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陷

氣陷

氣陷證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的證候,常由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來,或者勞動用力過猛,過久損傷某一臟氣所致。主要臨床表現:氣虛證加上下陷證。即頭暈眼花,少氣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久瀉久痢,腹部有墜脹感,或便意頻頻,或脫肛,子宮脫垂,腎、胃下垂,伴見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弱。

簡介


● 英文名稱:Qi Fal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口問》)

名詞解釋


● 氣虛而不能升舉的病理變化。

百科解讀


● 氣陷指氣虛無力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機變化。

證候表現

● 氣陷常見面色無華,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臟器下垂等症。

病機析要

● 氣陷多是氣虛的發展,或為氣虛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一般指脾(中)氣的下陷。
● 脾氣虧虛,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耳竅失養,則耳鳴耳聾;腦失所養,則精神極度疲憊。
● 脾氣虛弱,清陽不升,健運失職,故食少,便溏。
● 痰濕困脾,清陽不升,致胸悶脘痞,肢體困重。
● 脾氣虛損,升舉無力,中氣下陷,無力維繫內臟正常位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變。

常見氣陷證

● 脾虛氣陷證: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因或勞累太過,或久泄久痢,或婦女孕產過多,產後失於調護等損傷脾氣,清陽下陷所致。脾氣虛衰,升舉無力,氣墜於下,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后更甚;中氣下陷,內臟失於舉托,故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胃、肝、腎等臟器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輸布,反注膀胱,故小便混濁如米泔;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故食少,便溏;化源虧乏,臟腑功能減退,故見氣短懶言,神疲乏力。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