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鄧禹的結果 展開

鄧禹

東漢開國名將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一位。

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后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

永平元年(58年)去世,謚號元侯。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今西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遊學京師,鄧禹雖年輕,見到劉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交往。數年後回家。等到漢兵起,更始帝即位,豪傑們多舉薦鄧禹,鄧禹不肯相從。後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鄧禹頭像
鄧禹頭像
劉秀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徵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劉秀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麼呢?”鄧禹說:“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於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劉秀聽后很高興。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引兵西進

公元24年(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關。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二萬前往,並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欣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鄧禹全身像
鄧禹全身像
公元25年(建武元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攻擊鄧禹。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天黑后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同月劉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並說:“詔令前將軍鄧禹:深執忠孝,與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孔子說過:‘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日益親密。’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勛尤著。如果百姓不親,缺少五常的訓導,你作為司徒,應對百姓施行五常的教化,五常的教化在於寬厚。今派遣奉車都尉授你印綬,封為酇侯,食邑萬戶。”鄧禹這時只有二十四歲。
河東既定,鄧禹又率得勝之師於汾陰(今山西省寶鼎)渡河,入夏陽(今陝西省韓城東南)。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帶其部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拒鄧禹於衙縣,鄧禹再次將其攻破趕走,而赤眉軍就進入長安。這時三輔的軍隊接連覆敗,赤眉軍所過之處殘暴掠奪,百姓不知所歸。聽說鄧禹每每乘勝獨克而部隊紀律嚴明,於是都望風攜老扶幼迎接鄧禹軍隊,歸從的日以千數,人眾號稱百萬。鄧禹每到之處,常停車住節,慰勞問好,父老童稚,白髮垂髻,擠滿在他車下,莫不感激歡樂,於是鄧禹名震關西。劉秀非常高興,幾次寫信讚揚他。

顧全大局

鄧禹部眾皆勸入關,直接進攻長安。但鄧禹卻取持重態度,不欲速進,鄧禹所到之處,擊破赤眉軍別將諸營保,郡縣都開門歸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兒子手奉鄧禹曉諭各地的文書歸降,鄧禹派遣他到國都去。
鄧禹
鄧禹
劉秀因關中未定,鄧禹又久不進兵,遂下詔催促鄧禹進兵長安,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諸縣,留將軍馮愔、宗歆守枸邑。自統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吳忠一帶)。但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遂殺宗歆,因而反擊鄧禹。鄧禹遣使問計於劉秀,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黃防。劉秀猜馮愔、黃防不能久和,回報鄧禹說:“逮捕馮愔的人,一定是黃防。”於是派遣尚書宗廣拿著符節招降黃防。
一個月後,黃防果然抓住馮愔。率領其部眾歸罪。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廣處投降,與宗廣一起東歸。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廣把他們都殺了。馮愔到洛陽,赦免不殺。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劉秀遣使者改封鄧禹為梁侯,食邑四縣。這時赤眉軍西走扶風,鄧禹才往南至長安,駐軍昆明池,用酒食大宴士卒。率領諸將軍沐浴更衣齋戒,選擇吉日,演習禮儀祭祀高祖廟,收了十一帝的神主,派使者捧到洛陽,因而巡視園陵,特安置官吏士卒奉祀守陵。鄧禹率兵與延岑戰於藍田,不勝,再就食雲陽。漢中王劉嘉到鄧禹處投降。劉嘉相李寶傲慢無禮,鄧禹把他殺了。
李寶的弟弟收集李寶部眾擊鄧禹,並殺了將軍耿欣。自從馮愔反叛后,鄧禹的威望受到損害。這時赤眉軍再次還入長安,鄧禹與之戰,敗走,到了高陵,軍士飢餓,都吃棗菜度日。劉秀於是讓鄧禹回來。

交戰失利

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鄧禹率部至湖縣(今陝西潼關東),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軍。馮異認為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獲勝。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於迎戰。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整日,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軍士卒爭相取食。赤眉軍乘機還軍猛攻,鄧弘軍大敗。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禹復戰,大敗,死傷3000餘人,只帶24騎逃歸宜陽。馮異亦被擊敗,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於湖縣西),堅壁自守。
鄧禹因此戰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數月後,拜右將軍。

