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

東莞紅樓

紅樓”是一百多年前的普濟醫院,今東莞市人民醫院所在地。“紅樓”採用紅磚砌牆,綠色瓦面,是一座有地下室的兩層閣樓,地面有三層,尖頂上還設有兩層高的鐘樓,是一座帶有歐式風格的樓房,非常別緻。

歷史沿革


東莞紅樓
東莞紅樓
1888年(清光緒四十年),德國巴色傳道會在莞城創辦了一家教會醫院,名為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普濟醫院。這是我國建立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至今已有118年的歷史了。1890年在莞城內文順坊(即現在的福音堂)建起醫院。1897年又添建一樓專供藥房、贈醫所醫生寄宿之用。1899年由於城內限於發展,權約翰、安其生、保文等便選脈瀝洲頭為建院的新址,共佔地21畝。1902年3月建成第一座樓(女士留醫樓),后又相繼建成男士留醫樓、醫生住樓。新院建築不僅結構美觀,而且十分堅固。這就是後來所稱的“紅樓”。
上世紀東莞紅樓
上世紀東莞紅樓
普濟醫院建立初期,僅有病床25張,醫院內醫務,由鐵威林牧師委託於一位華人醫生麥道基料理。當時只有外科病人多去醫院就醫。
19世紀20年代,“紅樓”已建立了女士留醫樓、男士留醫樓、手術室、化驗室、護理室、配藥房、院長樓及工人宿舍,開設病床約50張。1934年,普濟醫院由一德國醫生贈送以及福音堂麥鍚榮捐贈,添置X光室;1935年由香港李仲鸞夫人捐三萬元建仲鸞肺癆醫舍;1937年又得各界資助實現自備電燈以及募捐得銀毫4000餘元完成自來水工程;1945年醫院又籌款修築醫院進城的道路,原道路加寬7尺,並鋪上水泥;道1947年,普濟醫院發展為150多張病床。日常門診有肺病、氣管炎、膿瘡、膀胱結石等一般病症科目;留醫則有傳染病類、呼吸器官類、血液循環器官病類、口腔咽喉及食道部病類、胃部病類、腸部病類、腹膜病類、肝臟病類、肝臟及膽囊部病類以及婦產科病類、瘤腫等20多項,成為頗具規模的教會醫院。普濟醫院還於1924年設立了護士學校、助產學校,畢業生近百人。醫院的醫師、宣教師、護士三者合為一體,服務病人,傳播實踐耶穌教義。普濟醫院成為東莞在醫療、設備上都是最好的醫院,也為莞邑培養了不少醫學人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東江縱隊和地下黨的統戰工作下,普濟醫院搶救過許多東江縱隊戰士的生命,醫治好許多傷病員戰士。如治好了增城支隊戰士郭勝的頭部重傷,以及東江縱隊司令部參謀主任盧偉良的盲腸炎,東一支隊三龍大隊長陳昶的高燒等四十多個傷病員。
1952年,廣東衛生廳會同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接管普濟醫院,改名為解放軍七十一預備醫院;1953年,改名為廣東省第二幹部療養院;1956年,改名為廣東省康復醫院
東莞縣人民醫院於1958年接收廣東省康復醫院(原普濟醫院),作為東莞縣人民醫院的留醫部。原來的“東莞縣立醫院”成為人民醫院的門診部。1986年東莞撤縣改市,東莞縣人民醫院正式更名為“東莞市人民醫院”。自1958年廣東省康復醫院正式合併到東莞縣人民醫院后,醫院有了很大發展。醫院本部遷到“紅樓”(原普濟醫院舊址),莞城人們把去醫院看病成為“去紅樓”,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如今的“紅樓”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樣子了,古老的“紅樓”已經被一群現代建築所代替。如今的“紅樓”——東莞市人民醫院,人才濟濟,設備先進,成為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中西醫結合的現代大型綜合性醫院。醫院開設病床1039張,設置4個門診部(其中東莞縣立醫院為第一門診部,又在樟村、同沙建立第二、第三門診部),以及在住院部建立紅樓門診部,有37個臨床科室,17個醫技科室;年平均門診為130萬人次,年住院病人近3.5萬人次,年手術量達1.2萬餘例(據2003年統計)。

未來發展


今天的“紅樓”,正在不斷推進百餘年的豐富文化內涵,遵循“自強不息,仁愛博精”的院訓,塑造“紅樓”這塊醫學界的品牌,努力向一流服務、一流技術、一流設備、一流環境、一流管理的現代化醫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