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

蟬蛻

蟬蛻是蟬科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蟬蛻藥性寒,味甘。歸肝、肺經。蟬蛻的主要成分包括角蛋白、氨基酸、殼聚糖、甲殼質、微量元素、組胺等。

簡介


● 正名:蟬蛻
● 英文名:Chantui
● 拉丁名:Cicadae Periostracum
● 別稱:蟬衣、蟬退、蜩、禪脫、蚱蟬、蟬殼、蟬甲、伏殼、蜩蟟退皮、伏蜟、枯蟬、蜩甲、蟬退殼、知了皮、熱皮、唧唧猴皮、唧唧皮、催米蟲殼、麻兒鳥、金牛兒

功效與作用


● 蟬蛻具有利咽透疹、明目退翳、疏散風熱、解痙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蟬蛻有鎮痛、鎮靜、鎮咳、平喘、抗驚厥、抗腫瘤、抗過敏等作用。
● 蟬蛻可以用於治療麻疹不透、風疹瘙癢、風熱感冒、咽痛音啞、急慢驚風、破傷風、目赤翳障等。
● 臨床研究表明,蟬蛻還可用於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發熱、產後急性尿瀦留、小兒夜啼不安、小兒脫肛、慢性蕁麻疹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對蟬蛻過敏者,禁止使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應謹慎服用蟬蛻,用藥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蟬蛻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蟬蛻


● 蟬蛻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蟬蛻的每日常規用量為3~6克。
● 蟬蛻和其他藥物配伍研成細末,用醋調製為糊狀外塗患處,可以治療小兒中風、口角歪斜等。
● 蟬蛻可以泡酒飲用。
● ● 蟬蛻糯米酒:具有透疹、解痙、疏風、散熱的功效,可用於蕁麻疹等的治療。
● ● 天麻四蟲酒:和天麻、蜈蚣等藥物配伍泡酒,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破傷風。
● ● 活血止癢酒:和何首烏、丹參等藥物配伍泡酒,具有祛風、止癢、養血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血虛型皮膚瘙癢症。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酒類、茶類,可能會降低蟬蛻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蟬蛻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文獻報道蟬蛻有毒性作用。但如果長期服用蟬蛻,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腹痛
● ● 神疲乏力。
● 停用蟬蛻后,如果癥狀沒有緩解,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

我該如何選購蟬蛻


● 蟬蛻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以山東、河南、安徽、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區最為多見。
● 蟬蛻表面為黃棕色,半透明狀,有光澤。整體為橢圓形,稍稍彎曲。頭部有突出的複眼和一對絲狀觸角,但觸角大多已經斷落。額部先端比較突出,上唇寬短,下唇細長,為管狀。胸部背面有十字形的裂口,裂口邊緣向內捲曲,背脊兩側有兩對小翅,腹部有三對足,足上覆有黃棕色細毛。腹部鈍圓,一共有九節。蟬蛻中空,體輕,容易被壓碎。聞起來氣味清淡,品嘗時味道也比較淡。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並注意防壓。

含蟬蛻的中成藥有哪些


● 黃氏響聲丸:具有化痰散結、利咽開音、疏風散熱的功效,可以緩解寒熱頭痛、咽喉腫痛、咽干、聲音嘶啞、便秘等,也可用於急慢性喉炎、聲帶息肉、聲帶小結的治療。
● 兒童清熱口服液:具有解肌退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小兒外感時邪,內蘊伏熱引起的感冒。
● 撥雲退翳丸:具有退翳明目、清熱散風的功效,可以治療風熱上擾引起的視物不清、眼痛流淚、目翳外障等。
● 濕毒清膠囊:具有祛風止癢、養血潤膚的功效,可以緩解皮膚瘙癢、脫屑、乾燥等。
● 健民咽喉片:具有解毒瀉火、清利咽喉、養陰生津的功效,可以治療上呼吸炎症、咽喉腫痛、失音等。

蟬蛻和蟬花功效一樣嗎


● 蟬蛻是蟬科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蟬花是麥角菌科蟬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蟬幼蟲的乾燥體。蟬蛻和蟬花的功效相似。
● ● 蟬蛻和蟬花都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止痙的功效,可以治療外感風熱、咽痛、麻疹不透、目赤翳障、小兒驚風、夜啼等。

用藥誤區


● 誤區:蟬蛻可以治療風寒感冒
● ● 蟬蛻不能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蟬蛻藥性偏寒,可以疏散風熱、宣肺利咽,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等病證。風寒感冒者如果使用蟬蛻,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