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骨關節病

退行性骨關節病

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群,可能與高齡、女性、肥胖、職業性過度使用等因素有關。退行性骨關節病由老化、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表現為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退行性骨關節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退行性骨關節病主要通過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病程一般較長,關節疼痛,影響患者活動。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骨科或關節科

病因


● 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病因不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內源性因素

● 年齡因素:老年人的一些組織器官會發生退行性改變,不能負擔太大的重量。
● 性別因素:女性多發。
● 身體因素:身體肥胖,過度的負重或過度使用某些關節,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

外源性因素

● 職業因素:工作過程中過度使用關節,增加患病風險。
● 外界創傷:外傷對肢體骨關節造成損害,加速退行性病變的發展。
● 疾病因素:關節內骨折、糖尿病、長期不恰當使用糖皮質激素均可促進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形成。

先天性因素

● 關節先天異常,關節畸形。

癥狀


● 退行性骨關節病多慢性發病,早期一般無明顯不適,隨著病程發展,可出現關節疼痛,多為休息痛。

關節疼痛

● 休息后出現疼痛。
● 活動片刻即緩解。
● 活動過多后,疼痛又加劇。

關節僵硬

● 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后。
● 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壓痛。
● 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咔嗒”聲。

其他癥狀

● 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檢查


● 確診退行性骨關節病需要做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 紅細胞沉降率、血常規均無異常變化,熱凝集試驗陽性。關節液常清晰、微黃、黏稠度高,白細胞計數常在1.0×10⁹/L以內,主要為單核細胞,黏蛋白凝塊堅實。

影像學檢查

● X線片
● ● 可了解關節的病變程度及有無贅生物形成,提高確診率。
● CT檢查
● ● 可以清晰顯示不同程度的關節骨質增生、關節內的鈣化和遊離體,有時也可以顯示半月板的情況,幫助診斷。
● 磁共振成像檢查
● ● 可以比較清楚顯示關節內病變的結構(如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等),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影像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診斷


● 醫生診斷退行性骨關節病,主要依據病史及X線檢查,必要時可做關節滑液檢查。
● 年齡較高或身體較肥胖。
● 工作負擔過重。
● 有相關外傷史。
● 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不等寬或變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甚至關節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容易與退行性骨關節病混淆,這些疾病有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焦磷酸鈣沉積性關節病、骨壞死和與內分泌疾病相關的神經性關節病。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X線等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對於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病,主要依靠內科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主要目的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延緩病情進程。
● 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
● 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
● 適當的鍛煉可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
● 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

手術治療

● 主要針對晚期患者。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藥物治療

● 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癥狀。
● 應在評估患者風險因素后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
● 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和或透明質酸鈉也可以很好的減輕癥狀。

危害


● 骨關節疼痛和變形致行動不便,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退行性骨關節病可繼發肌肉萎縮、關節變形,會造成相關器官嚴重損害。

預后


● 本病一般採取保守治療,嚴重者可採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后可改善癥狀,手術換人工關節預后大多良好。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預防


內源性因素

● 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受涼,睡硬床。
● 控制體重。
● 進行適當的肌肉鍛煉。

外源性因素

● 工作中避免保持同一個動作過久。
● 有外傷史要定期到醫院複檢。
● 有其他相關疾病要嚴密觀察病情發展。

先天性因素

● 定期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退行性骨關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