳芷舞蹈指導。袁雪芬飾白娘子、范瑞娟飾許仙、傅全香飾小青、吳小樓飾法海、金艷芳飾許姐、魏鳳娟飾鶴童、趙雅麟飾鹿童。是年冬,該劇作為展覽劇目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其間,毛澤東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澤登巴爾,在懷仁堂觀看了該劇的演出。1956年3月,上海越劇院一團對該劇作修改演出,由袁雪芬任導演並飾白素貞,范瑞娟飾許仙、呂瑞英飾小青。布景新創一格,設計成皮影剪紙式。合作越劇團亦於1952年排演該劇,由紅楓編劇,戚雅仙、畢春芳主演。中國唱片社先後在60年代、80年代灌制了由戚雅仙、畢春芳、胡少鵬、水青蓮等演唱的"合缽"、"斷橋"、"倒塔"等場的唱片。新中國成立前,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傅全香演唱的"合缽"唱片。

民間年畫


武強年畫《白蛇傳》之《白美娘借傘》錢塘許仙,清明掃墓,經西湖與白蛇,青蛇幻化之二少女同舟相遇,因天下雨,許仙將傘借與白娘子,定期往訪送傘,喜結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