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

985、211學校

傳播與設計學院成立於2003年5月,經過多年的發展,傳播與設計學院設有新聞學系、公共傳播學系、創意媒體設計系,交互設計中心等4個系(中心),本科專業(5個)有:新聞學專業、政務傳播專業、公共關係學專業、影像傳播專業、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碩士點有新聞傳播學一級碩士點和公共傳媒管理(含新聞實務)、公共關係學、藝術設計三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建立起設計學科和傳播學科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良性發展格局。

歷史沿革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成立於2003年5月,院長張志安,學院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中山大學校區。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中山大學工業美術視覺文化研究所、傳播與設計學院公益傳播研究所4個研究機構。擁有新聞學、政務傳播學、公共關係學、網路與新媒體系、影像傳播系5個本科專業;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及設計藝術學、公共關係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新聞實務、交互設計2個類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
傳播與設計學院目前在讀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台、港、澳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學生總數近1200人。傳播與設計學院畢業生以知識面廣、興趣廣泛、適應力強、專業基本功紮實著稱,眾多畢業生成為業界生力軍。
傳播與設計學院現有全職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1名),講師19人,還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知名專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潘忠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陳衛星、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展江等)及業界人士為兼職教授。
自國際著名新聞人胡舒立女士擔任我院院長以來,學院明確了以發展新媒體新聞傳播為己任的學科方向,目前正朝著放眼全球、面向未來的學院發展戰略規劃前進。現任院長為張志安教授。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原院長張志安
書記王天琪
副院長張寧
副院長楊小彥
副院長李艷紅
副書記李慶雙
院長助理龔彥方
院長助理鍾智錦
院長助理周如南
學術委員會主席胡舒立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傳播與設計學院擁有一棟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大樓。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專業實驗室包括:繪畫/素描工作室、模型工作室、中山大學-HP動漫實驗室、中山大學-HP非線性編輯網路實驗室,中山大學-APPLE聯合實驗室/蘋果體驗中心、演播實驗室、流媒體實驗室、交互設計實驗室、音頻製作室、媒體編輯室、影視藝術實驗室、電視製作室、數字媒體實驗室、平面設計室、視覺設計工作室、中山大學-FOXDA音視頻實驗室網路實驗室、交互產品與內容服務可用性測試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學術交流

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分別來自英、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及香港和內地。有若干學術研究機構:視覺文化研究中心、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數字媒體研究中心。
此外,學院還根據教學需要,定期聘請業界精英承擔部分實踐課程教學和擔任學生的校外指導老師,給學生提供鮮活的社會實踐經驗。學院重視與海內外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目前與法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及香港地區的多間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關係。學院每年均有本科生交換生到韓國、台灣及香港地區高校進行交流學習。每年均有國外學者應邀前來講學和從事學術研究,同時學院教師也經常應邀赴海外講學和從事研究工作。
學院努力拓展合作渠道和發展空間,與法國巴黎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英國桑德蘭大學、韓國國民大學科技設計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東西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澳大利亞國立伊帝斯考文大學、澳大利亞奧克蘭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國內外高校相關院系初步建立了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等關係;與廣東南方電視台、廣州電視台、珠江電影製片廠、新華社、人民日報廣東分社、南方日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新快報、香港沙龍電影公司、香港南華早報等媒體建立了比較廣泛的聯繫。其中,南方都市報和香港《南華早報》在學院設有獎學金,並為學院學生提供去香港實習的機會;《新快報》與學院合作共建“經濟新聞班”,為學生就業提供機會。此外,學院還與業界一些著名公司也有聯繫和項目合作。
胡舒立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學院定位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大類人才培養模式,設有新聞傳播學類大類專業,從2009年開始,開始在一,二年級實施四個專業的通識教育。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學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
公共關係學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
藝術設計學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
傳播學專業
公共傳播方向
主要專業課程
新媒體研究和創意文化方向
主要專業課程
學院定位
傳播與設計學院建立了以全媒體傳播為中心的學科群,重在發展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各系學科特色鮮明,學理邏輯清晰,課程設置合理,學系之間關聯密切。學院設立“大類培養”的本科教學模式,特點在於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習學校的通識課程與學院平台課程,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院的專業設置情況來最終確定所學專業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