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
漢語漢字
虺拼音是huǐ, huī
意思是 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虺虺]〈古〉形容打雷的聲音。
“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出自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
虺 huǐ ㄏㄨㄟˇ
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為~弗摧,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后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
虺 huī
另見 huǐ
越王李貞舉兵造反,李姓一族被改為虺姓。(689年)
基本詞義
虺 huǐ
〈名〉
● ● (形聲。從蟲,兀( wù)聲。本義:蜥蜴)
● ● 同本義 [lizard]
胡為虺蜴。——《詩·小雅·正月》。陸疏:「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號蟪,或謂之蛇毉。」
為虺弗摧。——《國語•吳語》
● ● 又如:虺易(蜥蜴);虺蜓(蜥蜴和壁虎);虺蜥(蜥蜴)
● ● 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類 [venomous snake]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維虺維蛇。——《詩·小雅·斯干》
虺,蝰地。——《廣雅》
雄虺九首。——《楚辭•天問》
王虺騫只。——《楚辭•大招》
● ● 又如:虺豺(泛指毒蛇猛獸);虺蛇(毒蛇。亦喻惡人);虺民(毒蛇似的人);虺螫(毒蛇咬);虺蛇入夢(生女的徵兆);虺皮(蛇皮)
● ● 另見 huī
〔古文〕蟲《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音卉。《廣韻》蛇虺。《詩·小雅》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爾雅·釋魚》蝮虺。詳蝮字注。
又王虺。《楚辭·大招》王虺騫只。《注》王虺,大蛇。
又水虺。《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
又姓。《潛夫論》虺氏,皆子姓也。《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為虺氏。
又人名。《書·仲虺之誥疏》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又《博雅》虺虺,聲也。《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
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虺。詩虺虺其雷,亦讀平聲。
又《爾雅》虺隤,病也。《詩·周南》我馬虺隤。
又與螝通。《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是虺字。○按螝當作虺。
1、粵語:fui1 wai2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fi3 fi5 wi3 kui3 [梅州腔] fi3 fui3 foi3 wui3 [海陸豐腔] fui3 foi5 wui3 kui3 [客語拼音字彙] foi1 [寶安腔] fui3 | foi1 [客英字典] fui3 foi1 fui1 vui1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虺 | 兀 | 微 | 灰 | hŋuːl | |
虺 | 兀 | 微 | 虺 | hŋruːl | |
虺 | 兀 | 微 | 虺 | hŋlulʔ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虺 | 虺 | hu懷 | 曉 | 皆合 | 皆 | 平聲 | 二等 | 合口 | 皆 | 蟹 | 上平十四皆 | xwăi | xwɐi | xuɛi | xuɐi | hɣuɛi | hʷɯæi | hwəɨj | huai1 | hruai | xoei | 虺尵,馬病。呼懷切,又灰、毀二音。一 |
虺 | 灰 | hu恢 | 曉 | 灰 | 灰 | 平聲 | 一等 | 合口 | 灰 | 蟹 | 上平十五灰 | xuɑ̆i | xuɒi | xuᴀi | xuɒi | huʌi | huoi | hwəj | hui1 | huai | xuoi | 虺尵 |
虺 | 虺 | 許偉 | 曉 | 微合 | 尾 | 上聲 | 三等 | 合口 | 微 | 止 | 上七尾 | xwe̯i | xĭwəi | xiuəi | xiuəi | hʉi | hʷɨi | huj | hui3 | hyoix | xvoj | 蛇虺許偉切五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虺 | ꡛꡦꡟꡠ | ꡜꡦꡟꡠ | sÿue | xyɛ̆ | 上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虺 | 灰 | 曉 | 齊微合 | 齊微 | 陰平 | 合口呼 | xui | |
虺 | 悔 | 曉 | 齊微合 | 齊微 | 上聲 | 合口呼 | xui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虺 | 灰 | 呼回 | 七灰 | 灰 | 平聲 |
虺 | 毀 | 虎委 | 七賄 | 灰 | 上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虺 | 偉 | 雲 | 威 | 第二威偉畏 | 陰上 | 虺蛇又仲虺湯之臣也又音灰詩我馬虺尵 |
虺 | 魁 | 非 | 魁 | 第二十八魁賄誨 | 陰平 | 虺隤馬罷病不能升高之病又音委 |
虺蹊、玉虺、虺蝮、虺民、虺虺、軹虺、虺床、虺蛇、蟒虺、水虺
長虺成蛇、為虺弗摧、養虺成蛇、薜蘿藏虺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兀蟲
漢字部件分解:兀蟲
筆順編號:135251214
筆順讀寫:橫撇豎彎鉤豎橫折橫豎提捺
虺:是龍的一種,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化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裘士京先生認為:“(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
馬承源先生認為:“蟠虺紋就是盤曲的小蛇的紋飾。”
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記作‘虺’。《詩·小雅·正月》:“胡為虺蜴”,歷代注家均認為即蜥蜴。由是可見,‘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中國傳說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來是蜥蜴。
何新先生《談龍說鳳》一書中認為:“龍的原型來自遠古的灣鱷,及蜥蜴類動物,並且得到文獻與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證據的支持,在此基礎上還通過語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獻中的活語言,即口語資料),來構建新的理解和解釋方法。此學說已被相當多的人所接受。隨後何新先生古生物學的證據,古歷史地理學的材料,以及古文獻的記載,提出:“古中國的大陸及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動物,它其實就是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所謂的‘龍’的生物學原理。換句話說,‘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馬來鱷”,“海灣鱷”,“灣鱷”。
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巨鱷一直被稱作“蛟龍”,它與蜥蜴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由此,我們方可理解《述異記》中的如下一段傳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這一傳說的真實涵義應該是:古人認為蜥蜴五百年後可以長成為蛟龍,而蛟龍一千年後可以長成為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