晚年生活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春,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在鄧擊敗延岑,鄧禹追至武當,再破其軍,延岑逃往漢中,部眾都投降。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劉秀加封功臣,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光武帝因鄧禹功高,又封其弟鄧寬為明親侯。後來左右將軍的職銜撤銷了,按特進朝見皇帝。鄧禹內尚文明,行為忠厚淳樸而且周密,服事母親非常孝順。天下已經平定,常常想疏遠名勢。有子女十三人,讓他們各掌握一門技藝。整飭家規,教養子孫,都可以成為後世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因此劉秀更加尊重他。
公元56年(中元元年),再代理司徒職務。從帝巡視山東,到泰山築壇祭天。
劉庄即位后,因鄧禹是先帝元勛,拜為太傅,朝見時令他東向站立尊如賓客,甚見尊寵。居歲余,卧病,劉庄幾次親臨問候。
公元58年(永平元年),鄧禹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謚曰元侯。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長子鄧震高密侯
次子鄧襲昌安侯
三子鄧珍夷安侯
六子鄧訓護羌校尉,平壽侯,謚號敬侯
少子鄧鴻度遼將軍,行車騎將軍,后因罪下獄死
孫子鄧干(鄧乾)鄧震之子,侍中、高密侯,尚沁水公主,曾因巫蠱案被廢除爵位
鄧藩(鄧籓)鄧襲之子,侍中、昌安侯。尚平皋公主
鄧良鄧珍之子,夷安侯
鄧康鄧珍之子,太僕、夷安侯,謚號義侯
鄧騭鄧訓之子,大將軍,上蔡侯,后含冤自殺
鄧京鄧訓之子,黃門侍郎
鄧悝鄧訓之子,城門校尉,葉侯
鄧弘鄧訓之子,虎賁中郎將,西平侯
鄧閶鄧訓之子,侍中,西華侯
鄧綏鄧訓之女,和帝皇后
曾孫鄧成鄧干之子,高密侯。
鄧鳳鄧騭之子,自殺。
鄧廣德鄧弘之子,西平侯。
鄧甫德鄧弘之子,開封令,都鄉侯。
鄧珍鄧京之子,黃門侍郎、陽安侯。
鄧廣宗鄧悝之子,葉侯,自殺。
鄧忠鄧閶之子,西華侯,自殺。
鄧香車騎將軍、安陽侯,桓帝鄧皇后之父。
鄧豹河南尹,自殺。
鄧遵度遼將軍、舞陽侯,自殺。
鄧暢將作大匠,自殺。
玄孫鄧褒鄧成之子,少府、高密侯,尚舞陰公主。
鄧嗣鄧豹之子,屯騎校尉。
鄧演鄧香之子,特進、南頓侯。
鄧猛女鄧香之女,桓帝皇后。
鄧萬世鄧遵之子,河南尹、南鄉侯。
來孫鄧某
鄧昌
後裔鄧芝蜀漢車騎將軍。
鄧颺曹魏侍中、尚書。

後世紀念


後世地位

鄧禹半身像
鄧禹半身像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台,其中鄧禹名列第一。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禹。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禹位列其中。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後漢時期的大臣只有鄧禹、馮異。

陵寢墓地

鄧禹墓位於河南濟源御駕村西200米處,冢高8米,呈圓形,直徑16米,佔地約3畝;冢上有一柏樹,直徑1米許;墓前有一碑,高1.4米,寬0.8米,厚0.2米,碑文楷書:“漢先賢仲華鄧禹之墓,康熙二十四年知濟源縣令尤應選立。”墓冢在文革時期取土挖去一部分。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後漢書》中,鄧禹與寇恂同列一傳,並評價道:
•論曰:夫變通之世,君臣相擇,斯最作事謀始之幾也。鄧公嬴糧徒步,觸紛亂而赴光武,可謂識所從會矣。於是中分麾下之軍,以臨山西之隙,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功雖不遂,而道亦弘矣!及其威損栒邑,兵散宜陽,褫龍章於終朝,就侯服以卒歲,榮悴交而下無二色,進退用而上無猜情,使君臣之美,後世莫窺其閑,不亦君子之致為乎!
•贊曰:元侯淵謨,乃作司徒。明啟帝略,肇定秦都。勛成智隱,靜其如愚。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雜於利而務可伸。’禹因賊不出而更得理兵。又曰:‘修道而保法。’禹師行有紀而降者日眾。又曰:‘軍有所不擊。’禹不攻長安以避其銳是也。”

