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
靜脈炎
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症,又稱血栓性淺靜脈炎。因外傷、細菌感染、靜脈用藥等導致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后,形成血栓,引起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症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靜脈炎患者表現為患區局部紅腫、疼痛,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可發生於四肢、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靜脈炎主要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助治療。靜脈炎可引起肢體活動障礙及皮膚病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者血栓脫落可併發肺栓塞等併發症。靜脈炎通過及時治療多可治癒。
● 血管外科
● 多種因素導致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后,形成血栓,引起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症反應,常見的因素如下。
● 靜脈用藥,強刺激性或高濃度藥物,或長時間靜脈用藥。
● 淺表靜脈曲張、靜脈血液瘀滯等。
● 感染,細菌感染及其毒素損傷靜脈內皮。
● 外傷。
● 高血脂。
● 吸煙。
● 患區局部紅腫、疼痛。
● 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可發生於四肢、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
● 確診靜脈炎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幫助確診。
● 通過血常規、凝血試驗檢查是否有感染的存在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 超聲檢查:探測局部血流的變化,檢查有無近端深靜脈血栓形成。
● 放射性核素檢查:通過觀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減,判斷血栓形成及演變過程,尤其是對小腿靜脈叢內血栓形成檢出率較高。
● 電阻抗體積描記:對於主幹靜脈阻塞的診斷效果較好。
● 靜脈造影:判斷有無血栓形成,同時可明確血栓的位置、範圍、形態和側支循環情況,為診斷的金標準。
● 靜脈測壓:檢測靜脈血壓有無異常。
● 醫生診斷靜脈炎,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癥狀以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幫助確診。
● 多有下肢靜脈曲張、近期站立過勞、靜脈輸入藥物、表淺靜脈創傷史等。
● 患區局部紅腫、疼痛。
● 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可發生於四肢、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
● 血常規: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增高則提示合併細菌感染。
● 凝血試驗: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現。
● 超聲檢查:局部血流信號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壓后管腔不能壓扁。
● 放射性核素檢查:可明確血栓形成及演變過程。
● 電阻抗體積描記:靜脈血栓形成時,電阻容積波幅變動小。
● 靜脈造影:可明確血栓的位置、範圍、形態和側支循環情況。
● 靜脈測壓:患肢靜脈壓升高,提示測壓處近心端靜脈有阻塞。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皮膚紅腫等類似的癥狀,容易與靜脈炎混淆,這些疾病有丹毒、結節性紅斑、結節性血管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依據損傷的部位,程度和病理類型而定,主要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助治療。
● 去除誘因,如靜脈導管。
● 下肢病變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時可加用醫用彈力襪,促進靜脈血液迴流。
● 局部可採用熱敷、物理治療等促進炎症吸收,止痛。
● 口服促進靜脈迴流等活血化淤藥物,外用類肝素軟膏、抗炎藥物軟膏,可改善癥狀。
● 對於位於大腿根部及膝關節周圍的病變,需要採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療。
● 對合併細菌感染者,需根據感染細菌類型使用相應的抗生素。
● 局部炎症期消退後,如仍有條索狀硬物伴疼痛,可考慮手術切除。
● 如下肢靜脈曲張合併血栓形成淺靜脈炎,可於炎症消退後行手術治療。
● 中藥湯劑、針刺治療、中藥熏洗、中藥外敷等。
● 可引起肢體活動障礙及皮膚病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者血栓脫落可併發肺栓塞等併發症。
● 通過及時治療多可治癒。
● 注意安全,避免外傷。
● 避免長時間靜脈用藥或使用強刺激、高濃度的藥物。
● 避免吸煙,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 積極治療淺表靜脈曲張等原發病。
● [1] 趙玉沛,陳孝平。外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3] 王建榮,周玉虹。外科疾病護理指南。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 [4] 劉玉村,朱正綱。外科學:普通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