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寶船廠遺址

南京市大型遺址性公園

坐落於600年前的龍江寶船廠遺址之上的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閑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公園。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開放。寶船遺址公園位於南京市西部長江之濱鼓樓區中保村範圍,寶船遺址大門牌樓寬16.52米、高10.82米,正門橫匾上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百歲老人武中奇手書“寶船廠遺址”五個大字。

歷史沿革


南京寶船廠遺址
南京寶船廠遺址
明代寶船廠位於現古船塢周邊上堡、中堡、下堡一帶,600年前這一帶江汊縱橫、蘆草連天,地勢開闊,直通長江,后被選中闢建為寶船廠。當年寶船廠佔地1000餘畝,開作塘(船塢)七條,史載大型寶船“悉數建造於寶船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廠。明清以來逐漸廢棄,經過幾個世紀的變遷,現僅存古船塢遺址三條,即4,5,6三個作塘。
現寶船廠遺址東臨灕江路、西靠濱江大道、北為金浦、南鄰銀城,佔地198畝約13萬平方米。現存三條水塘均為600年前寶船廠船塢遺址。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0月以來,鼓樓區政府投巨資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終於建成了中片遺址景區。並於2005年7月4日正式開園。

主要景觀


大門牌樓

南京寶船廠遺址牌樓局部
南京寶船廠遺址牌樓局部
整體風格為明代建築特色,是貫穿寶船廠景區東西向視覺通道中的標誌性建築,著名書法家百歲老人武中奇為寶船廠欣然題寫“寶船廠遺址”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鄭和鍾

高180㎝,直徑100㎝,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南平鎮所鑄造,上面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是紀念鄭和下西洋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之一。

博物館廣場

廣場正中為高達1.6米、重650KG的“鄭和銅鐘”,廣場正北為“出土文物博物館”,廣場西南方建有“瞭望台”。

寶船博物館

寶船博物館外景
寶船博物館外景
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廳,它所展示的是寶船廠遺址的六作塘出土的部分文物;通過文物展示,再現建造寶船的壯觀場△景,了解寶船形制和規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尉天池先生的墨寶更為博物館的“點睛之筆”。

瞭望塔

為監工監督工人所用,登高望遠,可以遠眺長江和欣賞寶船廠遺址的大部分景區。

古船塢

古船塢三條,從北向南排列分別為4,5,6作塘,其中6作塘已由文物部門完成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千餘件。4,5兩作塘均為原生態保護。

寶帆船

寶帆船局部
寶帆船局部
由我國船模製作專家韋文禧親手製作,桅高11米,帆高8.3米,完全採用古代帆船主桅製作方法,模擬求實,寓意了我們對未來“八下西洋”事業一帆風順的良好祝願。
總長200.5米的碑廊,依次展示古《航海圖》、《牽星圖》。鄭和下西洋活動中最重要的五塊紀念複製品(下關天妃宮碑、太倉瀏河鎮碑、福建長樂碑、印度古里紀念碑、斯里蘭卡錫蘭山古碑);大型書法作品《海魂頌》;108塊字畫青銅碑刻,反映七下西洋所經地區風土人情及鄭和故事。東碑廊前有帆與船造型的雕塑藝術品。

跌水牆

採用寶船當年排水的意念所建,牆面和上端的每個龍頭向外噴水,可以想象出當年鄭和船隊在驚濤駭浪中的壯觀場面。

漢白玉浮雕使節牆

用漢白玉雕刻了明成祖朱棣詔明鄭和出使時的場景和鄭和所經國家,當地國王出來迎接鄭和的盛大歡迎儀式的場景。

水羅盤

水羅盤局部特寫
水羅盤局部特寫
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主要依靠水羅盤來測定航向、方位。羅盤是用燈芯草穿插磁針放置在盤中央,由四維、八干、十二地支組成。

造船圖及圓雕

通過超寫實手法,再現當年造船工匠們辛苦勞作場景,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和氛圍。

西廣場片

漢白玉浮雕《使節牆》。總面積360平方米的鄭和航海路線圖迭水浮雕;高4.2米、重達2噸的鄭和全身銅像。

巨樹廣場

遺址內有大量的鄭和所經國家帶回的各種植被,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樹木是歷史的最好見證之一,它們拉近了遊客與歷史的距離,體現了歷史滄桑感。
整個遺址園區還安排了先進的景觀智能照明亮化系統,凡有重大節日,寶船遺址景區將成為一顆璀璨的夜明珠。

旅遊信息


路線

在南京車站(南京站)坐地鐵1號線/地鐵1號線南延到玄武湖公園(玄武門)下走到玄武湖公園(湖南路)換乘47路到寶船遺址公園。
在南京車站(火車站西)坐143路到察哈爾路/福建路/薩家灣(南)換乘72路到寶船遺址公園。

門票

1、景區開放時間:8:30—17.:00。
2、兒童票:1.3米以下免票學生票:門市價15元。
3、成人票門市價30元60歲以上非本地老年證購老人票15元;軍官證、殘疾證、老幹部證免費。
門票說明:門票除遊船之外包含所有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