歷代評價

劉秀: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著。
司馬炎:昔鄧禹撓於關中,而終輔漢室,豈以一眚而掩大德哉!
葛洪:鄧禹馬援田間諸生,而善於用兵;蕭何曹參不涉經誥,而優於宰輔,爾則知人果未易也。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於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於魏朝,樂令無對於晉世。”
鄧禹塑像
鄧禹塑像
蕭繹:鄧禹文學,尚或執戈;葛洪書生,且雲破賊。
姚思廉:昔鄧禹基於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致軍功,名著前代。
李世民: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禹也。
虞世南:漢祖之臣,三傑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將是也。豈得以鄧禹、吳漢匹於張良、韓信者乎?
張仲宣:漢有二十八將者,上應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國,鄧禹有決勝之奇;或以武能威人,吳漢有綏邊之略。功論樹下,馮異之績彌彰;冰結河中,王霸之誠尤著。
蘇轍:禹本計不失,而帝不能用,禹亦迫於君命,不能自固耳。
何去非:昔日漢武帝被命更始,安集河北,始於鄧禹於徒步之中。恃之以為蕭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遂以西方之事委之,而禹亦能勝所屬任,所向就功。赤眉之入長安,諸將豪傑皆欲擊之。禹以其乘新勝之強,財富鋒銳,然盜賊群臣,無他遠計,必生變故。而吾眾雖多,戰勝者少,又乏資饋,難與力爭而可以計破也。且將休兵北道,以觀其弊。於是別軍北趨栒邑,以就糧養士,蓋將有以驕而怠之,然後取之也。此禹之計得矣,光武極欲天下之集,而緩其為計與功也,遂迫以進討。禹無以專制,乃以其兵去栒邑,擊赤眉果不能守,西守扶風。禹雖得入關中,然卒飢干敝,無足以制賊者,是以赤眉復還入之。禹無以抗,乃不勝其忿悁,而數以憊兵徼戰,至於屢北,僅以身免,聲威功烈一朝沮喪。此知所以驕而怠人之術矣,惜其為氣與度者不足以持守之,是以一憤而不能復舉也。
關智斌飾演鄧禹
關智斌飾演鄧禹
陳亮:起身徒步,仗策軍門,一見光武,遂論霸王大略,陳天下之計,此其胸中有過人者矣。連兵西討,所當者破,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威聲響震,敵人破膽。
徐鈞:久從遊學識英雄,杖策南來見略同。首建雄謀恢漢業,雲台端合議元功。
陳元靚:赤伏興王,南陽受命。於時仲華,以賢佐聖。內參鼎鉉,外執戎柄。建武功臣,於斯為盛。
朱元璋:太公韜略,當宏一統之規。鄧禹功名,特立諸侯之上。
鄧禹
鄧禹
葉居升:世間奇才,罕有如顏回、耿弇、鄧禹者,固未可拘於常法。
歸有光:光武承王莽之亂,奮跡南陽,恢復舊物,則有鄧禹、吳漢、賈復、寇恂、馬援、馮異、岑彭、來歙之徒宣其力。
王夫之:赤眉之棄長安、西走安定,非鄧禹之力能驅之也,食盡而旁掠,固不以安定為終焉之計,而必返乎長安。鄧禹不乘其有可潰之勢,躡其後以蹙之,而入長安晏坐以待其歸,河決癕潰,容可御乎?於是退之雲陽,士氣已餒,而還攻之于堅城之下,其敗宜矣。故善用兵者,知時而已。赤眉食盡,引兵東歸,時畢乎昔,則唯扼之於險而可制其死命。禹乃違光武之令,就關內而與爭,何昔之怯而今之忿也!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如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李景星:光武之有鄧禹,猶高帝之有張良也;其有寇恂,猶高帝之有蕭何也。大業之成,於二人深有賴焉。……至於野戰之事,非禹所長,雖有敗衄,不足為累。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連麗如評書《東漢演義》中,鄧禹是嚴子陵的徒弟,曾隨劉秀到長安參加武舉,在校場刀劈蘇天寶。後為漢軍軍師,位列雲台三十六將,星號角木蛟。
評書《東漢風雲》與南陽民間傳說中把鄧禹描繪為新野落鳳坡白雲觀道士。作為漢軍軍師輔佐劉秀建立東漢。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90《東漢演義》康銘惠
2004《光武帝劉秀》陳之輝
2014《秀麗江山之長歌行》鄭業成(少年)關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